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斯雷大桥》:唯爱永生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 |
桑顿.怀尔德(1897-1975):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圣路易斯雷大桥》和《我们的小镇》。
作者/重木
看完这本书,一种久久的静谧让人安心,好像突然间知道了某个能被肯定的事情一般,尽管对于到底是什么事情,心中依旧迷迷茫茫。但桑顿.怀尔德这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或许最终希望能达到的便是给读者这样的一种确定。虽然或许我们都未曾真正像朱尼帕修士那样,为了那个几乎是一闪而过的问题追根究底。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们都有些意识到那会是一个多么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即使对此研究,但在心底依旧会让我们恐惧最后的答案或者是不会有答案。朱尼帕修士亲眼目睹了那座秘鲁最好的桥断裂,五个行人落入深谷。在那之后,当他平静下来,他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件事偏偏发生在那五个人身上?”或许我们都会有一时刻这样想,但最终会因为无措而放弃,忘掉这些想法。
但朱尼帕修士显然不愿忘记,作为一个上帝的虔诚基督徒,他希望通过对这五个人进行仔细的科学调查,来向其他人(“那些可怜而冥顽的皈依者,他们迟迟不肯相信那些加诸于生命里的痛苦其实都是为了他们好”)展示,无论发生的一切看似多么偶然、混沌与痛苦,即使是那纯属偶然的大桥断裂,在其背后都含有上帝神圣的目的。
这本小书所记载的五个遇难者的故事便是朱尼帕修士通过数载,走访这些遇难者的亲属与朋友,和他们熟悉的人,通过科学的调查展示出他们各自迥然不同的人生。这五个人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环境和教育水平。
我们首先看到的蒙特马约尔是位女侯爵,这个孤独的寡妇和她唯一的女儿克莱拉始终难以亲近,但她对女儿的爱却是热烈且窒息的,因此女儿为逃离她而远嫁西班牙。女侯爵对于女儿深沉的思念最终都化成那一篇篇篇幅冗长、辞藻华丽的书信。女侯爵在这些书信中倾注了自己对女儿全部的爱,因此也从侧面反映出她本身性格里的工于心计、自怜自爱和孤傲之极。但随着朱尼帕修士的调查深入,我们发现女侯爵的性格远远不止这些。女儿的远离,使她沉入孤独之中,在偌大的房子里思念和老去。但随着一个叫佩皮塔的年轻女仆的出现,使得这两个都饱含思念,被孤独与爱折磨的两人下意识地靠近。
佩皮塔是个不幸的女孩,她是个孤儿,在修道院长大。佩皮塔的故事并未另立一章,因为修道院的女院长皮拉尔修女送她到女侯爵这里,所以她的故事与女侯爵联系在一起。而也正是佩皮塔的到来,使得一直“没有勇敢地面对生活与爱”的女侯爵决定抛开曾经那些充满哀伤而做作的信,开始勇敢地给女儿写这“第一封信”,“第一封怀着勇气、潦草写成的信”。
这著名的第五十六封信,让女侯爵决定“让我现在活吧”,“让我重新开始吧”。但在两天之后,她在佩皮塔的陪伴下启程前往利马去看女儿,走上了圣路易斯雷大桥。
我们看到在朱尼帕修士接下来的这些调查里,几乎都隐藏着这样一个共同点,即那最终走上圣路易斯雷大桥的人们都在饱受生活,不幸与失去的折磨之后获得某种新生,但这样的新生因为圣路易斯雷大桥的断裂戛然而止。这是让人最为心碎的地方。
就好似饱受失去兄弟之苦和生活艰难的伊斯特班,这个不幸的年轻男子,在这世上唯一一个亲人去世之后曾尝试自杀,后来又勉强决定去海上跑船来开始新的生活,但就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通往新生活的路上,有一座叫圣路易斯雷的大桥。伊斯特班的故事读着让人心碎。并且这个故事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卡森·麦卡勒斯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
伊斯特班和双胞胎兄弟就好似镇上的那两个总在一起的哑巴,他们相互扶持,深爱着彼此,隐忍而毫不气馁地承受着生活的艰难与重压。伊斯特班和兄弟四处打着零工,哥哥给佩里绍莱写信并对她产生好感,但当伊斯特班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感到愤怒。这两个兄弟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经常在他们的沉默和寥寥几句的对话里展露出力量十足。在这里桑顿.怀尔德并未过多着墨,在他优美而复古的笔调中,会让我们不自主地进入一个遥远而古老的阅读世界。那其中充满了真诚与感伤,并且它更容易让我们探究这些古老而终极的问题。
同名电影剧照
哥哥的死对于伊斯特班来说是致命打击,在承受如此痛苦的时候他选择自杀,但最终在跑船船长的坚持下跟他一起到海上去。在他故事的最后,我们几乎又看到了女侯爵所经历的那一种从浓郁黑暗中的渐渐抬起头。船长“平凡的脸上写满了皱褶与痛苦”,“他此刻重温着自己昔日的痛苦”。在我看来,如果伊斯特班最后长大,他或许就长成船长这样,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他们依旧明白,“有时我们需要极大的勇气,来讲一些陈腐的话”。
