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0930每日感悟】孩子对过去的事件为什么总是耿耿于怀呢?

(2014-09-30 12:19:52)
标签:

蕙心老师

每日感悟

认同感受

放手体验

积极面对

分类: 感悟文章

【20140930每日感悟】孩子对过去的事件为什么总是耿耿于怀呢?

 

http://s10/mw690/003920Kjzy6MrxHCNFDf9&690

       每周的群里答疑和家长的留言、邮件中,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曾经因为某件事情而受了委屈,被否定被误解,孩子一直为此耿耿于怀,久久不能释怀。妈妈为此很困惑,因为这件往事而会不断发生各种矛盾,妈妈认为此事成了孩子的心结,怎么解也解不开,自己怎么做怎么劝都无济于事。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会一直为一次委屈一次否定而如此放不下吗?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几个典型的例子:
1、否定孩子的感受。场景1:暑假夏令营的时候,同组的几位同学曾在一次午休聊天时,嘲讽过她辫子扎得丑,所以夏令营回来后,女儿很少自己扎辫子,不是请我扎,就是披散着。本来开学后也要求她自己扎辫子的,可每次她自己扎好又放下,反复几次,就生气地要我帮她扎,她对扎辫子这个事情失去了自信,总认为自己扎得不够好。
家长回应:“女儿,你扎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差,真的很好,你看多漂亮啊。”家长这样的回应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家里所有人都知道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自己不知道。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孩子是谁,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孩子认为自己扎的不好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吗?既然是真实的感受,为什么要否定孩子呢?家长这样做的目的看似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自信,实则就是在包办孩子,用大人的视角来判断孩子的感受。其实在家长的心目中更多的是对孩子有这样情绪的不悦纳,不认可:这么点小事至于纠缠这么久吗?目的是为了速速地解决问题,让自己和孩子迅速摆脱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总质疑自己的感受,不自信,没有自己的思想,成为父母的傀儡。
2、虚伪地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有一定能解决问题。场景2:儿子一直有个烦恼。初中有个同班同学(现高中还是同班),曾经有过冲突,那个孩子曾拉拢过别的孩子一起取笑过我儿子,初中时,大小冲突有过几次。儿子的初中生活,因为这件事情一直不太快乐。现在高中两人还是一班,并且坐在我儿子后桌,这个同学很讨厌,还是总想与我儿子说话,但还不正经说,时不时还在新班级同学面前,取笑孩子。儿子现在情绪时不时地会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家长回应:“儿子没事,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家长内心其实一点都不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同时觉得孩子真没出息,连这点事情都解决不了。而自己内心又不知道如何能够帮到孩子,更多的就是嘴上给孩子鼓劲,心里自己却没有一点底,逃避教育的责任。家长自己心里都没有自信,孩子哪来的信心和信念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呢?
3、讲道理开导孩子。场景3:我们孩子有时候在学校犯错,是一些小错,但班主任要求严格,爱打他。其他孩子犯错也会挨打或挨骂。每次孩子挨完打回家,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提起他的班主任非常讨厌。我们一直开导孩子,但效果不明显,他的心理承受力差。
家长采取的方式就是不段地劝导孩子,讲道理要求:“老师也不容易,她打你骂你也是为你好,骂了就骂了,我们只能接受,你下次注意不要这样就行了”诸如此类的话。然后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其实你们这些话对于孩子情绪的疏导,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是火上浇油。因为这些话不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悦纳和理解,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认可,为了让事情尽快解决,站在自己角度说出来的话,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和支持,怎么会想得通这件事情?
以上的这几个案例都是小学高段甚至高中阶段的孩子,孩子真的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情吗?我表示怀疑。如果孩子一直无法忍受别人的取笑和批评,并且为此事受到很大影响,我想家长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1、在第一次孩子遇到委屈,被否定被误解时,家长是否真正的悦纳了和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是告诉孩子:“妈妈明白你的感受,你觉得委屈,如果是我也会不舒服呢。如果想发泄就发泄一下,这样你会舒服点。”同时抱抱孩子,给予抚慰。还是一方面为孩子忿忿不平,一方面又觉得孩子真没出息,连这点事情都解决不了?还虚伪的嘴上说:儿子没事,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从心底理解孩子的感受,悦纳他的情绪和整个事情中孩子的行为,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感受被无条件接纳。当一个人的感受被得到认同时,他才可能接纳自己,他才可能把自己从那种负面情绪中剥离出来,清醒的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把能量用在改错纠错上,而不是放在与父母和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对抗上。
2、家长想一想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对孩子过于包办过多?妈妈不给孩子面对问题的选择权,没有让孩子体验完全,同时没有让孩子主动面对后果,同时在整个过程一直都信任,始终都欣赏。让孩子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宠物一样的孩子。遇到大狗叫两声就吓得四处乱窜,惶惶不安地躲在主人的后面。面对困难就畏缩逃避,而不敢主动面对。同时包办思想的孩子往往心智容易显得幼稚,内心力量弱小,容易成为同学欺负,老师忽略不认同的对象。如果家长不能够反思自己,以后这样的问题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家长们,你们在培养宠物型孩子吗?
3、家长的消极心态,凡事都往坏处想。其实在家长心中自己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也完全没有自己的智慧,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所以遇到问题就逃避,就退缩,而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去面对问题的不断出现和纠缠。孩子又是如何的痛苦不堪呢?家长不愿意成长自己,内心力量薄弱,不断地传递给孩子自己的焦虑担心,也是导致孩子纠结不断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我们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悦纳,信任和欣赏,导致孩子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没有接受自己,一直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一直处在痛恨自己,又无力解决这样一个痛苦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成为了所谓的心结。而作为孩子第一个老师的家长,你们又为孩子做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孩子一直走不出这件事情,指责孩子埋怨孩子怨天尤人呢?
       家长怎么去做呢?
1、只要有爱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对于外界的委屈,被否定被误解,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孩子。只要家长能够给孩子撑起爱的天空,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无休止地说教,否定孩子的感受,虚伪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会接纳自己,从而愿意内观,从而愿意积极面对问题。
2、当孩子情绪得到释放后,我们再鼓励孩子积极面对问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步骤。不断试错,相信这只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出了问题再进行二次的反思分析,从而让孩子逐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父母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并且能够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但不要求孩子去做。抱着“别想做好,等着出错”的心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体验,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积累经验,孩子才会逐步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练就处事的能力,拥有智慧。
3、生活中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主,不牵涉到做人安全问题的事情,都放手让孩子去选择,去体验完全,去面对后果。整个过程一直都信任,始终都欣赏。让孩子在家长的放手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有自信,有上进,有责任。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孩子,还怕他不能够面对风雨和挫折吗?
4、家长坚持习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做孩子人生的榜样。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的栽培自己,孩子的起点永远是父母的肩膀。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8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