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
(2012-07-29 11:46:29)
标签:
文字汉字甲骨文楷书隶书杂谈 |
分类: 文字部 |
第一节:什么是汉字学
1、文字的概念:广义,文字是表示一定意义、用以传递信息的书面符号(包括图画);
狭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包括图画);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三要素:音形义(其中音义两个是属于语言的,具体来说是属于词的,所以,汉字与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词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3、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就是一个词;——觉
单纯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一个汉字既不记录一个词也不记录一个语素,而仅仅记录一个音节,由双音节乃至多音节组成;这些词只能几个音节结合才能表示意义。
举例:乌鲁木齐,吐鲁番
4、汉字学是关于汉字的学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名为“小学”(从西汉就有);隋唐,“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宋代仍统称“小学”;清代,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为“语言文字之学”;之后,传统文字学又称为中国文字学或文字学。
补充: 训诂学,主要研究词义(大部分是字义);音韵学,主要研究语音。所以有人主张文字学以研究汉字的形体为主。
5、汉字学主要研究的是汉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汉字的应用,字体的规范化及文字改革等汉字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
1、
2、
3、
4、
5、
第三节: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表意文字的特点,文字符号不与词的声音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从词和语素的意义入手,人们看到文字符号要通过它表示的意义联想到她的读音,而不是直接读音。
形声字不是表音文字
理由有三(1、)必须有表意成分,“姑”表意成分是“女”桂表意成分是“木”(2、)有些字“表音成分”不是单一的。“仕侍势”读音一样,但是表音的部分不一样。(3)用来做表音成分的字单独为字时是表意字。
文字的体系:1、表音体系:音节文字如日语,音素文字如英语。2、表意体系:汉字
文字与词结合的切入点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
字词切入点在音的叫做表音文字,又称拼音文字,
字词切入点在意的是表意文字;
二、汉字是两维度平面构形的文字:字符可以左右排列也可以上下排列。如:猋 焱 淼 羴
骉 犇。
三、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世界三大古老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子,中国的方块汉字。
四、汉字是唯一可做艺术品的文字。
五、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第二章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几种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
2、
3、
4、
第二节: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源头是图画和用于记事或装饰的符号。
2、图画是原始象形字的来源,而指事字主要源于符号。图画虽然可以帮助记忆而且可以进行交流,但还不是文字。由图画过渡为形体意义上的汉字,其实质性质的标志就是符号化。
3、这些图画和符号一旦有了约定俗成的固定形体,与语言中的词相结合而可以准确地读出音来,就成了原始汉字。汉字体系形成后,其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第三节甲骨文
1、
2、
前辞:占卜的干支日期和占卜活动的人物名称;
问辞:占卜时卜问的事项内容;
占辞:根据问辞所做的吉凶推测;
验辞:事情发展是否和占辞推测相应验。
3、
(3)形体定型化程度不高。
4、
5、
(2)甲骨文初步奠定了汉字的“方块”格局;(3)甲骨文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构字成分;
(4)甲骨文已经有了完备的造字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都已具备,也有假借字)
第四节:金文
1、
2、
第五节:战国古文
1、殷商时期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代表,西周到春秋以金文为代表,战国时期的文字品种繁多,比较分散,地域差别很大。战国古文只是个笼统称呼,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字有很强的品类色彩和地域色彩。主要特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2、战国古文的突出特点是:形体变化比较多;第二特点是:有些字的形体变化无规律可循。另外,简化倾向十分明显。
3、总体分为两大系统,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说文解字》中的“籀文”,
