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招鲜”——巧用课前三分钟给语文课“热热身”
(2015-05-19 15:12:02)
标签:
教育 |
我的“一招鲜”
——巧用课前三分钟给语文课“热热身”
这学期开学的前一个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因为这学期时间比较短,只有十九周,抛去仅有一天的第一周和第十九周期末考试,才十七周的时间,中间再去掉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端午节假期,学生在校时间仅有80多天,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让学生乐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为这我可是费脑筋了,从备课到讲课都非常精心,争取不浪费每一节课,每一分钟。
但是第一课的学习效果就令自己很失望。第一篇课文是古文《学奕》和《两小儿辩日》,我自以为课讲得已经很精了,可是当堂仅有几个学生背下来,后来的三天时间里,书面作业都完成了,还有部分学生对课文背诵得不熟练。那第二课是朱自清的《匆匆》,五个自然段,而且朱自清先生是出生于19世纪末的作家,里面的文字虽是清秀隽永,但语言习惯因为接触的少还是难以读通,更别谈背诵了,如“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几天的时间我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节上课之前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里侯课,顺便和孩子们接触接触,最近我发现其实我们每节课都浪费几分钟,因为课间之后学生很难快速地把心收回到课堂上来。他们总是对课间十分钟表现得依依不舍,甚至有些同学进教室了还沉浸在其中,回味无穷。经常上课后老师要用几分钟等他们平静下来。另外,我们是农村学校,孩子们在大众面前发言少,有的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胆量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思索着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思维,调动学习激情,还能水到渠成地进入新授内容,我想到了一味课堂良药——“课堂热身”。我设想:语文语文,先学语后作文。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座次的顺序,轮流背诵本书中所有要求背诵的内容,学到哪里背到哪里,内容包括课文、单元“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等,每节课一个人,每人一段,岂不是一举两得!因为我根据自己所学总结出学汉语最好的、最先进的方法有四: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四,一回生,二回熟!
我在班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孩子们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摩拳擦掌,当堂就执行。后来甚至有时候上课后我把这事儿忘了,孩子们就主动提醒我。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习惯,从未间断过。
学期中,我发现班上几个背书特别吃力的孩子居然在上课前不出去玩,而是留在教室里背书,有时还请人帮他把把关,针对他的音量、声调、语速提出建议,无论是背者还是听者都那么认真。无疑,他们已经从背书活动中受益了。我又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表扬了一番,孩子们劲头更足了。这帮看似“顽劣”的孩子懂得用功了,这也是收获吧。
尤其让我陶醉的是,每堂课背书活动结束,孩子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眼神里流露的是对背书者的赞许和鼓励,那时我感觉孩子们的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随着孩子们背诵能力的提升,我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开始时是按座次按部就班地背课文内容,后来是上台背,有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加背别的内容,随机应变,随堂而定。如《匆匆》一课第五自然段太短小,可能再背诵一首《明日歌》。现在我们又采用抽签的形式,人员是按座次,但把课题做成纸签,课前自己抽,抽到哪课背哪课。
于是,又有孩子写出了心里话——
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总结六年的语文学习生活,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收获,有几个孩子都提到了课前背诵让他们受益匪浅,其中赵美玉同学这样说:“我们的背书活动充满了刺激,开始是站在座位上背,等大家都能轻松应对了,老师又提出上台背,现在又抽签背。天哪!上的台来,原来会背的也记不好了,而且脸红心跳,目不敢斜视,连自己的心跳都能听到。但是下的台来,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给我的热烈的掌声,我的心里又充满了成就感。老师,我今天背的这段文字一辈子都忘不了。”
看到孩子们总结的学习感受,我也静下心来想了很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合理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能使教育教学效果在无形之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尽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改变传统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且,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提高有巨大的提升作用,背诵让孩子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充实快乐!另外,优美的文字不断地洗涤着孩子们的心灵,不断地锻造着孩子们的口才,不断地提升着孩子们的自信,当然也不断地增加着孩子们的考试能力!可谓“巧用课前三分钟,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