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邦智库:监管部门将加大力度限制高杠杆融资

(2017-02-14 15:38:33)
标签:

安邦咨询

财经


近年来,国内市场资本过剩问题严重,实体经济低迷导致的资金脱实就虚,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也导致过剩资金在国内市场不断涌动,资金涌到哪里,哪里就会出问题。面对股市低迷、房市受限,许多资金开始聚焦于金融资产交易。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热衷于拉高融资杠杆来增加收益。在这股浪潮下,不光一些实体企业拉高杠杆收购,许多保险公司也拉高融资杠杆试图靠“野蛮”收购来从资本游戏中分一杯羹。监管层已注意到资产交易中可能积累的金融风险,开始在严加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

自去年12月以来,经过交易所问询,万家文化、步森股份、天马股份、浔兴股份、银鸽投资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就收购资金来源问题等做了详尽披露。有分析人士整理出,在这些并购交易中,筹资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最高的就是万家文化,为50倍,其新股东龙薇传媒仅出资了6000万元,却撬动了30亿元的外来资金;其次是银鸽投资的新股东鳌迎投资,以30倍的杠杆率完成了控股权收购。

这些收购虽然杠杆较高,但是其主要控制人个人资产还比较充足,比如龙薇传媒实际控制人赵薇夫妇总资产达56.63亿元,其或可覆盖风险。但是一些收购方恐有“空手套白狼”之嫌。他们使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加上从外界借来的高息巨款,快速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一旦过户完成,就立马把股份质押出去融资,再将融得资金偿还前期的高息借款。比如,星河创业披露其将新获得的天马股份100%持股质押出去融资,主要用来偿还之前的短期借款。这些新披露的高杠杆收购细节一方面让我们得以一窥资产交易的大手笔,另一方面也提醒监管者这些交易背后的系统性风险。

杠杆收购作为一种收购方式,本身并没有原罪可言。在理论上,它充分利用了市场定价的资产来撬动更大价值的资本,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但是现实中,这种公允定价的获得可能蕴藏着巨大风险。比如2015年因为ST慧球股价下跌,实控人顾国平高杠杆增持触及平仓线,不仅成为大股东增持遭强平第一人,而且失去了实控人的地位。近期,相似情景再次发生,前期被爆炒的股权转让概念股已集体回调,普遍已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跌幅。比如银鸽投资1月12日收盘11.18元/股,较近期最高价16.79元/股跌幅高达33%;浔兴股份1月12日收盘16.21元/股,较近期最高价22.48元/股,跌幅达28%。江浙一带某壳掮客人士近来曾表示,“这种高杠杆收购壳公司一般将杠杆放得很大,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风险事件,但当股票出现连续大跌或者崩盘的时候,紧绷的资金链很容易就绷断。”进一步看到,如果杠杆收购背后的债务链条扩展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很可能会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我国监管层也意识到高杠杆交易带来的风险,并已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炮轰”险资高杠杆收购之后,于去年12月进一步强调,不可以用来路不正的钱从事杠杆收购,呼吁资产管理机构不要做“妖精”,证监会本身也对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也收紧了闸门,单是去年下半年,就有16单并购申请被否决。与此同时,保监会继全面收紧“万能险”监管之后,项俊波主席在12日的2017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对于触碰风险红线的机构,要坚持露头就打,出手要快、下手要狠,确保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已经酝酿关于保险资金监管的新政策:原来一些软约束的规则有望向硬约束转变,并与偿付能力监管紧密结合,出格的行为或将被施以降低投资比例等行政手段。我国一些主要交易所也开始不断发出质询信,严格信息披露。种种迹象都表明,监管层正在加强对于并购中高杠杆融资的监管。

值得市场注意的是,在“三去一降一补”中,“去杠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里要去掉的杠杆,不只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民经济中的债务杠杆,不只是行业层面的众多实体产业中的借贷杠杆,还包括金融市场中的融资杠杆。尤其是在资本过剩背景下,监管层对于高杠杆融资操作带来的潜在风险,已经是越来越关注、越来越警惕,可以肯定,未来这个领域将受到更多的监管约束。

资本过剩的背景下,资金涌入资产交易越来越多,这些交易中的高杠杆融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监管层已对背后的系统性风险相当重视。预期未来对高杠杆融资的监管措施将越来越严厉,信息披露标准也会越来越苛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