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2014-10-22 07:25:30)分类: 文化视点 |
一、登临诗概念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题目特征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
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三、主题表达
1.人生哲思、胸襟抱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登飞来峰》等。
且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意境开阔,气象宏大,最后两句既包含了一种对人生的哲思(要全面把握、透彻了解问题,必须站在应有的高度),也包含了诗人的那种远大抱负。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同样如此: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一代改革家,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王安石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心系天下而敢于革新的伟大情怀。当然,我们把它当成一首生活哲理诗亦可。
2.感时伤乱、身世之悲。如杜甫《登高》、《登楼》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等。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杜甫登高抒怀之作。此时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再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又如柳宗元《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兴亡之叹,隐喻现实。如许浑《咸阳城东楼》、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我们先看《咸阳城东楼》: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再看《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王安石在罢相后归居金陵时的作品。词的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隐喻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此人深重的忧患意识。
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愁别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无限的愁苦之情。整首词作表达了一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总之,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