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话曹妃故里--史海钩沉》之六《双龙河上古石桥》

(2019-01-15 11:34:30)
分类: 史话曹妃故里
                                                           六、双龙河上古石桥

  曾家湾还有一处古迹,即双龙河上的古石桥,位置在今唐柏路曾家湾双龙河大桥南一公里处。桥旁曾立有石碑一块,为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双龙河大桥时所立。值得庆幸的是,经县内有识之士抢救性保护,碑文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让我们一睹石桥的昔日风彩。

  双龙河史称曾家湾河,发源于滦县茨榆坨南,是一条季节河,全长55公里。其河道狭窄,每年雨季,曾家湾以南形成漫流。上世纪70年代初,疏浚河道,从曾家湾往南至今嘴东河口,开挖成一条人工河,河水得以直流入海。据光绪十一年重建石桥碑文记载,该桥首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相传桥建好后,举行开桥庆典时,有两条小蛇爬上桥面,古人称蛇为小龙,见此情景,人们认为这是吉兆,遂命名此桥为双龙桥,曾家湾河也随之称为双龙河。据清光绪十一年《双龙河重修碑记》载,雍正十一年,桥建成后,也曾经立有石碑,只是碑文并没有具体记述桥的规模形制和长、广、高、深,但桥的价值确实非同寻常,它“东通辽沈,西达燕津,北接名山,南汇大海”,称其为“诚中流之砥柱,实要路之津梁矣”,可谓名副其实,毫不夸张。正是因为有了这座桥,才有“车马喧阗,往来络绎”的盛况。“喧阗”读作“xun tián” ,喧哗、热闹的意思;“络绎”读作“luò yì ”,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意思。正是由于有了这座联通东西的石桥,才使得曾家湾具备了成为滦州名镇的条件,进一步验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真谛。第二次重修,已经是一百年后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于年代久远,因风吹、雨打、日晒,致使桥体风化而多处损坏,河水的不断冲击拍打,桥面也摇摇欲坠。前辈父老乡亲们倾其所有积蓄,填补缺漏,回复原有规制,使得旧桥焕然一新。碑文对重修后的桥的样式及结构,做了描述:“鼍梁则十三高架,刻石狮蹲于两旁,雁翅则左右斜排,拖泥板竖乎一字,功弥焕焉,制极宏焉,徛欤休哉”。“ 鼍梁”读作“tuó liáng”,是“鼋(yuán)鼍”以为梁的意思。“鼋”和“鼍”都是龟类水生动物。据原唐山交大结构系教授、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罗英(1890年—1964年),在其编辑的《中国桥梁史资料》(内部刊物)考证,中国山涧河道有堆石做踏步桥的传统。分堆做墩,一如龟鳖,上搭石板以做桥。所谓“鼋鼍”,就是堆石墩,因为两者外观形象相似,故称之。由此可知,所谓“鼍梁则十三高架”,是说桥墩用十三层石头砌垒而成。整修后的桥面两侧刻有石狮子,护坝的两侧雁翅排列整齐,坝体夯土融为一体,更加结实。桥的规制宏大,多么美好啊!“猗欤”,读作“ y yú ”,美好的意思。原来以为,这座桥千百年都不会毁坏。想不到的是进入咸丰、同治年间,“积潦成灾,泛滥为患,骎骎乎有倾之忧”。“骎”,读作qn,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圮,读作 p,倾圮,倒塌的意思。洪水泛滥,积水成灾,石桥又有了倒塌的危险。村中有威望的人,虽然有了重建该桥的动议,但因连年粮食欠收,未能付诸实施。以后虽也有小修小补,但无济于事,呈岌岌可危之势。直到光绪十一年(1855年)三月,才得以第三次重修,“合镇绅董士商,公议重建,率皆踊跃,募款捐资”,拆毁旧桥,重建新桥,不日即竣工建成,并在桥东立两块石碑,一碑记事,一碑记捐资人姓名,以记功德,昭示后人。碑文记载:“随集匠人,构材筑趾,去旧装新。依照前式,高尺余,广如之,长亦倍之。雕镂务求工巧,二十四狮列东西;栏砌必极崇高,一十六桩分南北。土坝则填筑坦平,水轳则增修坚固。”新建的石桥,仍然遵循原来的样式,只是桥面比原来高出一尺,宽度未变,长度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桥面两侧有二十四根石柱栏,每根石柱上都分别雕刻一个精美的狮子;桥的东西两端各有石桩护卫,共有十六个。对原来的堤坝进行了填平补齐,水道进行了整修,比原来的石桥更加雄伟壮观。直至1956年唐柏公路改建,在石桥北1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木桥,石桥才不再担当交通重任。1975年7月29日至31日,唐山地区大雨,双龙河多处漫堤,为了泄洪,不得已将双龙河上石桥炸毁。一座修建于雍正年间,经两次重修,历时242年的双龙桥,成为了人们遥远的记忆。

