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巴斯
阿巴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19
  • 关注人气: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稿:塔塔尔人的支系1--伏尔加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梁赞鞑靼人

(2012-08-07 12:3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塔塔尔民族

塔塔尔人又译成鞑靼人。今天塔塔尔人口的大部分属于伏尔加鞑靼人(塔塔尔人),伏尔加鞑靼人是以鞑靼斯坦共和国为中心的最大的鞑靼人群体,此外还有很多与伏尔加鞑靼人地缘上分开,相距很远的其他鞑靼人分支,主要是分布在欧洲的克里米亚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罗马尼亚鞑靼人、利普卡鞑靼人、诺盖人,以及亚洲的西伯利亚(西比尔)鞑靼人、巴拉巴鞑靼人、楚利姆人等等。

A.伏尔加鞑靼人:伏尔加鞑靼人数近800万,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联邦和前苏联各共和国。但大部分人口还是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约200万)、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100万)及其邻近地区,伏尔加鞑靼人还可以根据方言和生活习惯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分为喀山鞑靼人、米沙尔鞑靼人、卡西姆鞑靼人、克莱森鞑靼人、诺克拉克鞑靼人、彼尔姆鞑靼人、库耶丁斯基鞑靼人和图尔瓦河盆地鞑靼人、特普特尔鞑靼人、乌拉尔(山地)鞑靼人、喀拉台人10个支系。其中喀山鞑靼人是最大一支。此外伏尔加鞑靼人中还有一个分离主义倾向的群体,他们不承认自己是鞑靼人,强调自己是保加尔人的后裔,这个群体还在喀山的街道墙壁上涂鸦“保加尔人还活着”,而且有组织的进行萨满教的宗教活动。


1.喀山鞑靼人(Kazan Tatars):喀山鞑靼人是鞑靼民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人数大约500万


第一手关于保加尔人的资料相当少,多数来自俄罗斯文件与伊斯兰地理学家。据信最早居住该地区的是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人与匈人的其中一部库特利格尔。保加尔人起源于阿尔泰山脉南隅,有五个主要部落,俄罗斯学者认为他们就是中国史书所记载的乌揭,但也有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他们是白狄之后(即白色皮肤的外人)。保加尔人的一个主要部落乌基杜尔人其实就是呼揭人,公元372年保加尔人与匈奴人(HUNS)一同迁徙到伏尔加河西部的草原,留下来没有迁徙的保加尔人后来被称为步落稽(步六孤),后来又发展为九姓铁勒中的仆固部。保加尔人是在公元372世纪的时候迁入东欧的,这个时间点相当于中国东晋王朝的晚期。经过现代人的考证,保加尔人起源于中亚和阿尔泰地区。因为史籍记载的非常不完整所以他们的起源并不是很清楚。最早提到保加尔人这个名词的是约丹尼斯的《哥特史》,但更早的时候托勒密、马尔西林努斯曾提到过“Rha”,亦即保加尔人的聚居区。20世纪初期的学者们根据一些古罗马或东罗马的语焉不详的记载认为保加尔人可能与突厥人的远祖有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帕尔米拉人的后代,因为罗马时期的帕尔米拉人曾短暂的统治过这个地区。但是, 现在这个理论被完全否定。现代人根据考古证据发现保加尔人与匈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属于西突厥语族中匈奴种的(on-ogur)十箭部落,他们是特里格斯人和乌提格尔人的近亲。在公元372年前后,他们由于所处中亚地区的寒冷,所以一部分保加尔人迁移到了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广阔土地(钦察)。在这里他们安定下来,并开始进入了部落联盟的时期,这些人分成了几个军事贵族集团进行联盟统治,与此同时开始出现了崇拜太阳神和战神的宗教组织,使用鄂尔浑文书写他们的保加尔语。另一个不里阿尔(耳)人实际上是保加尔人的一个分支。

