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课题研究报告

(2015-06-29 20:44:45)
标签:

情感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做了一点调差,从调查中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由此看来,学生们存在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使学生通过美文朗读,陶冶性情和情操;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二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多种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体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学生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2、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12──2015.1)确定立了课题组,进一步调查分析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5.2──2015.3)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4──2015.5)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和课件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5.6──2015.7)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半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

(二)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半年多来,我们围绕“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第四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经过半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学生多为打工子弟,流动性大,使得朗读训练进度层次不易统一。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总之,《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践半年来,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和关心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朗读评价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