4、大篆,广义指小篆以前古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古文;狭义指战国古文中西方周秦文字,战国时期主要在秦国通行;
大篆(狭义)代表材料有籀文、石鼓文、诅楚文。与金文相比有些差异,表现在:
1、图画性进一步减弱。2、笔画更线条画。
3、有些字笔画较多(例见p49)。(形体有重复的部分,这样的文字叫做“重文”)
第六节:小篆
1、小篆即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时所颁布的标准字体。(李斯、赵高、胡毋敬)
2、小篆是古文字的最后阶段,有如下特点:基本实现了汉字的额符号化;简化了一些字的笔画;形体结构规范化、定型化(这是最重要的意义)。例见p53---57
规范化包括三方面的工作:
为合体字选定偏旁;确定偏旁部首在合体字中的位置;规定每个汉字的笔画
3、小篆的重要地位极其意义(p56):
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经过人工较彻底规范的字体,秦始皇用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篆,是对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汉字进行全面人工整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规范运动;是现在保存的最完整的最有系统的一种古文字
小篆的推行,基本上消灭了“文字异形”现象,结束了古文字的混乱局面,做到了字有定形,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时它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是连接古今文字的桥梁。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考释,都是以小篆为桥梁实现的,没有小篆就失去了对汉字追根溯源的条件,在汉字发展史上,小篆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七节:隶书和楷书
1、
2、篆书和隶书的关系:隶书是一种附属性文字,,是附属于小篆的字体,是小篆的简单写法。是为了把小篆写的更快,使汉字更便于书写而产生的字体。
3、一般认为写法不太正规的秦权量詔版是秦隶的开始(滥觞)。小篆笔画是勾连圆转,诏版是断离方折。秦隶重要材料是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成熟的秦隶
成熟的汉隶彻底形成于东汉中期,是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汉隶最有名的代表材料是:熹平石经(刻的是儒家经典)。(大书法家,蔡邕)汉隶的笔画中形成了书法中所谓的波势——秦隶的笔画一般是平直方折,汉隶的笔画中,撇、捺和长横收笔时都略向上挑,长横起笔时略微下垂,形成书法上所谓的波势。
2、
3、
4、
第八节:草书行书
1、草书和行书都不是正式字体,是为书写快速简便而形成的辅助性字体。狭义仅指形成于汉代的特点字体。东晋时期为区别于当时的新体草书,称汉代的为章草,东晋的为今草,到了唐代又兴起了狂草。
(1)章草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最早的章草书法家杜度。《急就章》摹本是现在能见的较早的章草。章草的特点:保持了隶书的波势,长撇粗尾改成了尖尾,字体大小均匀,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对汉字的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动。
(2)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东晋,段玉裁说:“晋以下连绵者曰今草。”(概括了今草的特点)今草最显著的特征是:形体相连,字字相连,一气呵成,世称“一笔书”。最著名的今草书法家东汉末年的张芝。今传今草帖子中,王羲之和王献之最富盛名。
(3)狂草是唐代产生的比今草更草率的字体。狂草特点:诡奇、放纵,对汉字的笔画任意增减,书写的随意性极大,变化特多。狂草是纯艺术品,失去了作为交际工具的意义。
(4)综上,草书不仅将汉字写得潦草,而且将汉字写的简单,固然简化是汉字的发展趋势,但是过度的简化,则容易混淆,难以认识,失去了汉字明确的表意文字的功能,丢掉了汉字的社会属性,所以,草书不能像隶书和楷书那样成为正式的字体。
补充: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手写字体,取其简单流行之意。兴起于东汉晚年,东汉桓灵帝世代刘德升创造。行书楷模王羲之《兰亭序》。
第九节:汉字形体演变趋势
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形象到符号,由繁难到简单。
第一节:汉字的结构与词义
补充:汉语跟英语比较所具有的特点,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短语的语序比较固定。
语素——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汉字的结构有两种指称:其一是汉字的外部形式,指书写方面的外在结构类型(左右、上下、内外、包围、半包围等);其二指称在内部形式,指汉字组合的意义根据,即造字法。本章所讲主要指内部形式,也就是汉字的造字方式。
1、
2、
词的本义:原是指本来的意义或最早的意义,但是“本来的意义”已无从考察,因此今天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指:造字之初所表示的意义,也就是与字形结构相符合并被古代文献所证明的较早义项。要考察词的本义,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是最基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举例:“首”,本义是人头,象形字;“朝”,本义是早晨,“日出已在茻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罗振玉根据甲骨文字形所做的解释)