另一些保加尔人于670年在巴颜率领下前往伏尔加河卡马河流域,征服了当地说乌戈尔语的部族,公元8世纪,这支保加尔人开始定居在伏尔加河、乌拉尔山一带,建立城市。并于9世纪正式立国,首都保加尔市(现喀山),不过依然臣服于可萨(哈扎尔)汗国,直到公元965年可萨汗国受到基辅罗斯扩张的攻击下,脱离于可萨汗国的隶属关系。公元922年在Ahmad ibn Fadlan的传教下保加尔人正式接受伊斯兰教,1223年9月保加尔人遭到西征的蒙古人入侵,很多保加尔人和乌戈尔民族被蒙古成吉思汗的两员大将哲别和速不台洗劫和杀掠。公元1241年伏尔加-保加尔王国不敌蒙古人和所属汪古人、鞑靼人的入侵,被西征的蒙古--汪古--鞑靼部联军击败,摧毁。蒙古人在灭亡伏尔加-保加尔王国之后,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汗建立了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幅员辽阔。控制着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广大地区,金帐汗国的统治区民族众多,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而原来伏尔加-保加尔人的分布地区则是金帐汗国的中心地区。这时候金帐汗国的统治阶层是蒙古贵族,以及跟随蒙古拔都汗一起西征西迁的九姓鞑靼部、汪古部人,九姓鞑靼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草原民族,他们当中既有蒙古人,也有突厥人,基本上是由蒙古化的突厥和突厥化的蒙古人所组成的部族,汪古部也是突厥人占绝对优势的部族,他们也被看做是鞑靼人的一支。九姓鞑靼和汪古是被成吉思汗征服后分配给拔都汗父亲术赤的部属部族,因此也是拔都汗建立金帐汗国的重要后备力量和支撑。迁往俄罗斯的鞑靼部--汪古部人,他们迁徙的时间始于是中国南宋末期,迁徙时间持续近50年。

鞑靼这个名字来源于蒙古草原的九姓鞑靼,狭义的鞑靼部是九姓鞑靼和三十姓鞑靼(也就是室韦),广义鞑靼还包括林木中百姓与汪古部。古代的九姓鞑靼部(塔塔尔部)是一个多民族的部落集团,里面既有说突厥语的部族,也有说蒙古语的部族。说蒙古语的部族基本上融合到蒙古族中,说突厥语的鞑靼部则大部分西迁,西迁路线有两条,一个是伏尔加河流域,另一个是叶尼塞河流域。跟随鞑靼部人一起西迁的还有汪古部人,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汪古部人结合原来这里说突厥语的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尔人形成今天喀山鞑靼人的主体,而留居叶尼塞河的鞑靼部人、汪古部人则和当地阿尔泰人、哈卡斯人等民族融合形成西伯利亚-叶尼塞鞑靼。现在俄罗斯所有的塔塔尔族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鞑靼部--汪古部民的血统,即便没有鞑靼部血统,但是有些血统是共有的,比如钦察、乌戈尔,这也是大家都沿用塔塔尔族名的原因。 由于处于汗国统治阶层的蒙古人非常少(约万人),跟随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户(参加拔都西征的军队约15万人,西征结束后,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队都回原来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汪古部、鞑靼部和来自中亚的其他突厥人),这些蒙古人淹没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的数量是蒙古人的百倍以上),逐渐被周围的大量钦察、库曼、保加尔等突厥部族所包围,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人数多于他们的鞑靼部和汪古部人,到14世纪前叶,蒙古贵族主动跟同时西征的鞑靼部、汪古部人相融合,使用鞑靼部人的突厥语并接受伊斯兰教。


此后金帐汗国的中心地区分布着鞑靼部人(包括突厥化的蒙古人)、汪古部人、库曼--钦察人(从汗国领土哈萨克草原迁来),被征服的保加尔人、苏瓦尔人(被汗国从里海西岸迁来,很多民族学家认为他们是保加尔人的一支)、哈扎尔人(卡扎尔人)(以上这些民族都是操突厥语的民族),加上原本就分布在这里说乌戈尔语的土著民族。以突厥语民族为主的各民族互相融合,逐渐形成金帐汗国下的统一主体民族---鞑靼民族,鞑靼民族以金帐汗室主要属部九姓鞑靼部的部落名作为统一的族称,语言则为钦察突厥语(因为钦察人是汗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所以金帐汗国也译称钦察汗国)。喀山鞑靼人的族源以 鞑靼部人、汪古部人、钦察-库曼人、保加尔人、乌戈尔语原住民5个民族为主,还吸收了少量的苏瓦尔人、可萨人(哈扎尔人)、沙比尔人、蒙古人、马扎尔人,也就是老人常讲的5大5小。