   附:双龙河桥碑记:

  直太夫赏戴蓝翎五品衔 前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补盐巡厅 邑庠生 孙攀瀛撰文

  滦州宿儒孙振玉书丹

  盖闻不朽有三:立功与德言并重,历年已久。继事较开创维艰,凡事皆然。况乎聚石为徛,横木为彴,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尤非旦暮间能竟其功也。滦境之西南隅曾家湾镇,旧有双龙桥一座,创始于雍正十一年,有碑可记。但规模格式、长广高深,俱无从考。然而是桥也,东通辽沈,西达燕津,北接名山,南汇大海,以故车马喧阗,往来络绎,诚中流之砥柱,实要路之津梁矣。乃年湮代远,不无剥蚀之侵;而浪撼波摇,时切覆夕餗之惧。旋经前人父老同心协力,泻橐倾囊,重修于道光十四年。噫!是役也,本诸旧规,阙者补之,恢其式廓;略者增之,鼍梁则十三高架,刻石狮蹲于两旁,雁翅则左右斜排拖泥。板竖乎一字功弥焕焉,制极宏焉,徛欤休哉!佥谓是桥,历千百年而无需改作也。不意咸丰、同治年间,积潦成灾,泛滥为患,駸駸乎有倾圮之忧。适二、三先君子蒿目时艰,不忍坐观其败,慨然有重建之思,几欲鸠工而庀诸材者屡矣。无如连岁歉收,事遂中寝。阙后虽小有补,而水患频仍,更岌岌乎有不可支撑之势。万不得已,爰于本年三月内,会同合镇绅董士商,公议重建。率皆踊跃,急公慷慨,乐义是诹,克日兴工。鋔钲并作,不转瞬而拆毁荡平。随集匠人,构材筑趾,去旧装新。依照前式,高尺余,广如之,长亦倍之。雕镂务求工巧,二十四狮列东西;栏砌必极崇高,一十六桩分南北。土坝则填筑坦平,水轳则增修坚固。倘过客则有目共赏,较向之先民有作者,不更壮观瞻哉!曾未阅两月而大功告成,殆乎神速。迄今雪来柳往,宦商无濡轨之虞;春露秋霜,行旅少褰裳之苦。祇以工程浩大,力薄难支,全凭募款捐资。为山更需一篑,尤幸仁人义士,惟集腋自可成裘。此不朽之名,所赖四方君子而赞其成。不藉事诸人,而勷其成功,抑何壮欤!故勒石以志其颠末云尔。

   经事人:仝立

   匠 人:刘永发

   监工人:孙成元

   时大清光绪十一年吉月谷公旦建立。

(录自1996年版《唐海县志》)

   《县志》抄录的碑文,有可商榷之处。1、“而浪撼波摇,时切覆夕餗之惧”。 餗,读音为sù,原指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覆餗,乃一典故,出自《周易·卷五·鼎卦》:“鼎折足,覆公餗。”。覆餗,谓倾覆鼎中的珍馔。后以“覆餗”比喻力不胜任而事败。显然,这里应该是“覆公餗”而非“覆夕餗”;2、“时大清光绪十一年吉月谷公旦建立”。“谷旦”,是一个常用语,意为良辰或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过去立碑,最后都有“谷旦立”的字眼。不知抄录者为何理解成“谷公旦建立”,这与该词的传统意义可谓南辕北辙。3、文中标点符号,笔者做了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