汉字的意义有本义(基础),引申义(直接或间接),假借义
分析汉字的结构对于汉字词义的掌握有重要意义,胡韫玉说“明六书之理,识五百四十部首,自不难尽识数万之字。”但不是确定本义的唯一根据,推求本义除了分析字形,还要考察文献,必须要经过古代文献证明是较早的义项,才能确定本义。
第二节:分析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六书说
1、真正文字学的字形分析以分析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六书说”建立为标志,2
2、“六书”名称最早见于先秦《周礼.地官.保氏》,“六书”是当时贵族子弟的主要学习科目。到了东汉,有郑衆(众)、班固和许慎对“六书”进行了解释。P78郑衆: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六书”一般是综合班固的次第和许慎的名称即: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许慎称六书为造字之法,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清朝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比较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他的学生段玉裁阐发戴震说法,王筠说的更明白。今天六书的概念是: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结构和使用的条例。
3、何为“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字学专著,作者许慎是我国运用六书理论全面的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探索汉字本义的第一人,其后许慎一直备受语言文字学界的推崇,一千多年的汉字研究大都以许书和许学为中心。(《说文解字》收录9300字左右,依据的是小篆)
4、文字在古书中曾称为“文”“言”“名”,合称“文字”最早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刊立的琅琊石刻,其中说“同书文字”。许的解释,“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5、段注,独体为文,文不可以再分,如“刃”“元”,即使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也必有一部分不独立成字,“文”不是象形就是指事;
合体为字,则“字”可以再分,拆出来的部分都能独立成字,“字”不是会意就是形声。如“古”从“十、口”(文与文合)“胡”(文与字合)、“鬍”(字与字合)
文与字的区分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有指导意义,根据这种区分,我们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结构,可以先分析是文还是字,是文则只在象形指事中考虑,是字则只在会意形声中考虑。
胡韫玉说“明六书之理,识五百四十部首,自不难尽识数万之字。”汉字学家朱骏声更是声称“不明六书,则字无由识”把六書理论当作深入认识汉字的唯一钥匙
第三节:象形p82
1、许慎《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术语“象某某之形”
——比照着物体弯曲的形体画出那个事物,随体诘屈只画出主要特征。象形字一般是名词,表示实物。
2、象形字举例:日(
手(
车(
刀(
泉(
羊(
燕(
有的事物画得过于简单,就不能使人一见就知其义,所以要“加体象形”,是意义更加明确:
果(
石(
瓜(
眉(
西(
象形字极具直观性,这种构字方式的字在汉字中数量不多,朱骏声统计《说文解字》象形字共有三百六十四个(约4%)。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整个汉字的基础,指事字有不少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要件都是象形或指事字。
第四节指事p89
1、《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字,看见就能认识;仔细看就能了解它所表示的意义。许慎提出了指事字形和义两方面的具体要求:字形必须明显,字义不可隐晦。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yun2,竹子)“《说文》曰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曰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
2、指事字是为了表示一些不好用象形方式来表示的概念或事物而产生的。如抽象的概念“上下”,难用象形表达的“刃”“腋”。
(1)纯符号的指事字
一(
丩(jiu1)(
(2)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符号指事)
本(
(3)将已有的象形字略加变形的办法来指事
乏(
交(
云(
夭(
3、指事字与象形字都有“加体”。其区别:首先象形字大都表示具体的实物,如“日月鸟隹止马羊牛”,而指事一般都表示抽象的概念,如“一二三四上下回中”;其次加体象形仍然是画成其物,加体象形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具体实物的具体描绘,仍然可以见形而知义,如“果”。指事字总有一部分不是具体形象而只是抽象符号,如“本”中的一横,“刃”中的一点,都不是具体形象的描绘;最后象形专指一物。指事兼指众物。如“大”“高”并不专指一物的状态。
