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渡《陈先发的诗《鱼篓令》赏析》

(2015-09-28 10:44:00)
标签:

文化

野渡《陈先发的诗《鱼篓令》赏析

  师: 野渡

  间:2015925

  点:温煦港湾总群(167346079

温煦港湾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876509914

整理人:云霄之翼

                                                                 

http://s10/mw690/0038FxDcgy6VMqrDl7rd9&690

野渡讲师:

 

《鱼篓令》
陈先发  

那几只小鱼儿,死了麽?去年夏天在色曲
雪山融解的溪水中,红色的身子一动不动。
我俯身向下,轻唤道:小翠,悟空!他们墨绿的心脏
几近透明地猛跳了两下。哦,这宇宙核心的寂静。
如果顺流,经炉霍县,道孚县,在瓦多乡境内
遇上雅砻江,再经德巫,木里,盐源,拐个大弯
在攀枝花附近汇入长江。他们的红色将消失。
如果逆流,经色达,泥朵,从达日县直接跃进黄河
中间阻隔的巴颜喀拉群峰,需要飞越
夏日浓荫将掩护这场秘密的飞行。如果向下
穿过淤泥中的清朝,明朝,抵达沙砾下的唐宋
再向下,只能举着骨头加速,过魏晋,汉和秦
回到赤裸裸哭泣着的半坡之顶。向下吧,鱼儿
悲悯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我坐在十七楼的阳台上
闷头饮酒,不时起身,揪心着千里之处的
这场死活,对住在隔壁的刽子手却浑然不知。
  2004年11月

陈先发毫无疑问是当下最好的诗人之一,也是最有特点的诗人。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最具天赋的诗人,他的诗不管能不能读懂,是不是喜欢诗歌或者现代诗的人,都可以一眼读出非同一般的写作气质。

(《中秋,忆无常》陈先发
黄昏,低垂的草木传来咒语,相对于
残存的廊柱,草木从不被人铭记。
这些年,我能听懂的咒语越来越少
我把它归结为回忆的衰竭。相对于
死掉的人,我更需要抬起头来,看
杀无赦的月亮,照在高高的槟榔树顶
——20059

这首《中秋,忆无常》其实不宜在佳节推荐,他的诗通常都是冰冻状态的,不大符合过节的喜庆需求。)

先还是按照惯例简单介绍下作者。

陈先发,是安徽安庆桐城人,67年出生,曾经是安徽高考的文科状元,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在大学期间,组建了有名的复旦诗社。现在新华社安徽分社担任常务副总编。一般说来,在介绍诗人的时候,提及他的社会身份意义不大。但在陈先发这里可以多说几句,他虽然是典型的体制内工作者,但在他的诗中,完全没有受体制的约束。而是非常丰富大胆在表达着对社会生活现状的怀疑与批判。刚才花瓣发了一句要为敌,就与整个人类为敌。,这是他的另一首诗《前世》中的句子,这首情诗也是陈先发的代表作之一,被诗歌爱好者广为传颂。并且因为前世这首诗,他被称为新古典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他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天才的身份进入中国诗坛,并在于坚、韩东等人倡导出第三代诗歌运动(这也是自朦胧诗之后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转变)之后,开始担纲起中国诗歌在对日常、世俗、口语之后的反思大旗。把诗歌从向下的过激视野中拉回到文化反思、文化融合、传统再植的另一个方向上。陈先发的诗以陡峭、险峻、诡奇著称。是相对来说比较难于阅读的一位诗人。他也自称自己的诗歌美学血脉承袭于唐朝大诗人李商隐。

《前  世》陈先发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2004年6月2日

照说荐读陈先发,从《前世》开始是最好的,但这首诗的流传太广,读过的人太多,为了避免反复炒回锅肉,就挑出了他的《鱼篓令》这首来讲。前世这首从语脉上来说确实更体现他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批判的思辨态度。关于陈先发,大致就先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百度或者是读他的书。先回到《鱼篓令中》来。

