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2015-06-11 06:28:08)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课题研究 |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读感悟。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目前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二年级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中的阅读现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方式,寻求在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的对策。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教育行动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辅助以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影像、多媒体器材设备,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
2、人文环境:我校虽然地处农村,但是教学中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发展空间。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六、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2014年12月课题正式确立。
2、确定二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朗读方面的差异,课题组于2015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朗读能力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象为二年级15名学生,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我校二年级小学生朗读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思考。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对朗读没有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展示自己的朗读兴趣不浓,原因是因为胆子小、紧张,害怕读错了;受调查者中只有13%的学生朗读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丢字、多字和语气停顿和情感表现力方面;70%的学生在家不能主动进行朗读,朗读时间较短,家长督促和配合度较差(这也和所处地区有一定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朗读训练策略:
⑴语文课堂教学中需注意的就是尽量鼓励每个学生起来朗读,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喜欢出声朗读,大声朗读。
⑵教师朗读指导中多采用鼓励学生大胆朗读的方法,教学中应尽量地采用鼓励式的评价语鼓励学生朗读。首先要做到抽读的范围要大,尽量波及到每个同学;第二要做到尽量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即使他读得不好。
⑶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关键是让学生多朗读。
⑷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经常布置家庭朗读任务,并且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每读一遍都达到一个层次。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4、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抓手不放松,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利用语文朗读课、语文活动课、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等形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七、取得的阶段成绩
从2014年12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半年的实践,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教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
1、初步呈现三个转变,两个促进。
半年来,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们初步呈现出三个转变:即阅读教学由烦琐分析向感悟体验的转变,以读为主得到初步体现;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促进了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形成一些物化的实验成果。
(1)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四件多件,教师在区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体现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
八、存在问题
1、实验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单一,除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体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影像技术。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各种朗读评价表,搜集朗读素材,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的评价指导,还要整理实验数据资料,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工作负荷产生了一些矛盾,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反映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常态课中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半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学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和周边语言环境,对课题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干扰,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阅读量跟不上,特别是家校之间的配合上不如城市学校的学生,学校训练和家庭配合不协调,训练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使得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局限性。
九、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1、学校将继续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创造信息化技术环境,营造信息化氛围,建设课题网站,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最优条件,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技术保障。
2、课题组要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3、课题组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件、视频等资料存档。
十、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
⑵教师反思。
⑷专题发言稿。
⑸教学设计。
⑹朗读评价表。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诵读等)。
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