段玉裁说:“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为一物,事晐(gai1古同赅)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晐之物多,日月祗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
指事字也是汉字的基础构件。
第五节会意p94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i1),武信是也。”
1、所谓会意字面意义是会合成意,比,是合并之意;类指字类;谊,“义”的本字,指字义。指撝,即指挥,这里是指向、意向的意思。如“武”“信”。总的来说,所谓会意,就是组合字群,会合它们的意义,以表现它的意义指向。
2、会意字的必要条件上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并且组合后的形体要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3、会意字按照组成部分来看,可以分为异文会意、同文会意、对文会意三种,其实,对文会意只是同文会意的特殊形式。
(1)异文会意(会意字的大多数)P94
武(
取(
秉(
及(
兵(
戎(
左(
右(
采(
前(
涉(
走(
先(
见(
光(
企(
休(
负(
贞(
半(
莫(
杳(
男(
寒(
牢(
表(
(2)同文会意(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几个部分形体相同)
从(
比(
友(
聂(聶)(
林(
森(
棘(
茻(mang3)(
磊(
毳(cui4)毳毛:医学上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之外,其他部位的细毛,俗称“寒毛”(也叫“汗毛”人体表面的细毛)(
炎(
轟(轰)(
北(
步(
4、据朱骏声统计,《说文》的会意字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七字(约12%)术语“从某从某”
会意字由象形字和指事字充当构字要件,是建立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础之上的(会意字多少弥补了象形、指事两种方式基本上无法表示无实物之形可象的抽象概念的缺点);
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表音成分,是纯表意字;区别在于,象形字、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是合体字,拆分下来每一个构件都独立成字。
第六节 形声 p99
1、《说文解字.序》“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段注,事,指事物类别;名,指文字;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物类别造字,形声字中指示字义的那一半,即形符或义符;取譬相成,,指的是形声字中表示读音的那一半,即一般所称的声符。
2、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义符)两部分组成,一个形声字一般只一个形符,形符是表意的,一般表示意义类属,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形符,就很难确定意义类属。所以形符并不能准确的表意,这从形符相同的字并不是同意字就可看出。
3、“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玉质,好指玉孔
4、宋代学者注意并提出了形声字声符有表意作用的问题,积极从声符去探究字义,由于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声符表意的学说又被称为“右文说”。代表人物王聖美,“左形右声,因声求义”。形声字的声符主要是表音,在一定条件下有表意作用,但绝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更不能把声符的表意作用扩展到所有形声字的范畴,声符有表意作用的形声字只是形声字中的少部分。
5、形声字的声符和形符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左形右声:惜、赐、理(最常见)
上形下声:茅、简、霏
外形内声:固、阎,园
6、为了取得方块汉字的形体平衡并便于书写,汉字的形符和声符都有部分省略现象,成称为省形或省声,这是汉字演变由繁到简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P110
(1)
(2)
(3)
(4)
(5)
(6)
7、形声字的重要意义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表意字,即使在象形化程度比较高的甲骨文、金文中,完全依靠形体来了解其义也有一定难度,在隶变后汉字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因形知义就更加困难。
形声字除了表义成分外还有表音成分,声符不仅仅显示该字的读音信息,也为由音知义提供了一定条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表意文字的不足。
形声这种造字方式只需要利用原有字符表示意义类属和读音,造字非常方便,因而形声字具有非常强的能产性,到汉代的《说文》中,形声字已达7697个(82%),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90%以上。一些抽象的概念,语言中产生的一些新词,都可以用声符和形符组合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
