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地点:温煦港湾总群(群号码:167346079)
讲座时间:2012年8月11日
主讲人:阿驴讲师
整理人:阳光游子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是《赵孟頫胆巴碑》:1.文章内容;2.技法分析:点,横,竖,撇捺,钩。下次内容:继续展开,举例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书法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感受。音乐是一种开启感受的装备。上次简要介绍了赵孟頫的学书经历。这次讲讲赵孟頫的书法代表作---胆巴碑
这是两年前我写的胆巴碑。
这是今年写的,是小篆。
这样是全文,先简要介绍背景。
《帝师胆巴碑》全名为《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赵孟頫奉敕书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纸本,有乌丝栏。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脉。该帖因实用需要打有乌丝栏,但并不显字字独立,仍可看出血气相连。其字形开张舒展,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萧散率真。从整篇来看,基本还是承继了“二王”正统的笔法,而在用笔上明显又多了沉着痛快之意。其结体多取法李北海书庄重沉实之意态,醇和典雅,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状态。《胆巴碑》书法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采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皆具筋骨——形于其外,温驯典雅;细究其内,铁画银钩。我就着这个本子讲解内容,然后讲解技法!
先把全文放在这里,是我的临本。
萧散是气度,率真是品质。看书法,要懂书法家,要懂书法家,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所以,我要从文意去理解那个时代。我以前给朋友讲过这篇胆巴,很多学书法的同道,不甚注意文章内容。
(为什么呢?)以为只要照着写,就能学好书法。我小时候,老师就这么说,说那些碑文的内容,封建腐朽,不用管。长大后,发现,不能这么说!
我那次讲胆巴,是在3年前,天津。
参加田蕴章老师的书法研讨班见面会,我以学生身份参加。当时是6月6日下午,我在天津南开大学304房间,下午一点,大家在等田蕴章老师下午的书学研讨会开始。开始之前,我出示我临写的赵孟頫胆巴碑,给李永强朋友讲解文章意思时候的一些内容,张新在旁边听,还有两位不认识的朋友也在一旁。我讲完,张新鼓掌,李永强大喜,说非常有收获。所以,我觉得也许,我讲的还是能给人一点启发的,于是我敢竭敝诚,把我当时一个小时内的东西,补充了一点内容。写在这里。
下面我讲文章的内容。分段讲。
原文: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阿驴:这段是讲,胆巴的主持寺庙是:龙兴寺,胆巴的称号是: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这几个字,涵义很深。
原文: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臣趙孟頫奉敕撰並書。皇帝即位之元年(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有詔:賜諡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敕臣孟頫為文並書,刻石大都寺。阿驴:这段是讲书写者姓名,时间,是皇帝下诏刻碑的。刻碑地点在元朝大都。
注意:金刚上师,是密宗。胆巴,是名字。
胆巴,是印度语音译,汉文意思是微妙的意思。
注意,赐谥,是表明他是历代血统传承的萨迦派帝师中唯一一个不是靠血统传承的,而是靠加封的帝师。萨迦派我下面会讲。大家如果有疑问,随提出,我随时反馈。
原文:五年,真定路龍興寺僧迭凡八奏(連續八次上奏):師本住其寺,乞刻石寺中。複敕臣孟頫為文並書。阿驴:这里说的是叫迭的僧人奏请8次,请求刻碑。
原文:臣孟頫預議,賜諡大覺,以言乎師之體;普慈,以言乎師之用;廣照,
以言慧光之所照臨;無上,以言為帝者師。阿驴:这段极其重要,在佛经里面有类似的,叫释名。
解释前面的: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这10个字。
下面讲这10个字。大觉为体,普慈为用,广照言其恩泽覆盖之大,无上言其地位,帝师者。
称号。
1.大觉:佛家体用圆融,体用不二,性相不二。大觉为佛性,慧能法师有言:一念迷为,凡夫,一念觉为,佛。
2.普慈:普慈是因体起用,起的什么心呢?大慈大悲之心。注意:普表示,六法界一切众生,统统要度,用什么心去度,真心,慈心。
3.广照:慧光是可以照破铁围城的,为什么要用光来比喻佛慧,因为,光穿透力是黑暗的克星,为什么要广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任何人,只要肯彻底悔悟,改恶从善,菩萨的手永远可以接引你!
