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
(2019-06-20 12:39:59)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看出,教师的个人表率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确,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师影响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直接的影响。比如规范美观的板书、精准干练的语言表达、适中适度的语音语调、恰到好处的仪容仪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体的为人处事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崇高的个人魅力是教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老师应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良师益友、是人人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还会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学生学做真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 发挥教材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全方位掌握教材要求教师通读整部教材,弄懂教材的要求,主要是掌握一个年级,一个学期所教授教材的全部内容。教育内容要有联系,步步渐进,逐渐深化。教师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建设的要点的要求是准确把握教育点。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建设要素。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似乎不需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如果教师深入挖掘,善于接触,很多道德因素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作者的生活和写作背景是一个很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材料;理科类课程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技艺类课程包括体育与保健、音乐与美术、职业导向等。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于培养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是非常有利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综合有效途径。
(三)适时、适当、适量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想道德建设。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特点,灵活选择学习方式。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问题一一论证,经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实现与人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对后进生进行帮助,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每一个闪光的时刻,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要感到孤独。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外,更应该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作为老师,学生即使答错问题,也应该让他们继续下去。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讲出新的思想,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旦形成这样的氛围,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比单一人的观念会更持久,更重要的是,会更有力地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