15世纪到16世纪,金帐汗国的分裂为白帐汗国、蓝帐汗国、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卡西姆汗国、米沙尔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数国。金帐汗国瓦解之后,分离出来的喀山汗国的居民就是后世的喀山鞑靼人。


今天,喀山鞑靼人大部分住在城市地区,喀山鞑靼人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最核心的群体,也是共和国的第一大民族。另外两支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鞑靼人是米沙尔鞑靼人和克莱森鞑靼人,他们是两支生活习惯和语言有所差异的少数群体。喀山鞑靼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少部分信仰东正教或者没有宗教信仰,喀山鞑靼人说的是标准鞑靼语,这是一种夹杂着少量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宗教词汇的突厥语。喀山鞑靼语是现代鞑靼语的标准语,是鞑靼人中的通用语之一,另一种通用语是克里米亚鞑靼语,喀山鞑靼语也是鞑靼人、巴什基尔人、诺盖人和楚瓦什人的文学语言。喀山鞑靼语可以用阿拉伯、拉丁、西里尔三种不同文字来书写。公元920年以前使用鄂尔浑文字,公元920年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1928年鞑靼语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拼写,1939年斯大林时期改为西里尔字母,2001年鞑靼斯坦共和国政府决定改用土耳其式拉丁字母,2005年2月改用拉丁字母的决定被法院驳回,鞑靼语将继续使用西里尔字母,2005年2月法院宣布鞑靼语将继续使用西里尔字母,但中国境内的仍用阿拉伯字母。是鞑靼地区使用的语言。

喀山鞑靼人广泛分布在中亚,西伯利亚和高加索地区。在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以外的地区,城市的喀山鞑靼人通常都将俄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一些城市),那些散居在俄罗斯联邦偏远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喀山鞑靼人也会使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如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地区的喀山鞑靼人通常会讲维吾尔。日本国东京、横滨两地的喀山鞑靼人则使用日语,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喀山鞑靼人常使用哈萨克语,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喀山鞑靼人则使用乌兹别克语。十月革命时期,反对苏维埃加入白俄的一部分伏尔加鞑靼人(主要是喀山鞑靼人),有很多移居到土耳其和中国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后来又移居日本)。目前定居在俄联邦以外的喀山鞑靼人大概有1百万人,其中乌兹别克斯坦47万,哈萨克斯坦20万,乌克兰7.4万,土库曼斯坦3.5万,吉尔吉斯斯坦3.1万,塔吉克斯坦2万,中国新疆不到3千人,土耳其的人数计入土耳其族,美国约有2万,欧盟国家有3万,加拿大约有5千人,日本约有1千人

1910年,约有50万喀山鞑靼人,分布在他们的历史家园--鞑靼斯坦的喀山城,在巴什科尔托斯坦的乌法,有40万喀山鞑靼人,萨马拉行省、Simbirsk行省(今天的乌里扬诺夫斯克)有10万人,大约3万人分布在Vyatka(今天的基洛夫),萨拉托夫,坦波夫,奔萨,下诺夫哥罗德州,彼尔姆和奥伦堡等地区。

16世纪和17世纪定居在立陶宛(维尔纽斯,格罗德诺和Podolia)的一部分伏尔加鞑靼人,约有1万5千人迁移到俄罗斯梁赞行省,2千人迁居圣彼得堡。他们现在也自称喀山鞑靼人。

 