4.无上:佛法是无上的,在人主之上。八思巴19岁那年,为忽必烈进行密宗灌顶。此后忽必烈和皇太后察必在
胆巴的师傅八思巴的面前,人前是为帝,人后为弟子,很恭敬的。这是释名。释名完毕
原文:既奏有旨,於義甚當。謹按,師所生之地曰突甘斯旦麻,童子出家,事聖師綽理哲哇為弟子,受名膽巴。梵言膽巴,華言微妙。先受秘密戒法,繼游西天竺國。遍參高僧,受經律論。由是深入法海,博采道要,顯密兩融,空實兼照,獨立三界,示眾標的。阿驴:既然是有旨,那这是很符合义的事情。胆巴出生在突斯甘旦麻,藏族地区人。幼年出家,先跟随萨迦派祖班智达,也就是胆巴里面讲的哲理措哇。起名胆巴,胆巴是印度语,汉文的意思是微妙的意思,他修密宗,然后去印度参学,遍访高僧,在佛家的三学:经,律,论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然后博采众长,融合了密宗和显教。中观瑜伽皆修行,然后圆融无碍(这段是秀策帮助修正的),为世垂范。
原文:至元七年(1270年),與帝師巴思八俱至中國。帝師者,乃聖師之昆弟子也。阿驴:这里说的是八思巴从西藏带到大都两个人,一个是胆巴,一个是桑哥。桑哥后来做到丞相,胆巴后来成为帝师。圣师这里是指萨迦四祖班智达,班智达没有孩子,他的弟弟生了八思巴,所以,八思巴是班智达昆弟的儿子。
为此,我去国家图书馆借了《八思巴传》,专门读了萨迦派的知识。这里我再补充一下有关萨迦派的知识:
你们如果到西藏区,看见寺庙用红蓝白三色装饰的寺庙,都是萨迦派的寺庙。萨迦派最开始是白衣三祖,说白衣是,他们都不是严格的僧人,初祖贡葛宁波,二祖索南孜摩都没有受过戒。三祖札巴坚赞受的是居士戒。
下面专门讲四祖:班智达.贡葛坚赞。他写的萨迦格言里面说:
1.君王应当按照佛法治理国家。
2.要施行仁政,反对暴政。
3.人才方面要任贤选能。
4.个人方面,要刻苦学习,博采众长,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5.他还主张依靠大人物,顺应潮流,认为这是事业成功的诀窍,
6.具体办事上他主张用灵活的办法去完成对人对己都有益的事业。
正是他的这种思想,让他在他63岁高龄的时候应蒙古王室的邀请,前往凉州弘法。他知道自己此去必然回不来了,还是义无反顾,杖锡东行,带着还小的八思巴。白衣三祖,下面是四祖班智达,也就是八思巴的师傅。
呵呵,你们是不是听着有点晕?
原文:帝師告歸西蕃,以教門之事屬之于師。始于五臺山建立道場,行秘密咒法,作諸佛事,祠祭摩訶伽剌,持戒甚嚴,晝夜不懈,屢彰神異,赫然流聞。自是德業隆盛,人天歸敬。阿驴:这里说的是八思巴要回西藏之前,在五台山建立道场,行的秘密咒法的事情,这里要结合当时战局。当时南宋正和蒙古打仗,这个秘密咒法是胆巴祭祠摩訶伽剌,给南宋军队下咒,保佑蒙古军队胜利,胆巴昼夜不停祈祷。这里有很多神迹出现,不一一详说了。
五台山对于藏传佛教而言,极为尊贵。
补充两个知识点:
1.五台山为什么在藏传佛教中地位非常高?
