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记著名女作家王小鹰和她的丈夫王毅捷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关注 |
说来也巧,那天刚巧是元宵佳节。当晚七时半,我如约去南公园饭店造访,只见房间门上钉了一个纸条:“祖先生,我们难得机会,先去庙会看灯,一会儿就回来,请稍等。——王小鹰”
谁知我刚在走廊里徘徊,王小鹰夫妇就急匆匆地回来了。王毅捷伴随着小鹰,笑容可掬地连说几句“对不起,叫你等了。”于是热情地打开房间门,大家在房间里坐下后,王毅捷连忙给我倒了杯浓茶,开始闲谈起来。
秀气端庄的王小鹰,人到中年却仍然小巧玲珑,对人的热情都凝聚在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上。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完全出于机遇巧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时势造英雄’,当然我不是英雄,而是逼出来的。”
王小鹰高中毕业后,当年就作为上海知青下放去安徽黄山茶林场劳动。六年多的插队生活给了她灵感与智慧。到茶林场插队两年以后,上海人民出版社要编一本《茶林场的春天》通讯报告集。一天,一位编辑来茶林场组稿,林场领导考虑到她有高中文化,身材瘦小,不是个好劳动力,就推荐王小鹰参加写作。
可是,对以往很少写东西的王小鹰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难题。所以,她从接受任务到写出稿件,先后花了两年时间。为了“紧跟形势”,前后修改重写,修修补补,写写誊誊,文章修改了八遍之多才好不容易得以发表。
这篇处女作得到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老编辑的认可。如果没有那位老编辑的热情帮助,如果没有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很可能没有今天的著名作家王小鹰的。因她从未想走文学这条路,而从小就想走她爸爸芦芒的路,学画画,当画家。王小鹰对此很有感慨地说:“其实,当时我这篇东西虽花了功夫,但写得很幼稚,编辑先生却热情地鼓励我,说我很会抓生活中的细节,生活气息浓,有形象思维。这使我产生了写作的兴趣,建立了写作的信心。”自从这第一篇作品发表后,王小鹰对写作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功夫不负苦心人,她居然走上了真正的作家之路
王小鹰在黄山茶林场生活了整整六年。1972年调回到上海,被安排在机电设计院工作,搞晶体管和脉冲线路。
1978年9月,王小鹰和丈夫王毅捷同时考上了大学。那时,他俩都已经是三十岁出头的人了。小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她如鱼得水,如鸟归林,除了学习课程外,还读了很多中外文学名著。她酷爱写小说,连续几个短篇都发表了。可以说,王小鹰真正跨进文学创作大门,是从大学开始的。
王小鹰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自己觉得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好。我又热爱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自然而然地写起小说来了。”
诚然,王小鹰不论是在黄山茶林场劳动,还是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或是在大学读书,都十分投入,十分珍惜,十分热爱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有灼热的感情。她认为热爱生活,就是要热爱周围的人,把周围的人都当作自己的至爱亲朋,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她说:“我刚从茶林场回到上海时较多地写农场青年,进了设计院就写青年描图员和设计员,上了大学就写大学生。描写环境和对象,从农村转为城市,文笔上也由浓厚的抒情味转为白描手法了……可见生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王小鹰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到著名诗人、画家、父亲芦芒的教育熏陶。七八岁时,父亲就教她吟诗识字,并手把手地教她学画画。小鹰也十分喜爱朗读古诗词,特别喜欢杜甫、李白和辛弃疾的诗词。唐诗宋词她至今还可以一口气背出许多来……除此之外,王小鹰自幼喜爱唱歌跳舞,又特别喜爱唱戏,尤爱越剧,至今她还是个越剧迷。
由于王小鹰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尤其是接受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阅读过王小鹰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她的小说中许多诗一般的语言,而且不少作品的题目,就是用诗句来作的。如中篇小说《岁月悠悠》、《似曾相识》;短篇小说《雾重重》、《人间知己》和《淡淡的木樨香》等等。