2.米沙尔鞑靼人(Mişär,Mishars tatars):米沙尔鞑靼人是伏尔加鞑靼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们是古代居住在梅斯乔拉和奥卡河中游的不耳他人结合库曼-克普恰克人(钦察人)形成的后裔,不耳他人又叫布尔塔斯人,是可萨汗国时代游牧于里海以北的民族(今天的奔萨、乌里扬诺夫、萨拉托夫一带)。布尔塔斯人臣服于可萨汗国,但身分不明确。一般认为他们是很多说乌拉尔语系部族的联盟,是现在莫尔多瓦人、楚瓦什人、塔塔尔族祖先。最近也有一些学者质疑传统的看法,认为布尔塔斯人实际上是阿兰人的一支,或者是说伊朗语的其他部族。

米沙尔鞑靼人说的是米沙尔鞑靼语,米沙尔鞑靼语是伏尔加鞑靼语的一种方言,跟标准的喀山鞑靼语有所不同。米沙尔鞑靼人除了大部分是穆斯林外,还有少数犹太教徒,他们至今还保留游牧的生活方式。米沙尔鞑靼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车里雅宾斯克,坦波夫,奔萨,梁赞,下诺夫哥罗德州以及巴什科尔托斯坦、莫尔多瓦两个共和国。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也有分布,鞑靼斯坦共和国的米沙尔鞑靼人主要沿伏尔加河附近帐牧。另外芬兰共和国境内也有几个米沙尔鞑靼人的分布地区。

 

3.卡西姆鞑靼人(Qasím Tatars):卡西姆鞑靼人又叫西部鞑靼人,现在人口大约1100人,他们是伏尔加鞑靼人中最小的一支,讲鞑靼语的西部方言,信仰东正教。曾经建立过卡西姆汗国,是卡西姆汗室及其部属的后裔,卡西姆鞑靼人有5个部落,分别是卡西姆部(Qasím)、 曼吉特(明格部)Manghyt (Manğıt)、 阿尔根(阿尔金部)Arghyn (Arğın)、贾拉伊尔(札刺亦儿部) Jalair (Cälair)、钦察(奇普恰克部) Qipchaq (Qıpçaq). ,建立的汗国也由这五大部落主持,可汗的军队和宫殿用的都是卡西姆鞑靼人。卡西姆鞑靼人主要分布在俄联邦梁赞州的卡西姆市(俄语转译成卡西莫夫),原来有几万人,但是后来逐步被邻近的米沙尔鞑靼人或俄罗斯人同化,现在只有卡西姆城中的一小部分人得以保留下来。被同化的卡西姆鞑靼人仍旧使用卡西姆鞑靼语,人数在5千人左右。


卡西姆汗国,鞑靼语叫做Qasím xanlığı/Касыйм ханлыгы, Qasím patşalığı/Касыйм патшалыгы,这个汗国是卡西姆鞑靼人建立的小汗国,事实上它是莫斯科大公国的一个附属国。卡西姆汗国建立于1452年,建立者是喀山汗国可汗Ulugh Muhammad的长子卡西姆,他带领他属下的四个部落到达卡西莫夫,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建立新汗国。直到1681年正式并入俄罗斯,卡西姆汗国位于今天俄罗斯联邦梁赞州首府卡西莫夫,该城在奥卡河中游。卡西姆汗国的主要居民是米沙尔鞑靼人、俄罗斯人、莫尔多瓦人、芬人(Meshchyora and Muroma 两个部落)、还有一部分从喀山迁来的喀山鞑靼人,汗国的统治者是卡西姆鞑靼人。卡西姆的可汗多次参与莫斯科出兵喀山汗国,他们的可汗曾三次(1467年至1469年,1487,1552)出兵喀山。卡西姆汗国是个半自治的国家,但他们的可汗是俄罗斯人的傀儡,卡西姆可汗Şahğäli 在1574年受洗。赛义德·布尔罕Sayed Borhan 时代(1627-1679)大规模东正教化。伯克成了俄国的波雅。这一政策引起了在1656年其他鞑靼人的反抗。1656年其他鞑靼人(主要是米沙尔鞑靼人)叛乱反同化。最后一个女王法蒂玛·苏丹在1681年病死后,汗国被废除,其疆土并入俄国。