因为八思巴曾作诗礼赞五台山,把五台山比作密宗五本尊的坐骑。具体如下:
五台山的中台:翠若峰---救护愚痴众生---毗卢遮那佛---大圆镜智---佛部部---色蕴之尊---狮子
五台山的东台:望海峰---救护嗔怒众生---阿众佛---法界体性智---金刚部---识蕴之尊---象
五台山的南台:锦绣峰---救护铿吝众生---宝生佛---平等性智---宝生部---受蕴之尊---马
五台山的西台:挂月峰---救护贪欲众生---阿弥陀佛---妙观察智---莲华部---想蕴之尊---孔雀
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救护嫉妒众生---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碣磨部---行蕴之尊---大鹏
2.摩訶伽剌是什么?
摩訶伽剌又叫大黑神,据说是大自在天的化身,密宗护法神之一。祭祀它可以增威德,举事能胜。
原文:武宗皇帝、皇伯晉王及今皇帝、皇太后,皆從受戒法。下至諸王將相貴人,委重寶為施,身執弟子禮,不可勝紀。阿驴:这段讲的是皇室和大臣们纷纷敬献宝物,并师从于胆巴。
原文:龍興寺建于隋世,寺有金銅大悲菩薩。五代時,契丹入,鎮州縱火焚寺,像毀於火。周人取其銅以鑄錢。宋太宗伐河東,像已毀,為之歎息:“僧可傳言:‘寺有復興之讖。’”於是,為降詔,複造其像,高七十三尺,建大閣三重(三層)以覆之。旁翼之以兩樓,壯麗奇偉,世未有也。由是,龍興遂為河朔名寺。阿驴:这段讲的是胆巴主持的龙兴寺的历史。注意,有一个叫可的僧人,预言,这个庙必然复兴。
原文:方營閣,有美木自五臺山頰龍河流出,計其長短小大多寡之數與閣材盡合。詔取以賜,僧惠演為之記。
師始來東土,寺講主僧宣微大師普整、雄辯大師永安等即禮請師為首住持。阿驴:这段讲的是一个神迹,天降木材,正好够用。
普整和永安礼请胆巴当主持。
我讲的这些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古文知识不够,看着费劲,第二个是佛教知识不够,理解也难。抱歉了,先将就吧!
原文:元貞元年(1295)正月,忽謂眾僧曰:將有聖人興起山門,即為梵書奏徽仁裕聖皇太后,奉今皇帝為大功德主,主其寺。複謂眾僧曰:汝等繼今可日講妙法蓮花經,孰複相代(不可用他經代替),無有已時。用召集神靈擁護聖躬受無量福,香華(同“花”)果餌之費皆度我私財。且預言,聖德有受命之符。阿驴:有一天,胆巴忽然说:将有圣人兴旺山门。然后把皇帝奉为功德主,并且让大家好好念妙法莲华经,并且预言,圣德有受命之符。
原文:至大元年(1308),東宮既建,以舊邱田五十頃賜寺,為常住業師之所。言至此皆驗。阿驴:果然,有了地产。至此寺庙果然复兴。合了僧可的预言。
原文:大德七年(1303),師在上都彌陀院,入般涅槃,顯五色寶光,獲舍利無數。皇元一統天下,西蕃上師至中國不絕,操行謹嚴,具智慧神通無如師者。阿驴:胆巴入灭了,有很多的舍利子。没有人的操行严谨和智慧神通能比得上他的。
原文:臣孟頫為之頌曰:師從無始劫,學道不退轉,十方諸如來,一一所受記。來世必成佛,住婆娑世界,演說無量義,身為帝王師,度脫一切眾,黃金為宮殿,七寶妙莊嚴,種種諸珍異,供養無不備,建立大道場,邪魔及外道,破滅無蹤跡,法力所護持,國土保安靜。皇帝皇太后,壽命等天地,王宮諸眷屬,下至於含生,歸依法力故,皆證佛菩提,成就眾善果,獲無量福德。臣作如是言,傳佈於十方,下及未來世,讚歎不可尽。延祐三年(1316年)
月立石。阿驴:这段是总结。讲,胆巴前世修佛,不曾退转,得到诸佛授记,说他将来一定要成佛,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讲法,当帝王师,普度众生,建立大道场,驱除邪魔外道,保护国家平安。皇帝,皇太后,王宫大臣,以及无边众生,都归依了。并且成就了佛果,还有很多福德。等等,赞叹不尽。
说完了。
简要提炼一下:
1.释名: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
2.龙兴寺的起源
3.胆巴的师承
4.萨迦派简介
5.胆巴所做的事情,祭祀大黑神。
6.龙兴寺的复兴
7.最后作诗赞叹。
怎样,现在头绪清晰了么?
