标签:
三品美术馆中国传统山水画朱耸文化 |
分类: 书画人物 |
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与弘仁、髡残、石涛、八大并称画坛“四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六十岁时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其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朱耷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均有很高的造诣。其画多借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朱耷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其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清代张庚评其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朱耷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
朱耷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朱耷干擦而能滋润明洁。其作画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下笔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其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同时还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在画上虽同是“奔放”,但朱耷之画独具面貌;虽同是“滋润”,其却独具一格。在艺术上的表现,朱耷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
八大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其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朱耷花鸟画成就突出且最有个性,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其作画描绘对象与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形象的塑造将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布局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作画充分利用空白,即“计白当黑”。同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作用。
传世作品有《春山微云图》、《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六十岁时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其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朱耷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均有很高的造诣。其画多借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朱耷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自辟蹊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其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三百年来,凡大笔写意画派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清代张庚评其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朱耷作画主张“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
朱耷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朱耷干擦而能滋润明洁。其作画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下笔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其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同时还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在画上虽同是“奔放”,但朱耷之画独具面貌;虽同是“滋润”,其却独具一格。在艺术上的表现,朱耷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
八大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又师法董、巨、米芾、倪、黄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其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朱耷花鸟画成就突出且最有个性,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的兰竹墨梅,受明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尤致意青藤白阳的粗放画风。其作画描绘对象与塑造对象时用笔少,形象的塑造将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布局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作画充分利用空白,即“计白当黑”。同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作用。
传世作品有《春山微云图》、《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等。
http://s7/original/ac020218zx6DEdaQyMe16&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春山微云图,上海古籍书店藏
http://s11/original/ac020218zx6DEdcLfDQ0a&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秋林亭子图,上海博物馆藏
http://s5/original/ac020218zx6DEdf9aNma4&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一,南京博物院藏
http://s13/original/ac020218zx6DEdgbSUY2c&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二,南京博物院藏
http://s1/original/ac020218zx6DEdhujJu50&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三,南京博物院藏
http://s11/original/ac020218zx6DEditcYqea&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四,南京博物院藏
http://s8/original/ac020218zx6DEdjKSbl37&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五,南京博物院藏
http://s7/original/ac020218zx6DEdkQR1Ab6&690 朱耷山水画作品欣赏" />
朱耷,山水通景之六,南京博物院藏
(转自中国书画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