令这个体裁,是古典性的,是短的词调之意。陈先发的诗歌题目中多有这样的古意重现,某某贴、某某颂之类的。在古词曲,并没有鱼篓令这样的词曲牌名,这是陈先发的自制,题目以鱼篓为核心,但诗中并没有一处提及鱼篓的出现。那么鱼篓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形成的鱼篓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来总结。

那几只小鱼儿,死了麽?去年夏天在色曲
雪山融解的溪水中,红色的身子一动不动。
我俯身向下,轻唤道:小翠,悟空!他们墨绿的心脏
几近透明地猛跳了两下。哦,这宇宙核心的寂静。

这首诗是从西藏的两江源写起的,色曲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一条支流,是长江的源头水系之一。这里起笔先写在融解的雪水中僵冻的鱼儿,但迅速就由鱼儿、长江源、小翠、悟空、宇宙核心这一组连续意象快速展开了作者的表达目的。作者对长江源头的几条鱼,是直接以重命名的方式进行自已的美学干涉。他对鱼的命名是小翠,悟空!小翠是中国古典女性的常用名,是一个很有民俗彩的名字。代表着中国传统清纯、朴实、善良、可爱等女性美德因素。同时,这个名字是一个低位的名字,是乡村式的,丫环式的。所以,这个名字还承载着忍让、顺从、牺牲等传统价值观在内。与小翠对位的悟空是男性的一面,悟空和小翠的文化质地是相反的、代表着反抗、判逆、抗争、野性等属性。而把小翠和悟空置换到长江源头化身为鱼,并且用宇宙的核心之寂静为背景之后,色曲溪流中几条冻僵的鱼,就立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更大范围说是传统性的象征物。

在这四句中,作者隐去了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任何文学作品,都对应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写作时间点上的文化特性。为什么作者要去色曲河捕捉出几条鱼来回溯我们的传统文化性和民族性呢?这是因为,在当下,我们正大面积的流失着固有的文化基因。那几只小鱼儿,死了麽?去年夏天在色曲

雪山融解的溪水中,红色的身子一动不动。

所以,作者在前两行中,对鱼的状态是以疑问的方向推出的,代表着我们传统的,在我们的起源点上给予我们血统的鱼儿,是死了吗?这个疑问设置,是代表着陈先发对当下精神生态的一惯态度。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对古礼制的暴力性破坏确实没有停止过。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守旧制,这不现实,但是革命式的剪断和破坏一切,是不是对民族性的发展是必须和合理的,这是个巨大的问题。这一点不多讨论,大家都对这个世道中的信仰缺失、道德无存深恶痛绝。因为现世的精神混乱,所以陈先发起程去往源头,寻找我们的精神起因。他在唤醒几条古老沉睡的鱼之后,是不是旧有的严格秩序性精神就出现了呢?是不是我们可以用恢复旧制来解决当下的困惑呢?继续往下读。

如果顺流,经炉霍县,道孚县,在瓦多乡境内
遇上雅砻江,再经德巫,木里,盐源,拐个大弯
在攀枝花附近汇入长江。他们的红色将消失。

这首诗不只是记忆的追溯,也不只是对当下的审思,如果仅限于遗老遗少式的怀顾,那这首诗就格调不够了。鱼儿从长江上游的色曲顺流而下,流入长江,这三行的表达支点的于最后一个短句。“他们的红色将会消失”。不是,这里是写运动对于物性的改变,在生物学上,物种迁移之后,原有的特征会消失一些,而新的特征会出现。文化性也有类似的运动特征,会随着迁移而出现变化。这里的变化没有作者没有进行明确的观点介入,这只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汉文化的本源是什么?汉族的本源在哪里?我们对本源的寻找,其实很多时候只有考证意义。鱼游过千里之后,在生态圈的变化影响下,自身必然出现变化,而文化也是这样,不管是地理还是历史,都同时客观的对文化施加着变因。作者没有强调变化的正负价值,但是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暗示的哀伤。顺流而入长江,逆流才可进黄河。黄河和长江同为汉文明的母亲河,但现在的状态是黄河已经难渡。