http://user.qzone.qq.com/810132403/blog/1276057887这是那篇日志。下面我开始讲技法。
赵孟頫特别重视用笔,“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用笔虽无大起大落,但颇具变化,以平和之态予以微妙表现,可谓平中见奇。
下面凡是出现的白底黑字,是原帖。
衄。是指力的分裂。衄
【拼音】:[nǜ] 【字义】:1.鼻出血:鼻~。2.损伤,挫败。衄挫,用在出钩的笔法。
观察这8个字的点
1.点画特点。《胆巴碑》中点的用笔在法度中具有随意性,其写法也是变化非常丰富的,主要有圆点、侧点、挑点、竖点、曾头点、散水点、下四点等多种。其用笔有方有圆,亦藏亦露,各尽其妙。
①圆点。如图一中“神”字左上点,先顺锋或逆锋起笔,向右下作顿,转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②侧点。写时取其侧势,逆锋起笔,按笔后向右下行笔,渐提渐收,收笔时笔势向左略出锋。《胆巴碑》中侧点用笔比较突出,点画间呼应关系尤为明显。如图一中“言”字上点的写法是笔势顺势挑出与下横画相接应,笔断意连。
③挑点。如图一中“其”字左下点。其写法是,顺锋向左下起笔,折向右下稍顿,然后调锋向右上出锋挑出,与下一笔画遥相呼应,这样整个字势自然就生动灵活、富有生气了。
④竖点。如图一中“宫”字的左点。其用笔是先按竖法起笔,然后折笔下行,稍驻笔,然后向左上提笔回锋。这种点画在“赵体”中使用较广。
⑤曾头点。《胆巴碑》中曾头点基本上采取左挑右撇的写法,相互呼应避就。如图二中“僧”字右上两点。其左点逆锋入笔后往右下顿笔,复转笔往右挑;右点逆锋往左入笔,往右外作顿,转笔往左撇出。
⑥散水点。如图二中“法”字的散水点。其用笔方法是先按侧点法作上点,然后顺锋落笔,向下右按笔,再按笔向下,渐提笔出锋作中点,最后作挑点。在这三点中,第一点距第二点较远。
⑦下四点。赵字的下四点写法,左右外两点成反势,中间两点有的连丝,有的甚至连到第四点。如图二中“兼”字和“照”字的下四点,可谓各尽其妙。
观察横。
2.横画特点。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为“勒”,是字中骨干。《胆巴碑》中横画类型有长横、短横、露锋横(主要分为左尖横和右尖横)、凹横、凸横等多种,下面分述其用笔方法:
①长横。如图一中“是”字中横。其用笔方法是先逆锋向左上落笔,然后转笔向右下按,再向右中锋行笔。此横中部稍提笔,略细。但应该注意,横画中间部分虽细,但笔力不可靡弱。最后折笔向左上回锋收笔。
(网友水珠:觉得笔势都是上挑)
②短横。向左逆锋起笔,调锋向右行笔,收笔时向上稍提,顿而向下,然后回锋向左收笔。《胆巴碑》中的短横一般写得粗壮有力,如图一中“七”字的横画。
③露锋横之左尖横。顺锋起笔,行笔向右渐按(注意不是起笔后马上按笔再向右行),然后折笔向左上回锋,稍回即收。如图一中“住”字的三个横画。
④露锋横之右尖横。其起笔与长横相似,不同的是,右尖横在行笔过程中渐行渐提,至横尾处抱笔作收势。如图二中“天”字的上横。
⑤凹横。如图二中“太”字的横画。其用笔方法是先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向下顿笔,提笔右行,再提锋向右下稍驻,最后回锋收笔。写该横画时,要注意行笔中笔锋的下压与上提,取强弓倒放之凹势。
⑥凸横。如图二中“告”字的长横。其用笔方法与凹横相似,不同之处是凸横在行笔中笔锋要上提下压,取强弓向外之凸势。
综合来看,《胆巴碑》中的横画多左低右高,下笔较重,或顺锋入笔,或入笔后往下顿笔,作蛇头状;收笔时或顺势收笔,或下按收笔,方圆结合,浑厚遒劲。我们在临习时应仔细分析,慢慢体会。
我写的。(网友水珠:中间一横清癯了,上边的几个横,浑然。 姹紫:中间一横不怒自威。清潭娆娆:好看。水珠:我还是喜欢浑然有生趣!阿驴:嗯。水
珠很有体会!)