在这里作者通过船长之口,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坚持下去,伊斯特班,尽量做到最好。这不会太久的,你知道的。时光荏苒。你会为时间的流逝而吃惊的。”就好像在故事最后皮拉尔修女在心中想到的那样,“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
在作者对于船长寥寥几笔的描写中,我们几乎同样可以想象他曾经所经历的痛苦。关于生活、关于失去、关于爱和关于那些氤氲心中,无法说明白的迷惑。这几乎是小说里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的一层底色。怀尔德像朱尼帕修士那样,向我们展示生活于世所有人都必将经历的痛苦与不幸,同样对于这样似乎永恒的失落,怀尔德与朱尼帕修士一样,都希望能找到隐藏在其后的秘密。“在个体的意志之外,生命是否有方向和意义?”怀尔德曾如是问。
怀尔德曾出演过自己的戏剧《我们的小镇》中经理一角。
第三位故事的不幸者是一位叫皮奥叔叔的“上了年纪的小丑”,他也是精通文墨的戏剧迷,还是退休的冒险家。在他漫长的生命里,他始终在侍奉这一个叫卡米拉.佩里绍莱的秘鲁知名女演员。皮奥叔叔不仅培育她成才,还无怨无悔地保护供养她。女演员如今退休,隐居乡间,并且把自己的孩子杰米托付给皮奥叔叔,让他带回利马接受教育,就像当初多年前他妈妈那样。
随着朱尼帕修士对这五个遇难者调查的越来越深入与详细,我们渐渐发现这原本五个大相径庭,毫无关联的人们之间似乎正在出现着某种联系。在这样深入挖掘之后,我们发现这些人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与神秘。
而朱尼帕修士最终得出的结论或许并非是我们都能认可的。“他认为在同一个事故中看到了邪恶之徒被毁灭,而善良之人提前被召到天国。他认为自己看到了傲慢与财富被混淆在一起,这是给世人的一个教训。他认为自己看到了那些谦卑得到了嘉赏和回报,因为它给这个城市带来了荣光。”因为这样朱尼帕修士“并不满意”的理由,他遭受了可怕的惩罚。但我们最终在他的调查中看到了什么?这五个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地点的人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是否一切就如朱尼帕修士在一开始所认为的那样,这都是上帝的旨意?
我看到这五个人都饱受痛苦的折磨,思念、不舍、孤独、失去与爱,这些都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而无论他是贵族还是布衣,无论是年轻的伊斯特班或是年老的皮奥叔叔。女院长皮拉尔修女对克莱拉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失败者。”朱尼帕修士把遇难的五个人按照“善良度”“虔诚度”和“有用度”给出不同分数,但即使如此的科学方法也依旧找不到他所希望的“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五个看似毫无联系,但实则关系千丝万缕,他们代表着整个人类的不同群体。而朱尼帕修士对这个问题的如此追根究底,同样是人类一直以来所渴望找到答案但却始终无解的那个终极问题:什么是人生存在的意义?我们作为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伟大的寓言故事,自始至终都在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那桑顿.怀尔德通过这个寓言给出了我们怎样的回答?朱尼帕修士对这五个饱受痛苦的遇难者调查又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在我看来,当我们沉入这个故事缓慢往下阅读的时候渐渐地就会意识到,在生者与死者国度之间的那座桥梁是什么。无论是准备“重新开始的”女侯爵,还是放弃自杀准备到海上的伊斯特班,他们最终的结局让人悲伤。明明已经能够重新开始了,却最终因为那座最结实的大桥断裂而彻底失去所有的重新开始。我不禁在心里一遍遍地问,为什么?
“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太艰难,太没有意义了。”皮拉尔修女这样想。“几乎没有人记得伊斯特班和佩皮塔。”“很快我们就会死去,所有关于这五个人的记忆,都会随风而去。”在小说最后那著名而感人的一段里,我们发现作者给出我们的结论是关于“爱”,在朱尼帕修士的调查报告里,联系着这五个遇难者的那一个相同点,也是“爱”。无论是女爵士还是不会有人记得的伊斯特班和佩皮塔,都经历了爱、享受了爱所给予的一切幸福,同样也承担和忍受着爱所带来的一切悲伤与痛苦,甚至是折磨。
小说的最后一段,桑顿.怀尔德是这么写的:“我们会被短暂地爱着,然后再被遗忘。但是有这份爱就已经足够;所有爱的冲动,都会回到产生这些冲动的爱里。甚至对于爱来说,记忆也并非不可或缺。在生者的国度与死者的国度之间,有一座桥,而那桥就是爱。它是唯一的幸存之物,它是唯一的意义。”而我们也都知道,这座桥永远不会像圣路易斯雷大桥那样,在有一天会断裂。因为“在爱当中,我们的这些错误似乎都不会持续很久。”
编辑:西西弗斯先生
图源网络
http://statics.xiumi.us/stc/images/templates-assets/tpl-paper/image/1805bc6e5321324410f68dd125a4e989-sz_1580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