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LS简述

(2015-11-11 19:53:24)
分类: 渐冻知识

ALS简述

 

关于ALS的名字

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的英文简称,中文翻译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其中Amyotrophic的意思是“肌肉没有营养,肌肉萎缩”,它是指肌肉失去神经信号控制后的瘦弱萎缩状态。Lateral的意思是“侧部”,它是指脊髓伤害的位置。Sclerosis的意思是“硬化”,它是指中后期ALS患者的脊髓硬化特性。ALS在法国又被称为Charcot病,Charcot是最初描述这个病的医生。在美国,ALS又被称为Lou Gehrig卢伽雷)疾病,得名于1941年死于此病的美国棒球运动员。在英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根据这种疾病丧失的细胞,ALS常常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运动神经元病的概念更广泛一些。这个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的逐渐萎缩,慢慢地患者会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像是被冻住了一样,为了便于公众认识这个病,所以形象地称为“渐冻人”。在台湾“渐冻人”专门指的是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系统的病理

  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分为两种类型。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和脑干,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脊髓。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施行某种控制。
  
下运动神经元通过轴突和肌肉直接相连。它们发送“go”信号给肌肉。当这些细胞逐渐死亡时,肌肉逐渐变得虚弱,最终无法运动。控制大部分身体的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中。而控制说话、吞咽和面部表情的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脑干中,这部分下运动神经元有时被称为延髓运动神经元,因为它们所在的那部分脑干的延髓呈球状,延髓发病又称作球部发病。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实施复杂的控制,使运动平稳、直接并有各种张力变化。当上运动神经元丧失,而下运动神经元存在时,运动仍然是可能的,但是可能变成“紧绷的”。
   
两种神经元的丧失会引发不同的症状:下运动神经元失调引起肌肉虚弱、萎缩、抽筋和颤搐;上运动神经元失调引起肌肉虚弱、僵硬、行动迟缓、感觉紧缩或者痉挛。对于ALS来说,因为上、下运动神经元都在逐渐死亡,所以通常这些症状会混合出现。ALS患者既有肌肉无力和萎缩,又有肌肉强直和痉挛 。

临床表现

   ALS患者发病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八十几岁,中晚年(5565岁)是ALS的高发年龄段。发病率是10万分之4-6,按照中国人口基数来推算大概是10万左右的患者。通常由于呼吸系统并发症死亡在确诊后的三到五年内发生。大约10%的患者可以生存十几年。具体的临床表现就是全身肌肉的逐渐萎缩。起病主要有三个方面,60%70%的患者是先从手的小肌肉萎缩开始的,患者通常是一些精细的小动作不灵活,如用钥匙开门、系扣子鞋带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从下肢开始,走路绊,容易摔跟头等,逐渐向上肢发展;还有一小部分,直接就是从球部功能异常开始,言语不清楚,喝水呛咳等。这三种形式以上肢发病多见,下肢其次,球部相对较少,但都将逐渐发展至全身肌肉受累。90%以上的患者智力和情感没有任何变化。

 

病因

   病因到现在为止仍然不清楚,关于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有很多学说,如兴奋性谷氨酸的毒性学说、自由基氧化损伤学说、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学说、免疫学说、病毒感染的学说等等。在ALS中有5-10%为遗传性,称家族性ALSFALS)。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今已确定15%FALS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

 

治疗

 ALS的治疗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治疗:客观的说现在还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力如太是唯一一个对动物模型和临床都有效的药物,也是美国FDA唯一批准的药物,早期使用可以相对延缓病程2-3个月,尤其是以延髓肌肉麻痹起病的患者效果会更好些。力如太只能相对延缓而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由于价格偏贵,购买时家庭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二是早期使用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假如患者有明显的夜间缺氧状态,神经细胞会在缺氧状态下不断丢失,导致病情加快发展。当患者最大通气量下降到70%,建议患者早期使用无创呼吸机;三是营养支持:对于有球部症状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长期的饮食相对不足或者是绝对不足,这种不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晚期患者或是延髓起病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建议患者如果出现吞咽问题,可以早期进行经皮胃造瘘手术,以保证能量的充分摄入。从上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都有一个早字,所以如出现相似症状我们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

 

既然现在ALS无法治愈,那么我们要在很多方面去努力,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大家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对自己要有信心,在正规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度康复锻炼。还有很重要一点,家属或者陪护一定要熟练掌握一些护理知识,包括呼吸机调参与使用、胃造瘘注食及消毒、气切护理、翻身、按摩、营养搭配、疼痛、拍痰、排便等等一些并发症护理,最后加上社会的整体关爱,相信我们是一定可以战胜病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