3.竖画的特点。《胆巴碑》中的竖画浑厚刚劲,姿态繁多,主要有悬针竖、垂露竖、短竖等。
①悬针竖。如附图中“年”字的竖画。其用笔方法是,逆锋起笔,行笔时渐行渐提,出锋收笔。在收笔时,应当疾缓结合,不可过快,过快则显轻浮,不够沉实。
②垂露竖。如附图中“师”字的右长竖。其用笔方法如悬针竖,不同的是,其行笔过程是中锋用笔,至收笔处向左上回锋,以启带下一笔画。
③短竖。《胆巴碑》中,短竖形态各异。如附图中“门”字的左竖画,其用笔方法大致与垂露竖相同;不同的是,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微向里压,最后向左上回锋收笔。附图中“僧”字的左竖,其用笔方法是先逆锋起笔,然后向右下顿笔,再中锋行笔,笔锋向左压,最后回锋收笔。上尖竖是短竖中的一种,如附图中“伐”字的左竖。这种竖的头部呈尖状,其用笔方法是顺锋起笔后向下渐行渐按,收笔时可向左回锋,也可向右回锋。
(网友水珠:师字的竖,似乎收的有点犹豫啊!)
不一定是犹豫。是笔法想将竖作钩所致,也是一种写法。
要是用在这里就合适了。
(水珠:觉得你这个笔法,倒更像兰亭。)
水珠眼毒!
观察撇。
4.撇画特点。《胆巴碑》中撇画有短撇、直撇、竖撇、回锋撇等多种。其撇画下笔较重,迅速将笔略提,轻轻撇出,中间不停顿,出锋含蓄。
①短撇。唐张怀 云:“啄须卧笔疾罨。”意思是说,写短撇时,取其势锐而疾出之力,如禽鸟啄食。其用笔方法是,向左上方逆锋起笔,转而向右下作顿,调锋后向左下撇出,要短而劲健。如附图中“秘”字首笔。
②直撇。如附图中“合”字撇画。该撇舒展大方,厚重劲健。其用笔方法是,逆锋起笔后向右下顿笔,然后由重而轻向左下行笔出锋,力送笔端。该撇在行笔时根据需要而有不同的弧度,收笔处要力到尾端,忌快忌浮。
(网友水珠:回撤和下一步的呼应!)
③竖撇。如附图中“胜”字左部撇画。其用笔方法与直撇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起笔后前半部分较直,出锋要快且锋利,正如宋陈思所云:“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
锋撇。其用笔方法是,起笔同竖画,行笔向左下,有一定弧度,收笔时转向右上,回锋挑出。如附图中“周”字的撇画。
此外,在《胆巴碑》中,有些撇的起笔向左突出,成鸟头状,且撇画回锋后与下一笔牵丝相连,类似行书写法,富于动感。附图中“有”字最具代表性。
水珠说到点子上了,就是呼应!
