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胡弦的诗《小谣曲》赏析》

野渡《胡弦的诗《小谣曲》赏析》
讲
时
地
温煦港湾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876509914
整理人:云霄之翼
http://s3/mw690/0038FxDcgy6WaKHVlHs82&690
野渡讲师:
今晚和大家分享下江苏诗人胡弦的作品。
胡弦和上一次讲的陈先发一样,也是六0后下半段的诗人
,为了节约时间,直接百度了一段胡弦的阅历贴过来。
胡弦的诗我大概是在07年左右第一次阅读,在之前,对他完全不了解。后来基本是一直追着他博客上的更新在读,相当于追网络连载小说。胡弦的写作特点兼具着古雅和思辨的风格,他在诗中多有“万物即我”的写作特性。他善于把自己的思维潜入事物内部去发声,并获得时光在不同断面上的闪光,胡弦相对于上次介绍的陈先发来说,写作数量要多得多。他的创作数量可能是一流诗人中最大的(我印象中只有福建的汤养宗写作量才和他相近)。
一流诗人这个平台上的比较,一般来说,优秀诗人的创作量都不大,比如获得过诺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只写了一百多首。而胡弦在诗人中算是相当高产的。创作密度很大,每个月都至少有十来首吧。
关于胡弦,大致就介绍到这里,他的诗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还是以诗为据,就诗而谈 。
小谣曲
这首小谣曲是胡弦在13年写的《江南小令》一组中的第一首。江南小令这一组共二十三首,是胡弦对他现在寄居的江南各地不同的游感。篇名小令,当然是借了古词之风度。这组小令中,这首小谣曲胡弦列为了开篇之作。可见他对自己这首的喜爱。而这首诗,也确实深得古典词典的精致典雅风范。小谣曲,从题目上讲,是带着轻松闲适的意味,带着自由散漫的风度。我们一般对谣曲的理解都是儿歌或者民谣式的自由语风,带着松散活泼的节奏气氛。胡弦这首在内容上确实带有相似的精神格调,充满着野外自由舒漫的情趣。但在语感上又采用了古典制的收束,语言压缩收紧,和现代诗倡导的松驰语调差异很大。内容和语境上的一松一紧一慢一快,也构成了这首诗的一个审美趣味。下面我们还是简单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梳理。
看看胡弦在这首诗里讲述了些什么。流水济世,乱石耽于山中。我记得南方之慢,天空蓝得恰如其分;我记得饮酒的夜晚,风卷北斗,丹砂如沸。
我记得南方之慢,天空蓝得恰如其分;我记得饮酒的夜晚,风卷北斗,丹砂如沸。这是分写白天和夜晚的景象。山中气候总是多变的,白天还风轻云淡,一派高远的气象,但到了晚上,就风云突变。这一句中,前半句很好理解,是常规的表达方式,天气晴好得让人觉得如此的悠闲,时间仿佛没有走动一样的慢生活感受。后半句中,风卷北斗也比较好理解,北斗星在狂风大作中时隐时显,仿佛在云的漩涡中。丹砂如沸其实也不难理解,丹砂也就是朱砂,化学名硫化汞,最早用来提炼水银的矿特质。在古代,方士炼丹的必须品,丹砂如沸,就是写炼砂时的景象,朱砂在丹炉中翻滚。在这三行中,作者交代了进一步的景象,写出了山中的气候变幻,但他是不是只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写呢?肯定不是的。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对写景的描述都带有着明显的铺垫功能,为人物的心情铺垫,为事件的发展铺垫等等,在诗中也不例外。这里通过一晴一暗的景象变幻,为诗中的情境变化做出了明显的铺垫和暗示。结合第二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和某女士同游深山古寺,是偷得浮生之闲的把臂同游。是多数男士都向往的浏览方式。但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并不理想哈,为了不理想的结果出现,为了加深对不理想结果的感慨。作者在这一节中,重点描述了气候的变迁,为后面的人物情节变化做出了铺垫。前面是悠闲晴好的时光,有忘时之欢,而到了夜晚,狂风怒卷,世事如摇。这种景象变化之下,出现情事的波折就很自然了。
——殷红的斗拱在光阴中下沉,老槭如贼。春深时,峡谷像个万花筒。我记得你手指纤长,爱笑,衣服上的碎花孤独于世。继续第二节。这一节中,写到了三处景象,分别是建筑(包括附属的树木木)、峡谷、人物。写建筑的时候,重点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感。——殷红的斗拱在光阴中下沉,老槭如贼,建筑物上的随着光线的变暗,逐渐看不清了,而窗外的老槭树,在夜风是摇晃,像贼影一样。这两处景象的书写,内在相连的脉络在变化上,强调的都是一个变化状态。在辅以:光阴、贼、万花筒,这三个有着明显暗示性的词汇后,这两句的指意就比较清晰了。峡谷相对于饮酒所在的建筑物来说,是外景,外景像万花筒,喻示着世事的迷离,也隐示出二者之间情绪(如果大胆一点,甚至可以直接推测为情事)的变因。建筑物是和槭树,强调的是时间变化,贴近人物而主示内因。世事变幻,加之时间流逝,我们不再复旧日之情之景。再进入原现场去感受感知,作者的表达意图就容易捕捉出来了。这首诗总共八行,作者用了六行之多来写景,可以说是相当忍得住。最后两行,全诗才真正揭开了内容,人物才出现了。我记得你手指纤长,爱笑,衣服上的碎花孤独于世。这首诗中,出现得最多的词汇是“记得”。这个记得和前面两处的记得是不是同一个记得呢?前面的记得是对山中游事的记得,是写作当时对出游日的记得。而这一处的记得,在时间上是再度前行,是浏览日对曾经,对多年前的记得,是过去时中的过去时,我们此时对饮,但彼此之间已经不复旧日情形,因此,我面对着你,看着你,但眼中所见的却是往昔的你。那时的你“手指纤长,爱笑,衣服上的碎花孤独于世”。美好,晴朗,但已经提前预言了孤独。
为什么我认为诗中所讲的是情事呢?除去明显的性别对应和诗中流露的情态之外。还有个重要因素,题目小谣曲,而谣曲这个体裁,几乎都重写男女情事,这是民歌民谣的特点之一。
这首诗大致就讲到这里吧。当然,诗歌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只要逻辑上说得通就行,谢谢大家听我废话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