王小鹰的文学创作之路很艰苦。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上海青年文学刊物《萌芽》编辑部当小说编辑。她每天要阅读上百件青年作者的来稿,每期刊物上都有指定的发稿编辑任务。她不仅要完成阅稿和编稿任务,而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完成自己制订的写作计划。如果一个小说编辑文学编辑 ,只编不写其实不是一个好编辑,自己不写不能体验作家的创作甘苦,就不会珍惜作者的来稿。所以王小鹰深有体会地说:“做个业余作者是非常辛苦的,要创作出作品来也是很困难的。但我就是这样靠勤奋拼搏出来的。”
王小鹰的文学创作异常勤奋,为了写作,她牺牲了休息,也放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她每天规定自己写作到深夜十二点钟,早晨又早早起床看两个小时书……她为了写作,牺牲了三次做母亲的机会,她当时觉得,有了孩子会对文学创作增添许多干扰。这样,仅1984年这一年里,她利用业余时间就写出了十部短篇,四部中篇,共50多万字。
1985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嫁娘的镜子》,是王小鹰的第四部小说集。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在业余创作短短的六年里,共发表了150多万字的作品就从那时起,她成为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后来又成为中国作协理事。
有人说,王小鹰所以成为作家,因为她有个著名的诗人爸爸。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学诗人做父亲,她也不会成为女作家。当然,我们不否认有遗传因素一说,但凭血液是无法遗传作家的。王小鹰成为作家全靠自己的刻苦和勤奋
如今,王小鹰成为脱颖而出的当代著名女作家,不能不提到她的丈夫王毅捷。
王毅捷,高高的个子,健壮的体魄。他是王小鹰高中时的校友、同学,曾一起在黄山茶林场插队落户;后来又一起调回到上海。后来他俩恋爱、结婚,又一起参加高考,并双双上了大学……
王毅捷进入大学不久,感到自己已经三十出头的人和坐在旁边的同学相差十几岁,决心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要用两个半月时间拼命攻读,去投考历史系研究生。一个高中毕业后停学十多年才上了一年大学的王毅捷竟然要在两个半月内攻下外语和中国史、世界通史和世界近代史等科目去考研究生,谈何容易!
在这段日子里,王毅捷真像古罗马的角斗士那样奋力冲杀,他把毅力、精力和智力全部调动起来集中使用。
当时,王小鹰在上大学的同时,发表了十多篇小说。她的脑子里经常像万花筒般变幻着各种人物、情节、故事,但当她回到家里,要把这些告诉丈夫,构思小说时,必须先举手,等到丈夫什么时候拿出一点时间听妻子说几句话时,方可开口。而此刻,王毅捷正深深地埋头于中外历史资料、外文卡片里,根本忘记了娇小的妻子的存在。
爱情、事业、人生的真谛,在王小鹰和王毅捷的思想里,体验是极其深刻的。终于,王毅捷连闯数关,考上了全国只招一名的美国史研究生。可研究生读了不到一年,他又想考留学生。这不是异想天开么像这样的“三级跳”哪里见过但事实证明,他一次次越过高高的横杆,胜利了
王毅捷不仅是王小鹰写小说的活字典,而且还是她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和评审员。王小鹰小说中涉及到历史、哲学、经济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她都向他请教。不久前,小鹰刚写好一部中篇小说,其中写到一个美国人的名字,王毅捷翻看小说稿子后,就提意见了。
“小鹰啊,美国人哪有叫米格的过去苏联有米格飞机。”王毅捷边笑边说,“要么叫米勒,要么叫米歇尔。”
王小鹰听着丈夫这话,笑着说:“那你就帮我改一下吧我可没开过洋荤,人名是杜撰的。”
在王小鹰夫妇房间里,他们夫妻的写字台面对面地靠着。一到学习、写作时,各人坐在自己的写字台前。当我问起:“你们面对面写作、阅读不受干扰吗”“不,不会的。”王小鹰连忙回答:“我一写起小说来,就完全沉浸在一个自我的天地里,忘记一切了”王毅捷接过妻子的话头:“我坐在小鹰的对面,说不定还会使她产生写作灵感呢”
终于,王毅捷连闯数关,考取了留学生,美国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1981年,王小鹰用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金泉女和水溪妹》的稿费,给丈夫买了飞机票去美国自费留学。王毅捷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一边任教,一边攻读美国史。
1983年王毅捷在美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夫妻从来就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尤其在事业上更是这样。王毅捷在美国留学期间,没有辜负妻子的嘱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观察美国的社会和风土人情,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每星期给妻子写在信里。两年的留学生活不知不觉过去了,他写给妻子的信累计起来已有30多万字……
王毅捷回国时,王小鹰仍在当文学编辑,而王毅捷为了写他的论文《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讨论》,偶尔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篇在美国经历的故事《台湾妹妹》。后来有一次,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上门来向王小鹰组稿,小鹰自作主张地提出让王毅捷写一本在美国生活的见闻。
