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2013-11-13 16:29:00)分类: 高考语文 |
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科目:高中语文
内容提要:
由高中语文人教版《涉江采芙蓉》说开去,初步了解“对写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并探究这种手法的形成原因,在诗歌欣赏和文章创作方面打开一扇窗。
高中语文人教版从东汉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选编了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意蕴深美,充分体现了诗歌鉴赏中的“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其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关于《涉江采芙蓉》,历来有两种认知:其一,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在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使得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
其二,抒情主人公是闺中怀人的思妇。这种认知被高中人教版教材采纳。让我们一起随着思妇的思绪飞向那遥远的东汉。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
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什么都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只有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一首诗中,男女主人公同时出现,这种技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这种技法在诗词写作技巧上称为“对写法”,又称“主客移位”。
“对写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写法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使得作品婉转有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杜甫的《月夜》可以说是运用“对写法”的典范之作,全诗如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这首诗时正是天宝十五载(756)秋天,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和家小分隔两地。此诗之妙,在于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月夜思亲,而从对面切入,遥想寄居在鄜州的“闺中”的妻子独有望月怀念自己之心,还进一步想到儿女年龄尚小,不懂得忆念在长安落难的父亲。在诗中,作者反复渲染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愫,收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被诗坛推为怀人佳作。正如前人王嗣襫所云:“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己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发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诗人通过家室之思、夫妻之爱的描写,吟唱出了一首令人惆怅而又充满人间至爱的婉曲之歌。纪晓岚赞此诗云:“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吴汝纶也说:“专从对面着笔,笔情敏妙!”当然,这种缱绻的情谊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
唐诗中还有不少从对面写来的佳作。高适《除夜作》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云“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写千里之外的亲人对自己的思念。
宋词中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对写法尤为高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在黄昇《花庵洞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抒写自己和丈夫间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词从一己相思写起,而以彼此相思作结,意蕴隽永。
“对写法”不仅移情于人,还移情于物。这是诗人们对“对写法”的又一种发展。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事或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收到“倍增情感”的效果。李白《渡荆门送别》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作者把水想象成人,融情于景,怀着深情厚意一路送别,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种表现手法之所以倍受诗人垂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亲情与乡情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永远都是醇厚的,如果表达得过于直露浅白,必将索然无味。而这种写法,则完全合乎中国古典诗词崇尚含蓄的原则,宛转曲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境界。其次,这种写法,实质应是一种反衬,而反衬又比一般的陪衬更曲折有致,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在这类作品中,主体客体相互思念,这是现实,也是抒情的基础,而这又恰恰最易引起共鸣,使读者感到情思深长,余味无穷。最后,因为思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将思念的客体移远就近,就会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景象,这种景象既是诗境,也是画意。它能很好地体现出“距离”的美感效应。
这种“对面写来”的艺术手法由于变换了描写角度,运实于虚,借人写已,意象空灵,文势跌宕,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变化自如,映衬叠加,其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径直单一地抒情。运用这种“对写法”或“主客移位”的手法去描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自然就更加生动感人。
参考书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二
2、《涉江采芙蓉》赏析(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