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烟墩那道山
(2023-05-17 11:21:48)
标签:
随笔 |
翻过烟墩那道山
荔枝熟了的时候,平生第一次踏上灵山烟墩的土地。古老而神秘。
车子拐进六加村委会的大麓口村,村口便是一座古老的大宅院,门前一弯柳眉状的人工池塘,池塘边有半人高的青砖花墙围绕,此乃大宅的“朱雀”。门楼是岭南广府民居最独特的镬耳顶,山墙的门头有彩色的梅雀浮雕,工艺相当精湛,只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免不了的一些斑驳,足显其经久的年代感。门楼两旁的院墙是一排小耳房,院墙以及几进房屋都是青砖青瓦。目光越过古宅的屋顶,大院后面是一座不高的馒头小山,郁郁葱葱,山顶上长满了绿色的树木,这便是此宅的“玄武”了。走进不大的门楼,豁然开朗,门楼到一进房屋前,是偌大的一个院子,据说超过800平米,可以围120桌村民聚餐。门口和墙角等处,散放着一些石锁、石墩,村里人说这是他们祖先练武用的。这是清末武举人、四品武官梁万里的宅子——参将第。在一进房屋的墙上,挂满了条幅和一幅大大的喷塑背景图片,有古宅、古荔枝树、古盐道……透过这幅图,一道道烟墩六加古村落的重门次第打开。
古宅
六加保留完好的古宅,除了大麓口村口的参将第,就要数水溪江的梁天堔恩进士的内翰第和沙塘苏元春的参军第及魁第村的梁氏火砖屋了。
梁天堔恩进士的内翰第,虽已无人居住,整个院落屋檐下的壁画还栩栩如生,讲述着中国古代苦读考学的文化故事、子孝父慈的传承与传统。清朝时的恩进士,是指皇帝特别加考取得进士及第。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三年一科,在子、午、卯、酉年举行,为“正科”。若遇到皇帝即位或者特殊事件发生导致基层官员不够或者其他大典,则不考虑年份,直接下旨进行考试,即“恩旨”,如因皇帝生日等恩赐的特别加考出来的功名,这种考试被称为“恩科”。恩科会试考中的进士,被称为“恩进士”。此外,也有雅称贡生或举人为“恩进士”的。梁天堔内翰第的宅院比不上梁万里的参将第面积大,但是建筑紧凑,纹饰精巧,房檐椽头处处雕花上彩色漆,有凤凰、麒麟、鸳鸯、仙鹤、金鱼、荷花、竹子、松树、祥云等图案。回廊与耳房的房檐下均有壁画,共有一百多幅,为六加古宅之最。当我们正在遗憾房屋常年失修时,梁氏后人从不远处的新宅中扛来了三块木牌:一块上刻:“奉
驱车不远,来到一土坡上,乃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的故居——参军第。苏元春出生在广西永安(今蒙山县),参加过湘军,后协助冯子材抗法,官至广西提督,统领桂军抗法,在广西边境筑小连城(龙州)和大连城(凭祥)防御工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在六加建了宅子——参军第,供家人居住。走上沙塘的土坡,一段半人高的青砖花墙横在苏氏故居大门口,门楼并不起眼,门上“参军第”的木匾未着颜色,强光下难以辨认。门楼外表看上去和普通的广府民居没啥差别,青砖青瓦,也不高,三开间,檐下,参军第牌匾上方,三幅水墨的松梅兰竹、人物、花鸟、乌龟、蝴蝶等的壁画十分雅致。门楼两侧还各有对称的泥砖耳房,与半截花墙将大门前围成一个小天井。进了门楼则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别有洞天”。两侧都有侧院和厢房,按照传统的习惯西侧是住女眷的,所以在正院里是看不到侧院的景色的。只是年代的久远,侧院的院墙都已不复存在,倒塌的青砖垒在院墙处,存留的只剩一通向正院的三开门的残垣,门拱俱在,甚是讲究。侧院是一排的骑楼,沿着骑楼的廊,过了一进院二进院,到三进院子有个角门可以通到后街。一进实际是个“二门”,门上挂“进士”牌匾。三进的正厅上的雕梁图案繁复,刻着“麟趾”“螽斯”字样,寓意人丁兴旺。梁下有两燕巢筑在山墙上。
六加魁第村梁氏火砖屋,结构布局不同于上述内翰第与参军第,其建筑结构紧凑,高低错落,更接近民国时代的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群的一角有一个二层碉楼,有十字形状枪眼。一进的房屋有趟栊门,坚硬的原木栅栏依然保存完好,仍可开合。正厅的房梁雕刻秀美,朱红和孔雀蓝色依稀可见,凤尾纹饰中间有“桂、馥”“蘭、馨”字样。梁下,亦有燕窝落在青砖墙上,但未见燕子出入。
古荔枝林
梁氏火砖屋后面是一大片的古荔枝林。树龄在三四百年、一二百年不等。古老的荔枝树见证过烟墩的缕缕烽烟。梁氏族人有新居落成或家族添丁时种植荔枝树的习惯,所以形成了魁第村百年荔枝园。园内,古荔枝树树体高大,高的达几层楼,树冠硕大,在园子里,一棵棵荔枝树连成一片,遮天蔽日。在火热的夏季,一入荔枝园,顷刻阴凉了不少。古荔枝树树皮粗糙,呈棕褐色,写满沧桑。主干明显,树冠开张,荔枝成熟的季节,枝枝叉叉挂满了一串串猩红的香荔,肉厚、核小,甘甜中透着一丝丝的花香,树愈老香味愈浓烈。低矮的枝头,孩子都可以伸手既得,高的枝头上,需要用采摘工具。一串串古荔枝树上的荔枝下肚,整个人都不觉有满腹经纶了。据说梁氏族谱里有宋神宗赠诗曰:“横浦江南岸,梁家间世贤,一棵连理木,五月荔枝天。”
丹霞古盐道
烟墩更具古老文化历史的,还要看那一窝窝牛马脚印烙下的古盐道的印记。驱车来到山脚下,放眼望去,烈日下的丹霞更加赤红,像干锅一样,炙烤着每一个上山寻古迹的人。这座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叫“勾漏山脉”,直通往广西西南的十万大山中。山的南麓是烟墩,山的北麓是南乡。这一带,自古就被划来划去的,一会儿广东,一会儿广西,一会儿横州,一会儿灵山……丹霞古盐道的形成,应该也有千年的历史了,翻过烟墩这道山,过去就是现在横州的南乡了,有水路通往郁江,上达左右江,下通梧州、广州、香港。烟墩六加古时有圩场,贩来北海等北部湾沿海的海盐,一担担、一褡褡,人、牛、马、骡等,从烟墩运到南乡上船,换回钱及针头线脑等日用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的古盐道上,仍然可见清晰的牛马踏过的足印,深的有几十公分。这一条条一道道一窝窝红色的印记,承载着烟墩人祖祖辈辈的生计,直到一条条高速公路绕过烟墩这道山岭,往横州,往南宁,往钦州,往广东……再无需人担马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