如果逆流,经色达,泥朵,从达日县直接跃进黄河

中间阻隔的巴颜喀拉群峰,需要飞越

夏日浓荫将掩护这场秘密的飞行。

黄河的难渡不在于山峰的阻隔,而在于我们对黄河的过渡消耗,文明的过程,往往是地理的灾难,这一点也几乎成常识了。长江和黄江对汊文化的哺育之功同时也造就出两条河自身的残缺。到这里,诗中的鱼,完成了第一个维度上的游动,也就是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审思。

如果向下
穿过淤泥中的清朝,明朝,抵达沙砾下的唐宋
再向下,只能举着骨头加速,过魏晋,汉和秦
回到赤裸裸哭泣着的半坡之顶。

接下来是历史维度上的穿梭,黄河最初也是不是汉文化,但对长江和黄河消耗最多的确实是汉文化,农耕文明确实有趴在大河上吸血的现象。其他少数民族在汉族的耕作技术没有传入之前,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如果顺着历史逆行沿着历史的剖面切入,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显赫的历史文化价值核心在哪里呢?在清朝?在明宋,还是汉唐呢?我们追溯到文明的起点,到半坡文化,到周口店文化,到元谋蓝田文化,是否就可以重新找回支点呢?作者在这里的观点是清晰的,诗歌的逻辑线索依据还是文化判断依据?我先大致梳理完,我们再讨论。作者对历史的各个时间段加以的限定状态很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淤泥中的清朝,明朝,
沙砾下的唐宋
赤裸裸哭泣着的半坡之顶

这是一组对传统文化自豪情结进行不留情面否定的修饰,不管我们建立了多么荣耀的历史,这些都已经深埋不可再回。因此,在地理上也罢,在历史上也罢,生活于当世的“小翠和悟空”,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已经不可能找回救赎。

向下吧,鱼儿
悲悯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这里的垂直向下,是死亡的召唤之意。陈先发的诗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观念:末世批评和广义轮回。全诗到这里,末世的哀歌出现。

我坐在十七楼的阳台上
闷头饮酒,不时起身,揪心着千里之处的
这场死活,对住在隔壁的刽子手却浑然不知。

最近有一个新闻,重庆一个女作家,在去世后,把自己的大脑冷冻了起来。希望五十年之后能够重新唤醒自己。陈先发在这首诗中,也是营造了这样一个相似的故事。假使我们能在源头上唤醒一条沉睡的鱼,让他们处于我们的现状中,这条鱼能不能够重新恢复活力。

在前面的大半部分,陈先发给鱼设定了三条行进路线:顺流、逆流和向下,结果都是不可行的,长江已污、黄河已残、历史已故。那么这条复活的鱼怎么办呢?这三条线路,两条是地理上的行进,一条是历史上的。而历史和地理一经一纬,正好编织成篓。所以代表着汉文化的鱼,已经深入鱼篓,入了鱼篓的鱼只有一个结果。

悲悯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对住在隔壁的刽子手却浑然不知

下锅是鱼篓中的鱼唯一的结果,作者的第一行中唤醒了鱼,而在最后一行中处决了鱼,甚至,对真正的鱼是否正在被处决浑然不知。作者和邻居,在诗中分别出演了智者和愚者的角色。但不管智于世,还是浊于世,鱼的结果都不会改变。清醒者看着鱼死,麻木者吃着鱼死,无非如此而已。文化代表着精神是如此,身体代表着的肉身又何尚不是如此呢。广义的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生即是苦悲一场而已。

这首诗就讲到这里了,讲得有点拖沓,谢谢大家耐心容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