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陈景润、袁隆平和屠呦呦?
(2015-10-07 23:36:14)
标签:
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科学教育 |
分类: 随笔 |
出于好奇,查了下屠呦呦生平,发现又是一位生于三十年代初,大学就读于五十年代初的人。为何说又是一位?因为国人心目中的大科学家还有陈景润和袁隆平,二人皆如此。不妨对照看看。
l
l
l
这三位全是民国时期读的中小学,五十年代初读的大学。偶然吗?不妨再看看另外两位,即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都毕业于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后来在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l
l
其他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是:丁肇中、朱棣文、李远哲、崔琦和钱永健。他们要么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要么是在美国或港台接受教育。
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何国人最崇敬的三位科学家没有一个是五十年代之后大学毕业?为何从大陆赴美留学的两位诺奖得主都毕业于西南联大?八十年代以来有大批出国留学生,为何几十年过去却再无人获此奖?
众所周知,五十年代后期始,中国经历了激烈的政治动荡,大学也被彻底改造。先是把民国的英美式教育变成苏联式教育,然后又变成培养接班人的革命教育。那些年的风风雨雨过来人都知道。
我是改革开放后上的大学,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却见识了另一道风景线:我们的老师从三十岁左右到六十几岁的都有,他们像一道光谱摆在那里,展示出不同时代人的特色。如果概括下,那就是:旧时代过来的人更注重学术,越往后越注重功利。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是继莫言之后又一次零的突破。作为中国人,我们由衷高兴。当我们得知那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时,尤其当我们得知千人院士队伍竟无其席位时,又感到莫名地沉重。所有这些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