 

4.诺克拉克鞑靼人(Noqrat Tatars):诺克拉克鞑靼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基洛夫州,少数人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人数5千人左右,诺克拉克鞑靼人是混有乌拉尔--马里血统的鞑靼人,他们使用的鞑靼语当中有很多马里语的词汇。

 

5.克莱森鞑靼人(Keräşens,keresen tatar):克莱森鞑靼人是很特别的一支鞑靼人,约有2.5万人,他们信奉东正教,使用的克莱森鞑靼语,克莱森鞑靼语和标准的喀山鞑靼语没有太大区别。俄罗斯一些人类和民俗学家认为克莱森鞑靼人的祖先是hun人一支的苏瓦尔人(Suars),居住在高加索山区的苏瓦尔人大概在六世纪集体皈依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住在里海北岸苏瓦尔人(后来皈依伊斯兰教)则逐渐和伏尔加保加尔人融合,形成后来的楚瓦什人和喀山鞑靼人。大约13-14世纪,金帐汗国有一些皈依诺斯替基督教的突厥-库曼人,这些人一直是金帐汗国到后来喀山汗国的少数群体,受到汗王的保护。16世纪伊凡四世武力征服喀山汗国后,强行在喀山推行东正教信仰,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18世纪,这期间有不少喀山鞑靼人被迫该宗东正教。这些改宗东正教的鞑靼人和原来信仰诺斯替基督教的库曼基督徒结合,形成今天的克莱森鞑靼人。


今天,克莱森鞑靼人主要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全境以及相邻的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和车里雅宾斯克州。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认同自己是被信仰逊尼派鞑靼人同化的楚瓦什人,或是跨越楚瓦什人和喀山鞑靼人之间的一个族群。前苏联统治的80年里,他们被官方认为是无神论或其他宗教信仰。因为历史上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了克莱森鞑靼人和其他鞑靼人之间的差异,虽然近现代也有一些喀山鞑靼人转而信仰东正教。也因为宗教差异,现在克莱森鞑靼人普遍接受俄罗斯人的姓名命名方式。

 

6.彼尔姆鞑靼人(Perm (Ostyak) Tatars奥斯蒂亚克鞑靼人):彼尔姆鞑靼人又叫奥斯蒂亚克鞑靼人,主要分布在今天俄罗斯联邦的彼尔姆边疆区,大概13万人,彼尔姆鞑靼人是迁居到彼尔姆边疆区的喀山鞑靼人,但是他们融合同化了当地的科米-彼尔米亚克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彼尔姆鞑靼人。一些塔塔尔学者(如Zakiev)给他们命名奥斯蒂亚克鞑靼人,这是一个当地已经消失的古乌拉尔民族。


7.库耶丁斯基鞑靼人和图尔瓦河盆地鞑靼人(Kuyedinsky District and Tulva River basin tatars):俄罗斯联邦彼尔姆边疆区还有好几种不同的鞑靼人群体,但由于他们跟巴什基尔人以及其他民族不同程度混血,而且语言、文化形态介于巴什基尔和喀山鞑靼人之间,所以很难判断他们的民族属性。就依据这些鞑靼人的分布地名,称他们是库耶丁斯基鞑靼人和图尔瓦河盆地鞑靼人。

 

8.特普特尔鞑靼人(tepter tatars):特普特尔鞑靼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奥伦堡州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特普特尔鞑靼人又称为流浪的鞑靼人,大约有30万人,至今他们还保留游牧的生活方式,特普特尔鞑靼人使用特普特尔鞑靼语,这是一种介于喀山鞑靼语和巴什基尔语之间的方言,其中还掺有哈萨克语。塔塔尔学者认为他们是北迁的部分哈萨克人和巴什基尔人、鞑靼人融合的部族。

 