于是,王毅捷被“逼上梁山”写起了小说。有30多万字的“两地书”垫底,他一口气写出了八万字的初稿,然后由妻子王小鹰进行编辑、润色,誊清到稿子上并题名为《信从彼岸来——一个中国学生的留美札记》。这部纪实性中篇小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小说》杂志1985年第三期发表,后被《小说选刊》转载,立刻在文学界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这部八万字的中篇纪实小说,王毅捷写的全是在美国留学期间遇到的华人,无半点虚构。更为可贵的是,作品中还有一个真正的“我”,无论是读书时与台湾学生的交往,还是写到毕业后为赚到一张回国飞机票而去餐厅打短工,“我”的倔强、聪明、正义和爱国心都跃然纸上,令人信服……
王小鹰从1985年春天起离开了她在《萌芽》当文学编辑的工作,进入上海市作协当起了专业作家。接着,她挂笔两年去了某律师事务所任兼职律师,接纳和亲自参办了好几个刑事和民事案件。其间,她还应美国新闻总署的邀请,于1986年2月22日赴美国参加“国际学者交流访问计划”活动。
这为王小鹰后来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打下基础。这部小说先在北京《啄木鸟》杂志双月刊上发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我问王小鹰:“你怎么又对法律感兴趣,写起律师生活来了”
王小鹰笑着说:“我呀 ,差点改行当律师去。”顿了顿她又说:“那时我离开《萌芽》编辑部当了专业作家,一下子觉得自己与生活隔层了,很惶惑。”是的,有人就说过上海女作家写不出好的作品,王小鹰听了很不服气,但现实确是不可乐观,如果不熟悉现实生活,不体验老百姓的真情,是写不好小说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是真正努力花工夫写出了作品,没有人读又有什么意义呢。小鹰说:“我的四本短篇小说集,印数一本比一本少,我把自己的作品比做一个孩子在不断成长;趋向成熟,可是读者却不理解……”小鹰说到这儿很有几分委屈,“这时候,我真不想当作家了”
正当王小鹰在苦闷中,她的母亲王庄霄,看出了女儿的心情,就介绍小鹰去上海市某律师所任兼职律师,体验另一种生活。
王小鹰当兼职律师两年,随同著名女律师赵圭一起办了近20个案件。认真、踏实的办案作风给赵律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小鹰说:“在这两年当律师的实践中,我也接触了许多律师,他们的办案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许多律师为民请命,依法办事的正义精神感动了我。我决定用我的笔来描绘律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而且越写越充满信心。”
没想到的是,当王小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的同时,她却又失去了另一部活生生的“作品”。为了保证小说书稿的质量和进度,她每天依在沙发角上,膝上放一块搓衣板,伏在上面写三千字。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她第三次流产了……
这对早该当妈妈的王小鹰来说,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王小鹰在90年代起钟情于长篇小说的创作,除了已经推出的《我们曾经相爱》和《丹青引》、《你为谁辩护》之外,还有长篇历史小说《吕后传》、《问女何所思》。小鹰的文笔清丽,叙事委婉的女性写作特点和书卷气得到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赞赏。
2000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这套丛书,选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做出重要成绩的作家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代表作,每人一集约35万字,其中有王小鹰的一本;收入短篇小说《翠绿的信笺》、《雾重重》、《相思鸟》、《新嫁娘的镜子》四篇;中篇小说《星河》、《岁月悠悠》、《考试》、《一路风尘》、《意外死亡》五篇。读者从这本选集里,可以看到王小鹰的基本创作风貌及创作实绩和她几十年来的主要成就。
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9/2009-08/13/xin_4230806131728109190478.jpg
知名作家王小鹰为读者题字
新华网上海频道实习生 陈紫嫣 摄
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9/2009-08/13/xin_433080613172837562329.jpg
知名作家王小鹰《长街行》签售
新华网上海频道实习生 陈紫嫣 摄
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9/2009-08/13/xin_45308061317281562199110.jpg
热心读者排队为一睹作家风采
新华网上海频道实习生 陈紫嫣 摄
新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