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麒麟行测: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之2013广东二

标签:
公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国考教育 |
分类: 言语理解与表达 |
“一锤定音”系列主要讲解历年言语理解争议题,前面几期分别讲述了2013年413联考、山东、江苏、上海以及广东的言语模块存在争议的试题,而今天则继续讲2013年广东的一道意图推断题,讲解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向考生说明命题人是如何根据材料设置试题,进而摸清命题者意图。
公务员考试国家不给标准答案,考生在备考中经常发现公考试题所定答案有误,特别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逻辑判断模块定错答案的试题较多,给考生造成莫大的麻烦。言语理解争议题“一锤定音”系列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逐步梳理国考、联考,以及一些独立考查省份言语模块的定错答案、给错解析的试题,帮助考生高效备考。在这里我将给考生最准确的答案、最易懂的解析,敬请各位考生或同行关注。各位考生最好查看手头资料对照该道试题是否选对了答案,以避免被误导。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时间定在2013年4月14日,且一年仅考一次。考卷分类见下表:
http://www.hongqilin.cn/tempimage/imgtemp/20130926/138016647014.jpg
其中言语部分分成逻辑填空(10道),片段阅读(20道),总题量为30题,总体难度中等,比国考、联考简单。
下面我要讲的试题是2013年广东(一)、(三)的一道意图推断题,该种试题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命题方式很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今天我把它拿出来讲解,主要是为了告诉各位考生命题人是如何命题的(公考行业从来没有人这么做,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把握命题人意图才能有效避开各类陷阱),希望各位能从中获得启发,有疑问的朋友亦可留言。
2013年广东(一)、(三)第43题
在公众印象中,每一次加大尾矿治理力度,总是在发生严重的尾矿溃坝事故之后。而突击式的尾矿治理方式不太可能持久奏效。数量巨大的尾矿伴随着矿山的开采不断增加,随着矿山枯竭,经年累月贮存起来的尾矿被堆放于江岸的山坡,因在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只能以非安全的暴露方式,继续留存在自然界中。
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
A.尾矿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将会产生各种隐患和威胁
B.我们总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而突击式的治理尾矿
C.遗留的历史包袱和新增的隐患令尾矿治理压力剧增
D.中国的尾矿治理将以何种模式继续进行才能有效
解析:文段主要讲了关于尾矿的两件事情:一是突击式的尾矿治理方式不可取,二是开采出来的尾矿没有妥善保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文段主要想说明尾矿如果不能有效治理,将产生各种隐患和威胁,A项说法正确。
B项,以偏概全;C项,无中生有;D项,过度引申。
本题正确选项为A。
这道试题的命题方式中规中矩,选项的设置和选取都极具代表性,所以我挑选这道试题讲解命题人的命题方式,便于考生理解。
在讲解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尾矿”。尾矿是指矿山企业在选矿完成后排放的废渣矿渣,多以泥浆形式外排,日积月累形成尾矿库。尾矿库占地面积大,而且极具安全隐患,对环境、地下水也会造成极大的污染。
“尾矿溃坝”又是什么了?指的是堆积在河岸边的尾矿崩溃,流入河中,造成恶劣的河流污染。
如果你不理解“尾矿溃坝”其实也没关系,你只管把他当成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即可。
选项设置。本题的选项设置非常规范,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各个选项的设置特点。
A项——正确选项;
B项——以偏概全;
C项——无中生有;
D项——过度引申。
意图题必有一个“过度引申”的选项干扰考生,而“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则是命题人设置选项的最常用的2种方式。三个迷惑选项的干扰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最常见的设置方式,故而很有代表性。
选项选取。我们需要根据原文确定选项的取材,文段选自瞭望东方周刊《尾矿治理变迁记》,原文如下:
在公众印象中,尾矿每一次加大治理力度,总是在发生严重的尾矿溃坝事故之后(迷惑选项B项来源,错在“以偏概全”)。而突击式的尾矿治理方式不太可能持久奏效。
数量巨大的尾矿伴随着矿山的开采不断增加,随着矿山枯竭,经年累月贮存起来的尾矿被堆放于江岸的山坡,因在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只能以非安全的暴露方式,继续留存在自然界中。
可以说,尾矿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对山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隐患(正确选项A项来源,注意前面的关键词“可以说”,表明此句是对前面的总结,为文段表述目的所在),还将对附近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和整个水系构成威胁。“十二五”期间,尾矿治理有了明确规划。
……
目标虽明确,但遗留的历史包袱以及面临的新隐患,令尾矿治理的压力不减反增(迷惑选项C项来源,错在“无中生有”)。……
中国的尾矿治理究竟将以何种模式继续向前推进(迷惑选项D项来源,错在“过度引申”,属于文章结尾处的探讨、呼吁)?本刊记者通过与各级尾矿监管部门负责人的对话,回顾并探讨了中国尾矿治理的曲折历程以及当下面对的挑战。
各个选项均取自文段所选的文章,命题者根据文章的行文结构分别设置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过度引申”三个迷惑项,而“以偏概全”选自所取文段中,“无中生有”和“过度引申”则属于文段以外内容,各个选项根据其在文章中所处位置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