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 2015年中国就业结构演变
(2017-11-25 16:44:14)
标签:
就业结构生产领域实体经济城市化失业 |
分类: 经济 |
2016年下半年以来,“实体经济”这个词特别时髦。无论你是博导还是小学毕业,只要是喊“发展实体经济”,就显得很有文化,而且很有道德修养。谁要是反对发展实体经济,就有点大逆不道,很多人杀了你的心都有。
曾用心读过一些捍卫实体经济的文章,发现他们所主张的实体经济并不包括广大服务业。例如,城市基础建设和住宅建设就被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所谓实体经济不过是指加工制造一类的生产行业。这是明显误导。我们暂不谈论这个,但为避免概念混淆,以下用“生产行业”来取代。国家统计局公布就业数据时,包括分行业就业人数,其中某些行业可归为生产行业。我们可以借助生产行业就业人数来观察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先说明一点,国家统计局统计分行业就业人数不包括私企和个体户。大概是由于那种统计很困难吧。但我们主要观察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所以并不影响数据有效性。
从附表可以看出,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占比一直在上升,2013年达到顶点(17.76%),其后两年转为下降。2016年数据出来后,很可能还是继续下降,因为从各种信息看大趋势没有变。
众所周知,规模以上工业的产量和产值一直在上升,而就业人数从2014年开始掉头向下。这说明什么呢?明显是整个产业从劳动密集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移。这并非坏事,但此一转移就甩掉了大量低档劳动力。数据和我们对劳动力市场的直观观察基本一致。
很多人高喊“振兴实体经济”,希望政府借助行政力量打压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阻止城市化进程,把更多资金投入生产领域。在市场饱和状态下,砸进更多钱会得到什么?当然不会有更多产量。这些钱必然是用来更新设备,提高技术,然后是效率低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更多人被砸掉饭碗。由于整个行业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也有望降低。这些当然不是坏事,但完全背离一些人的初衷。他们高喊“振兴实体经济”,原本是要让生产行业吸纳更多劳动力。
就业结构的演变并不出乎世人预料,发达国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当初他们也经历过社会冲突和文化碰撞。等到中国也走到这一步时,我们却无法面对现实,却要带着愤怒全力抗拒。当这种愤怒汇集为社会潮流时,连上层经济政策也被扭曲。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生产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统计(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万人)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就业人员总数 |
12192.5 |
12573 |
13051.5 |
14413.3 |
15236.4 |
18108.4 |
18277.8 |
18062.5 |
农林牧渔业 |
410.1 |
373.7 |
375.7 |
359.5 |
338.9 |
294.8 |
284.6 |
270 |
采矿业 |
540.4 |
553.7 |
562 |
611.6 |
631 |
636.5 |
596.5 |
545.8 |
制造业 |
3434.3 |
3491.9 |
3637.2 |
4088.3 |
4262.2 |
5257.9 |
5243.1 |
5068.7 |
电力、燃气及水 |
306.5 |
307.7 |
310.5 |
334.7 |
344.6 |
404.5 |
403.7 |
396 |
建筑业 |
1072.6 |
1177.5 |
1267.5 |
1724.8 |
2010.3 |
2921.9 |
2921.2 |
2796 |
以上各业合计 |
1482.7 |
1551.2 |
1643.2 |
2084.3 |
2349.2 |
3216.7 |
3205.8 |
3066 |
占比 |
12.16% |
12.34% |
12.59% |
14.46% |
15.42% |
17.76% |
17.54% |
1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