9.乌拉尔(山地)鞑靼人(Ural mountain tatars):乌拉尔鞑靼人又叫山地鞑靼人,主要分布在车里雅宾斯克州的乌拉尔山脉地区,山地鞑靼人保留游牧生活方式,他们说的乌拉尔鞑靼语是一种接近诺盖语的方言,事实上,这些山地鞑靼人混有很多诺盖部落和库瓦堪巴什基尔人(山地巴什基尔人),他们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

 

10.喀拉台人(Qaratay):喀拉台人是住在鞑靼斯坦共和国的Kamsko-Ustyinsky地区Mordovsky Karatay村的一支鞑靼人,人数大概1百人,在这里,他们跟莫尔多瓦人中的莫克沙人混居,受到周围莫克沙人的影响,说的是一种融合莫克沙语的变体鞑靼语,有时候也被看做是鞑靼语的一个方言---喀拉台方言。他们的祖先是原本住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乌拉尔语部落。先后在8世纪被保加尔人,15世纪被鞑靼人同化,由于周围生活着很多鞑靼人,所以他们也开始讲鞑靼语,在鞑靼斯坦Tetyushsky地区和邻国莫尔多瓦,仍然有讲乌拉尔语的民族,和喀拉台人很类似。喀拉台人在16世纪到18世纪逐渐接受基督教新教,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保持伊斯兰信仰的,现在已经属于喀山鞑靼人,不再称喀拉台人。

 

11.保加尔主义鞑靼人(Bulgarism tatars)(沙比尔人)(sabirs):这个名字比较有趣,是因为这部分鞑靼人主张保加尔主义,并不承认自己鞑靼人的身份,俄罗斯人口普查登记为伏尔加保加尔人或沙比尔人。主张保加尔主义的鞑靼人大约有2千人,在苏联解体之后,这些保加尔主义人士公开在鞑靼斯坦活动,并开始复兴祖先的萨满教信仰,他们不承认自己是鞑靼人,强调自己是保加尔人的后裔,这个群体还在鞑靼斯坦首都喀山市的街道墙壁上涂鸦“保加尔人还活着”,而且在穆斯林的节日里有组织的进行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他们要求将鞑靼斯坦国名修改为保加尔斯坦共和国。

 

 

B.阿斯特拉罕鞑靼人(Astrakhan Tatars):阿斯特拉罕鞑靼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阿斯特拉罕州,人数8万人左右,他们是阿斯特拉罕汗国农业人口的后裔,而阿斯特拉罕汗国的游牧民则是阿斯特拉罕诺盖人,古代阿斯特拉罕汗国的人口大多是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和诺盖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在莫斯科大公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之间进行过境贸易。在2002年的全俄罗斯人口普查中,大部分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认为自己是鞑靼人,少部分则认为自己是阿斯特拉罕鞑靼人。现在,由于大量的伏尔加鞑靼人移居阿斯特拉罕州,导致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和伏尔加鞑靼人的差异消失。但两种鞑靼语之间仍然有细微的差别。现在阿斯特拉罕鞑靼语是一种混合的方言,其中有4.3万人已经开始使用喀山鞑靼语。阿斯特拉罕鞑靼人祖先是可萨人(哈扎尔人)和钦察人,也有少量的伏尔加-保加尔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还同化了阿戈尔詹人,阿戈尔詹人是在古代阿斯特拉罕汗国经商的印度穆斯林,1807年开始定居阿斯特拉罕汗国,人数为1百人左右,他们现在是阿斯特拉罕鞑靼人的最小支系。

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可以细分为康居、于尔特、喀拉噶什、阿戈尔詹4个支系,喀拉噶什也叫做喀拉什鞑靼人。现在约有1.2万 康居鞑靼人仍然继续他们的祖先的游牧生活。另有1万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和卡尔梅克人混居。

 

 

C.梁赞州鞑靼人(Ryazan Tatars):梁赞州鞑靼人是俄罗斯联邦腹地的一支鞑靼人,他们是从喀山汗国迁来的梁赞州居住的鞑靼人后代,比较特殊是的,这支鞑靼人融合了相当多的茨冈人(罗姆人),这些罗姆人和人数有5千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