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阶段工作总结(一)
(2015-06-09 21:05:05)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课题研究 |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阶段工作总结(一)
一、加强了理论学习,促进自我教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
1、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和研究,自己对《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有了明确的了解,并且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依据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要求,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观念的现状,把加强在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先导,着眼于帮助自我树立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质量观。为了让自己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新标准》,深刻领会《新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这也使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在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开始确立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及操作的思路。同时,制定了朗读教学的评价标准,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利用网络资源,注重活动的记录和宣传报道。我根据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实施,进行资料收集,同时注重自身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继续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首先,我在教学中保证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了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其次,在教学中,我重视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第三,在朗读训练中,我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读完后,老师、学生对该同学进行口头评价,评价杜绝形式化,要针对每个同学的优缺点进行具体的评价,并对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如加小星星等。对于一些语言方面发音不准的(如:平翘舌不分、有方言的等)同学,我通过日常谈话、提问时纠正等方法对其跟踪指导。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朗读评价
1、在课堂上,我了解的只能是部分同学的朗读情况,而大部分同学的情况我并不能全面了解,于是我让孩子们每篇课文学完后都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在课题旁边做出简单评价。这样一来,我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朗读情况了。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建立朗读评价表,利用晨读时间,我对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检测,并对朗读面貌差的学生逐个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
3、学段进行朗读检测。经过前期实验,我从课文中选出比较优美的10个段落,从正确、流利、感情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测。每项各占10分,错字、漏字、添字、发音不准确属于正确中的一项,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读断句、破句、回读属于流利中的一项,错一次扣1分。有感情一项老师根据学生对文章感情的处理和标点的处理等方面逐情给分,最低控制在5分。最后根据这三项情况分为A、B、C三个等级,25-30分为A,20-24分为B,20分以下为C。
四、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班还参加了学校的“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演讲朗诵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朗读教学。为了能更好的投入比赛,我们二年级在班级内部开展了海选、初赛、决赛等一系列比赛。通过竞赛,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学校举办的演讲朗诵比赛中,我班学生多人获奖。这说明朗读教学有了相当大的突破。
半年来,我围绕“学生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的培养”、“如何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朗读教学”、
“教学设计中如何凸现朗读教学”、“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的落实及效果”等主题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共整理教学设计2篇;案例分析1篇;专题发言稿1篇;教学反思2篇;教学论文2篇。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解决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但并不意味课题研究已经结束,有些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如,由于人们对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的意识并未普及,抱着对朗读能提高多少算多少的态度。即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开展。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更科学、更有效把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下去,而且还要带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该课题研究,让朗读教学扎根于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2、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并进行归类、汇总。
3、认真撰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