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麒麟行测:再论片段阅读“意在说明”——介于“主旨”和“意图”之间

标签:
公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国考教育 |
分类: 言语理解与表达 |
“这段话意在说明”属于片段阅读意图推断题的常见提问方式之一。意图推断题的特点是原文中没有直接阐述作者的目的、意图等,需要考生结合文段内容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果片段阅读出现这种提问方式,考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然而,用这种方式理解,过于绝对,真实的“意在说明”更偏向于主旨概括,我们不能再用一味地找“言外之意”的方式做题,下面我将用今年413联考试题举例说明。
【例1】
“真实”是指事实、真理,它可以用于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个人;它的反面是虚假,是不真。“真诚”也是“真”,但是指主观意识领域里的真,它仅涉及人,而且是主体的个人,它强调的是向内反省,要求的是忠实于自己,是不欺己、不欺心,这就好像内心有一个法官在检查所有的意识和念头,看它们是真的发自内心,还是一些浮在表面的托辞和借口。彻底的真诚要求一个人能鉴别和杜绝一切有意无意哄骗自己的念头,在行为上就反映为:言其真心所欲言,行其真心所欲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真实”与“真诚”的区别
B. “真诚”的本质含义及外部表现
C. “真诚”行为属于主观表现因而难以鉴别
D. 如何使“真实”与“真诚”实现内在统一
分析:文段先通过“真实”引出“真诚”,然后讲述何为“真诚”,最后一句则指出“真诚”在行为上的表现。B项准确地概括了文段的表述目的,表述正确。
A项,文段主要是为了讲述“真诚”,而非两者区别;C、D两项,文中未曾提及,也不能推出。本题正确选项为B。
我们再来看下B选项:“真诚”的本质含义及外部表现。很明显,B项是对文段的主旨概括,如果把提问改成“这段文字的主旨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恐怕更合适吧。
【例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达到自身获利的目的,必须首先生产或提供对他人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企业置他人利益不顾,采取欺骗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的交换,不仅不被社会容忍,而且要受到法律惩罚。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企业遵循诚信、公平、负责等交换准则。这些交换准则,内含着维系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道德力量。换言之,不具备道德力的企业、不对他人或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终究被淘汰出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B.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为了增强企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C.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D. 提升企业道德力,是企业避免受到法律惩罚的手段
分析:文段指出提升企业“道德力”,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基业常青的必要条件。由文段最后一句强调“不具备道德力的企业终究被淘汰出局”可知,C项表述符合要求,为正确选项。
A项,文段的论述主体是企业,而非“市场经济”;B项,逻辑错误,提升企业道德力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基业常青;D项,非文段表述重点。
如果我们把提问换成“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是否也合适?
同样的文段、选项,换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效果都差不多,并且这些提问方式分别属于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两种不同的题型,很多考生就不理解了。其实,各种题型都是人为划分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题型是为了总结大致的解题规律,考生在做题时不可拘泥于题型、解题规律的限制,根据文意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