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古文烨
时间:2012年11月9日晚上九点半
地点:温煦港湾总群(167346079)
一、儒的渊源和发展。
1、说字解“儒”
许慎《说文解字》从字源考据法来阐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
会意字。字从雨从而。“而”本义为“胡须”,引申为“柔软的”,转义为“柔和的”。“雨”和“而”联合起来表示“雨下得缓和而有节度”。
在甲骨文中,“需”与“儒”是同一个字,
http://s16/mw690/ab740edatce9aed5bbb1f&690
“需”字像人沐浴濡身的形象,是“濡”字的初文。在周代的金文中,“需”字演变成人沐浴雨水的形象,形象地说明,人们的生活生产所需要的就是雨水。
http://s1/mw690/ab740edatce9af25f4c20&690
篆体
http://s4/mw690/ab740edatce9af5b66ee3&690
2、儒的起源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务或是称谓。通过历史的了解,我们知道殷商是一个典型奴隶制社会的结构,它是一个非常信奉鬼神的朝代。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这是一种比较认同度比较高的说法。
胡适认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的柔逊的人生观,在他有名的文章《说儒》里断言最初的儒都是殷人,即商朝(又叫殷朝)的遗民,即周武王灭殷商朝之后,殷商向周朝过渡遗留下来的一批遗老遗少,这批人就分布在,包括孔子的出生国鲁国,孔子的故乡宋国。宋国鲁国都是较高文化水平,所以两国是一直保留公爵。但胡适的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最早研究儒家的之一,刘歆《七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皆出于王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司徒是个什么官呢?就相当后世的户部,现在的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
(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的官员。行人之官:管朝觐,聘问,类似外交部的官员)
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也提出儒家甚至包括诸子百家都出于王官观点。认为“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达名指儒者术士,类名为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私民则出于司徒之官的儒。他们都以祭天、观形断事之类“儒术”为本。
冯友兰在《原儒墨》中同意殷亡就有儒之说法,但不认为是殷之遗民。
各位大师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上面看出来,总的来说,儒最早开始是一种职业或是官职的衍变。
不论哪种说法,儒家的兴起和发展都有其历史深刻背景,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我们知道,周朝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国家,它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社会上推行的是宗法制。
(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法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
分封制:最高的“天”,把“天”下面的属地即是“天下”,分封给“天子”代为管理,天子又分天下为若干“国”,指定国君(诸侯),世袭;诸侯再分“国”为“家”或是“邑”,就是食邑,采邑。指定家君(大夫),也世袭。前者叫“封土建国”,后者叫“封土立家”,合起来简称“封建”。这样的制度,就叫“封建制”,也叫“邦国制”。西周、东周、春秋,都是邦国时代。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产物,这里面严格的等级可以看到: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天子,诸侯,大夫都是贵族;平民奴隶都是庶民。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但拥有贵族的身份,对土地没有产权,没有治权,有些甚至没有土地,所以他们是比较自由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更加速整个社会士人的流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许多士人为了谋生,怎么弄?不能回去种田,那只有给人打工。给谁打工?诸侯,大夫。干什么活呢?出卖劳动力和智力。写点文字,整理档案工作的叫文士,领兵作战,看家护院的叫武士,出谋划策,献计献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出使外国的叫辩士,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充当说客的叫策士,勇于救困扶危,打抱不平的叫侠士。隐居不仕的人叫逸士或叫隐士。儒士呢?最初是一帮主持冠婚丧祭时的司仪,也是谋生的技艺。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儒士或者儒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3、儒家的发展
孔子在这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
孔夫子死后,据《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周公,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子梁启超:两千年之学,荀学而已。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
儒家三个关键人物孔子 董仲舒 朱熹
韩愈(排佛推儒)
理学 周敦颐、二程(颢、颐)朱熹(缺乏逻辑引用道家,缺乏心性引用佛家)
心学 王阳明
新儒学的兴起:自民国开始,新儒学开始兴起,他们以熊十力、梁漱冥等为代表。即用西方哲学思潮重新解构和诠释儒家思想。主要是人文主义。
儒家发展三个黑暗时期:秦末汉初,魏晋时期,唐至五代时期。
二、孔子与《论语》
1、孔子其人及一生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zuo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今年准确的说是孔子2562年诞辰。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己曾说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也就是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也干了一个小官,管理仓库,发展国家畜牧业。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35岁),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
501,51岁),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55岁的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岁或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论语》一书
今天我主要讲的不是儒家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而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十三经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在汉代汉武帝时上升为经书)
版本:(1)《鲁论语》二十篇;
(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安昌厚张禹《张候论》合二为一,鲁本为基础。
(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当时并没有传授。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的论语为本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也是这个版本。
3、孔子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也有学者认为是“礼”,胡适持此说)从孔子开始把“仁”概念内涵化,赋予其道德性,转化成伦理礼仪,仁义礼智信,宽容,忠恕等等道德内涵的词汇。从此“仁”这个特别的字,开始融入到中华名族的精神内核之中。
关于仁字的解释:
左右结构,两个人,即是两个人的相处之道
‚人为偏旁,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为地,人在立足中间,为“王”。
所以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叫王道。相对的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称为“霸道”。
ƒ人其人,把人当做人对待。
第二个贡献,为儒士选好出路——读书出仕做官。即为我们十分熟知的“学而优则仕”“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个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士大夫和寒族,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历史政治走向。同时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政治基础和人才。
第三个贡献,教育由贵族(士)转向平民化,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塾老师。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脯也,十脡为束。脯就是干肉,脡就是条状的干肉。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自行送给我十条干肉,我就没有不教他的。这点看似平常,对后世的意义极大,例如,朱熹,范仲淹,顾亭林,黄宗羲。宋明流行学院风。他们大多数当过官,也创办过书院。
第四个贡献,对儒的改良。把一种谋生的职业发展为一个学派,把柔弱柔顺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孔子的评价
政治,经济,文化传承,思想,民族精神和个人品德修养,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孔子修订过六艺这是文化传承,广收门徒,周游列国这是传播思想,对教育的贡献。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留下春秋笔法(杀、弑、诛,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对后世史学影响巨大,但是《春秋》还有一个重大意义的概念——大一统,孔子非常强调这点,这个影响,至今深远。
孔子在当时以及在后世都被人们尊奉为圣人,但是他的确也是一个人生并不辉煌的人,一个饱受磨难的人,一个晚年丧子痛失爱徒的老人,一个理想终究没有实现的人。如果CCTV采访,问孔子,你幸福吗?我觉得,孔子肯定有理由说:我不幸福!
三、儒家对于当代和个人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
1、信仰问题(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道德危机
3、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方法论
4、“内圣外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处世思想
5、“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生死观。
对当代社会:
1、人本主义思想。
仁者,爱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反对人殉。
2、构建和谐社会,稳定团结社会和组织结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积极向上,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的使命感。
四、儒家的常见误解:
1、儒家道德伦理虚伪吗?至少在孔子不虚伪。《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2、儒家都是理想主义者么?
一般人的普遍认识儒家是一群是理想主义者。但是这恰恰是错误的,儒家是现实实用主义者。注重实践和力行。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3、儒家印象就是古板,迂腐,顽固,不知变通?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个意思来,“权”指由木头做的秤杆。引申为权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