第七节转注与假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解字》(考老二字,同一部首属于老部;意义相同,“考,老也;老,考也”;语音上叠韵)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方法,而转注和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只是用字方法。“四体二用”之说。
2、关于转注的说法有:“形转说”——代表人物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不足“同意相受”
“义转说”——代表人物清代戴震和其学生段玉裁——《尔雅》中每一条各字意义相同,可以相互解释,这就是转注。(《尔雅》成书于西汉,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
缺点是没能说明什么是“建类一首”
“声义转”——代表人物近代学者章太炎(章炳麟)
“所谓同意相受者,义相近也;所谓建类一首者,同一语源之谓也。”——即属于同一语基(词的原始意义)、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就是转注字
3、
总的来说:转注(衔接)字,形属同一部首,意义有一定关联,音有一定的联系
《说文解字 叙》中“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们采用朱俊生的说法许慎的定义清楚,但举例不当,令举例“朋”、“来”,朋,本为古凤字,假借为朋党之朋;来,本为小麦,假借为来往之来。(假借字与本义无任何联系)
许慎的定义是:本来没有这个字,按照声音寄托意义,即在没有专字的情况下,找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意义。(狭义的假借)
4、
5、
6、
而 “发也,象形”—假借为连词“谓之君子而射之”;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而康而色”;
难(難)“難,鳥也。从鸟,堇(jin)声”,假借为困难之难;
易“蜥易,象形”,本为蜥蜴之蜴,假借为交易“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又假借为容易“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旧(舊)“鴟(chi1)舊,從萑(huan2)臼聲”,本為貓頭鷹類的鳥,假借为新旧之旧;
笨“竹裏也,從竹,本聲”,本为竹白,假借为粗笨;
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本为“蛇”字,假借为旁指代词;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假借为无定代词
何“儋也,從人,可聲”“儋”即後來“擔”字,本義負、載,假借為疑問代詞;
之“出也。象艸(古同草)過屮(che4,草木剛長出來,cao3,古同草)”本義為往,到。。。去;
耳“主聽者也。象形”,本為耳朵,假借為表示限止的語氣詞,“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果“木實也。象果形在木之上”,本為樹木所結之實,假借為當機立斷,敢作敢為;《國語》“強毅果敢則賢“
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本為都邑,假借為表示範圍的副詞。《三國志》“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7、假借的分類:佔有性假借和兼有性假借
(1)佔有性假借是指一個字被借用記錄 另一個詞以後,其形體被這個詞完全佔有;包括這個字的本義以及相關的引申義另造新字表示,如“易”另造“蜴”,“莫”另造“暮”,“其”另造“箕”,“然”另造“燃”等等;還包括這個字的本義隨著長期的假借逐漸隱晦甚至完全湮滅,如“難”“舊”“笨”等等
(2)兼有性假借是指一個字被借用之後,其本義及相關引申義仍然用原字表示,兩個意義上本無關聯的詞共同使用同一個記錄符號,如“之”“耳”“果”“都”等等
8、假借的意義:
所謂假借字只能聯繫其意義才能確定,例如“難”結構方式來說是形聲字,意義為難易之難時才能認為是假借字;
假借字從無到有,約定俗成之後又被用作專字,理應視為一種特殊的造字方法
第八节: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汉字由篆书向隶书的变化叫做隶变。P122---p123看偏旁部首的变化。
如:“阜”和“邑”在分别变成挂耳旁在左右。
2、隸變的影響:不僅改變了漢字的書寫風格;也使漢字的形體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致有不少字改變了篆書原有的六書結構;漢字經過隸變,圓筆變成了方筆,曲筆變成了直筆,拋棄了篆書本已不多的象形意味,形成了當今漢字點橫豎撇捺等筆劃態勢,完成了漢字由象形到符號的最後演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隶变的作用(意义):结合第二章隶书和楷书p62页。
1、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化,经过隶变,汉字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汉字的书写风格隶变后有了重大改变,汉字的结构在隶书中作了全面的调整。2、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成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成为古文字,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3、隶变使汉字由繁难变得相对简单,有书写不便变得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演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副作用: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改变了某些字的六书结构,使得汉字的六书结构变的较为隐晦。如“及”“书”“香”由今文字无从知其结构原理,汉字由形知义的难度加大。
