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胞自噬研究的发展历程

(2016-10-09 11:56:14)
分类: A
各位,重阳节快乐!

又在“林尽水源的BLOG”与大家相会了。

昨日,我们讲了主要内容:大隅良典凭借自噬过程获得诺贝尔奖。留了一点小尾巴。

那好,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细胞自噬研究的发展历程。

细胞清除体内垃圾的机制,除了自噬,还有另外一个,叫“泛肽通路”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泛肽通路?

泛肽通路我们只要知道,

自噬过程可以清理大分子垃圾,而泛肽过程只能清理小分子垃圾,只要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细胞自噬研究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中期,科学家在细胞内发现了溶酶体(lysosome)结构,它就像细胞内的一个垃圾回收站,专门负责回收降解细胞内各种多余的组分。

比利时生物化学家Christian de Duve也因溶酶体的发现,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到了60年的,随着显微镜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溶酶体内观察到很多细胞组分,甚至包括整个细胞器。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似乎在有计划的通过某种运输装置将这些细胞组分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点。

正是溶酶体的发现者Christian de Duve教授1963第一次使用autophagy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现象,而细胞自噬过程中的细胞组分运输装置则被称为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



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后,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酶类将“废物”降解掉。

随后的70、80年代,科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细胞内的蛋白降解系统——蛋白酶体,也因此成就了2004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和 Irwin Rose。针对蛋白酶体的研究,虽然揭示了单个蛋白质如何在细胞内被处理和降解掉,但却不能解释细胞自噬如何对更加复杂的细胞组分,比如部分或整个细胞器,进行批量处理。

大隅良典教授在1992年发现,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酵母细胞出现了大量的自噬现象,这也是人类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现象。大隅良典教授决定进行突变株的筛选,他筛选了上千个酵母的突变株,并在1993年找到了一批和自噬有关的酵母突变体,鉴定了15个和自噬有关的基因。4年后,大隅良典教授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ATG1基因(即autophagy related gene)。

之后,又有30多个ATG基因被人类找到。之后,和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才得以被阐明。

如果要深入了解,非我能所及。如果你想比别人看得更远,请站在巨人的肩上。

多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