你看我这个,笔笔呼应。写楷书,带点行书的笔意。体现在呼应上!
看这个,这个是小字。我尽力送到尾,撇这个笔画,难在两点。一个,撇是性灵所在,情绪的纾解。所以要适当舒放。所以写得太硬,不好!(网友水珠:好比唱歌中间轻换气?)对。(网友水珠:换气,是为了更好的吐气。)
但是反之,写得太飘太薄就走向了反面,也不好。赵孟頫的撇都比较厚,且很少出锐利的锋芒,他兼顾了二者。
观察捺画
5.捺画特点。《胆巴碑》中的捺画主要有长捺、平捺、反捺和尖头捺等多种。
①长捺。《胆巴碑》中的长捺较为突出。其用笔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或顺锋向右下起笔,然后渐行渐按,铺毫压锋运行,先缓后疾,由重而轻,笔势一波三折,收笔出锋应利落,力到尾端,正如宋代陈思所言:“磔者不徐不疾,战而去欲卷,复驻而去之。”如附图中的“人”字。
②平捺。其用笔方法是,先逆锋向左下起笔(或顺锋起笔),转向右平出,再向右下渐按,收笔处稍顿,最后提笔出锋。如附图中的“之”字。
③反捺。如附图中“东”字的捺画。其用笔方法是,先顺锋起笔,向右下渐行渐按,收笔处稍顿,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该捺画多用于笔画不宜伸张的字,要写得劲挺,忌呆滞。
④尖头捺。如附图中“取”字的捺画。其用笔方法是,露锋起笔,向右行笔,由轻而重下按,再向右上渐提笔捺出,笔势须一波三折。尖头捺的运用丰富了捺画的用笔,是《胆巴碑》的一个突出特征。
(网友水珠:去而犹卷。)
你这个去而犹卷,用得好。你说出了笔法的要诀,出捺的要诀就是裹锋而行。所以说你说得好!
最后讲钩法,观察钩。
6.钩画特点。《胆巴碑》中钩的变化多种多样,或擒或纵,或转或折,或提或按,不一而足。
①横钩。《胆巴碑》中的横钩多用侧锋,并折中含转。其用笔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转而向右渐提行笔,至钩处渐按,转锋向左下钩出。如图一中“宣”字的钩画。
②竖钩。《胆巴碑》中的竖钩似有力撑千钧之势。其用笔方法是,先写竖画,行笔基本无提按,至钩处向左下稍挫,再向左上挑出,笔力集中在笔尖上。图一中,“来”字的竖画处理成竖钩的写法。
③弯钩。如图一中“独”字左部的弯钩,其起笔稍向右顺锋入笔,然后转锋向下,如同写竖钩。其顶部弯曲没有其他碑帖明显,主要是借首撇笔意,运笔较快。这也是《胆巴碑》中一种独具特点的钩画。
④斜钩。如图一中的“我”字。其用笔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转锋向右下行笔,渐提渐按,收笔处向右平出,折锋向左上钩出。
⑤竖弯钩。先起笔如同写竖画,再向下行笔,至弯处再向右转笔,收笔处平出,回锋向左上迅速钩出。如图二中的“巴”字。
⑥心钩。先露锋向右下稳稳行笔,边行边按,循弧形至钩处稍驻,蓄势向左上方用力钩出,出锋要劲健有力。如图二中的“思”字。
⑦横折钩。如图二中“的”字的横折钩。先起笔写横画,至转折处稍驻,接着转下,收笔处稍驻,转向左上出锋钩出。这种钩画,有些横画较长,有些较短,有些平折下来,而有些折画带有一定的斜度。横折钩在《胆巴碑》中变化最为丰富,临习时要好好分析。
⑧竖折折钩。这种钩画比横折钩多了一个短竖。其用笔方法是,先写短竖,至转折处稍停,然后接着写横折钩。如图二中“与”字的竖折折钩。
基本技法就是这些。
(很遗憾,讲座中配发的书法作品没复制粘贴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