3、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1)偏旁部首变形
(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
(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
第四章:汉字的部首
1、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列法,将汉字“分别部居,不相雜(杂)廁”,是汉字从此有了科学的分类。此后的字典辞书,多采用部首排列法,但《说文解字》的部首与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并不完全相同。
区别与联系:
(1)《说文解字》将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540),每部的字共有的表意形体作为该部的第一个字,称为该部的部首——五百四十个表意符号——称为文字学原则部首
其特点是:以古文字(小篆)为依据,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部首是汉字的表意部分;
主要考慮構形字符的意義,其部首對說明字義有幫助,因而有的部首所屬的字就比較少,如小部只有三個字,氣部只有兩個字;
(2)后世字典辞书,将部首简化为一百二十四个(124),以检字方便为目的,把相同的偏旁作为部首——检字法原则部首;
其特点是:以楷书形体为依据,一般以自然结构外形独立并为另外一些字所共有的部分为部首,因此部首就不一定是改字的表意部分,如“發”意義是發射,表意部份是“弓”,文字學院則則以“弓”為部首;而其自然結構“
考慮更多的是書寫因素,上下結構一般從上,左右從左,內外從外,但同時要考慮多數字的字形,例如“刀”做偏旁,“刑則判劊(gui)”
總之,對形聲字來說,文字學原則部首必以形符為部首,而檢字法原則部首就不一定是形符。例如“錦”“旌”和“到”字,文字學院則分別歸帛部,(
2、有關人體部首(P130)
3、关于疾病鬼神的部首(P144)
4、关于宫室器用饮食的部首(P146)
5、关于天文地理的部首(P160)
6、关于植物动物的部首(P168)
第五章:汉字的应用和整理
1、原则上记录一个词的汉字只应该有一个写法,但是汉字的流传历史悠久,通行地域广阔,使用人口众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汉字的应用中出现了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由多种写法的复杂现象
2、古今字:不同时代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字(古与今是相对概念)
举例:“辟”分别有躲避、開闢、行為不正、善於奉承的人、譬喻等,後來分別寫作“避”“闢”“僻”“嬖”“譬”等;“说”除了表示劝说、游说(shui)之外,还表示“喜悦”;“责”表示要求、责难外,还表示债务;“反”除表示反面、造反之外,还表示返回;
3、古今字产生的原因:詞義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是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決定因素是人們這種引申或假借是否影像表達。文字的假借產生古今字,指的是六書中的假借,只有本無其字的假借才能產生古今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不會產生古今字。古今字基本上是一對一的關係,也有一對多的,如“辟”。
(1)词义的引申造成多义词或产生新的同源词。例如
解——懈
责——债
(2)由於文字假借造成一個字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例如
莫——暮
縣——懸
4、古今字中今字承擔的義項
一個詞的義項分為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1)為古字的本義而造新字,今字承擔古字的本義
責(債務,形聲字)——債;莫(傍晚,會意字)——暮;縣(倒懸,會意字)——懸;
要(“腰”的象形字)——腰;止(腳趾,象形字)——趾;然(燃燒,會意字)——燃;
衰(蓑衣的象形)——蓑
(2)為古字的引申義而另造新字,今字承担引申义
賈(買賣,引申為出價)——價(价);竟(乐曲尽,引申为土地之所止,即国境)——境;
斂(敛)(收敛,收聚,引申为有关殡葬,小殓,大殓,入殓)——殓;
反(引申为返回)——返;景(本义日光,引申为阴影)——影;解(本义分解动物,引申为松懈)——懈;赴(本义奔赴某地,引申为报丧)——讣;道(本义道路,引申为引路)——導(导);
(3)为古字的假借义另造新字,今字表示古字的假借义
采(假借义颜色、彩色,同音字“采”,《说文》“采,捋(lv)取也,从木从瓜”,会意字)
隹(本义短尾鸟,象形字;由于语音相近借为语气词“唯”)——唯;
栗(本义板栗树,语音相同假借为戰慄的慄)——慄;
戚——本義一種武器,象形字,因語音相近,假借為悲慽之慽
放——本義驅逐、流放,假借為效仿之仿
要正確看待古今字,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瞭解古今字有助於閱讀古代文獻,成人文字發展的事實。
5、異體字
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古書中可以通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不同的字
