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前,发了一篇微博,说悟到一个道理:英语的本质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类似开车,没有人需要为不会开车而自卑,也不需要为英语不好而自卑。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再怎么学也不会正宗国英国美国人。也不需要见到老外就气短,逢人就说我英语不好,就像逢人就说我是黄皮肤黑头发,那是秃子头上虱子明摆的,我们不是英语专业的人,也不用以英语为指标来衡量个人价值。所以,我走前,很放松,没有再太为自己的英语而紧张。
来了以后,我更放松了,因为,相比我交谈的这些外国人(欧洲、南美洲、日本的)我英语算好的了,相比她们的一个一个崩单词,根本不成句子,每说一个单词就卡半天,然后就说“我英语不好”“我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说”“你知道他在说什么吗?”“抱歉,我听不懂”,我的英语简直可以算流畅了,起码能连词成句,起码我知道我在说什么,知道如何让别人明白我说什么。宿舍里常常是沉默的,因为谈不下去。甚至,就我这样的水平,已经被大家推选为代表去问美国老师究竟如何看纽约车站的列车行程表,问好再用中文和英文详细讲解给她们。
在这里学英语的动力不是为了说顺溜而说,不是为了说得漂亮好听而说,而是为了能说话,为了能和身边的人有话说,不至于尴尬,而是为了想更多了解你想交谈的人,她的想法,她的生活,她的国家。这个动力是远远大于把英语当做技术层面好的要求的。在这里,英语终于回归了它的本质性——交流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你只能孤独在自己的世界里。
到这边来后还是又做了一遍课前测试,测试结果也出来了,我的水平是中级三个级别中的居中(EF6级),也是我在上海学的正常进度(2月开始,2级起步,2个月1级半年进入EF中级5级)。如果在这里呆三个月离开时测能进入中高级(8级)我也就满意了。估计只要我努力一下,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在这里,所有能见到的字都是英语,所有能听到的话(除了喜欢跟我扎堆的中国同学)都是英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来前的豪言壮语:在国外,我坚决不和中国人混,我花那么多的钱和成本不是为了来说中国话,交中国朋友的,这个我完全可以在国内满足的。但是,我情不自禁看着中国人就亲近,别的中国人看着我凑近靠近,这可真是一个难以抗拒的温柔呢。
我买了一份厚厚的美国当地的日报,拿在手里翻看的感觉和在IPON上看得就是不一样的。还买了一本美国版的《COSMO》,很多内容谈SEX
性的呢,看看美国版的两性关系专栏都写点什么内容,瞧,就冲着得学习他山之玉,我也有强烈学习动力啊。
课程表出来了,每天真的只有半天课程,另外半天就是给大家去玩,去旅游,在玩中去说英语的。看来得好好安排行程和活动内容,不能跑到这里来做宅女,太不值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