例如,“歎”“嘆”都是叹息的意思,——相互替换无条件,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有形体不同,即是异体字。
有些字读音相同,意义有相通之处,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通用,在有的情况下不通用,则不能算作异体字。例如,(P189)
愉——
雕——凋——彫
赞——讃
游——遊
6、异体字的历史变化
二字本来为异体字,后来分化为两个意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字。例如:(P193)
7、通假字
伸(屈伸)——信
早——蚤
率——帅
8、通假字的类别
(1)同音假借
距——拒
脩——修
要——邀
辩——辨
(2)音近通假
惠——慧
直——特
信——伸
9、通假字與古今字的區別
(1)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產生時間上有明顯的先後;而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借字沒有時間上的明顯差別;
(2)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形體上有緊密聯繫,而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借字形體大都沒有聯繫,只有兩個字都是形聲字的時候用相同的聲符,例如,“賜”與“錫”,但這占極少數;
(3)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間意義上有聯繫,今字承擔了古字的部份意義;而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借字之間沒有意義聯繫,通假字的本字不能從意義上尋找,而只能從語音中求得。
10、繁簡字
所謂繁簡字是從筆劃的多少角度而言的,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中,筆劃少的叫簡體字,筆劃多的叫繁體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繁簡字也是異體字。
漢字形體發展的總趨勢就是簡化。事實上,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少字都有它的簡體和繁體。這裡所說的繁簡字有其特定的含義,與異體字並不相同。本節簡體字,特指《漢字簡化方案》和《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中所確認的簡體字。而繁體字則指與簡體字相對應的筆劃較繁的楷書字體。
11、簡體字的形成方式
(1)局部刪除
(2)偏旁更换
(3)同音假借
(4)草書楷化
(很多偏旁類推而來p210)
(5)全部改造
12、繁簡字的對應關係
一對一
多對一
簡化過程用同音假借的方法合併了一些同音或音近字,減少了漢字的總數量。
13、幾個應注意的問題
(1)同形字問題(简化的字与古书中的字为同形字,意义不同,读音往往也不一样)
古書中的某些字由於現代漢語中用的比較少或根本不用,漢字簡化中便被用來作另一個字的簡化字。表面上是簡化字的關係,實際上古書中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字。例如:
腊:xi1小动物整体的干肉;——现代汉语基本不用,用作“臘”(la4)的簡化字,臘本指歲末祭祀祖先,後又指農曆最後一個月(臘月);
蜡:zha4
宁:zhu4
術:本義是邑中的道路引申為方法、學術,簡化為“术”;术zhu2,古书中是植物名,白术
葉:指植物的葉。簡化為“叶”;“叶”读xie2,是“協”的古文,(協調);後來與“協”並用,但是“叶音”“叶韵”(均读xie2)这些音韵学术语一般不用“協”。
適:本義為到、至。簡化為“适”;“适”(kuo4)本义为急速,古书中常用作人名。如《论语》中南宫适(kuo4)
(2)同音替代字(与同音假借的方法举例相同P216)
14:汉子整理的原则
除了汉字简化外,国家还组织力量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逐步做到了“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实现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1)定量
(2)定形
(3)定音
(4)定序
几部相关的重要著作
许慎 东汉人 《说文解字》
(1)对汉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理,使古文字得以完整的保存;
(2)首先运用六书理论系统、全面的进行综合研究,使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得以明了;
(3)首创部首排列法,使汉字有了科学的归类;
不足之处:在释义上不尽如人意;
检字繁难(文字学部首原则)“偏旁奥秘,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
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就最高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最具特色
1990年现行《汉语大字典》出齐,共收汉字56000个左右,目前为止,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以传统的二百一十四部为基础,删八部,并六部,共立两百个部首: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同笔画数的部首则按照起笔横、竖、撇、捺、折的顺序排列。彻底的贯彻了检字法原则。
大致分为解兴、注音、释义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