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2023-02-28 15:14:13)
分类: 旅游休闲

   一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赵本山。没错,正是这位赵先生,把东北二人转搞得风生水起全国皆知。以至于很多山海关以西的关里人和南方人,以为“东北二人转”是全体东北人的最爱,貌似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普及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比肩越剧之于浙江上海人,豫剧之于河南人,黄梅戏之于安徽人。还有一句把二人转捧上天际的话叫做“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我作为地道的东北人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其实东北二人转在东北也很小众,在我们这五线小城本溪普及率很低。我通过各种渠道对二人转略知一二,今天就聊一聊和二人转有关的那些事。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所谓“东北”,应该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东部。而二人转普及率较高的地区仅限于吉林省大部分和辽宁北部以及黑龙江的个别地区。

   一如相声产生于地摊,是一种“街头文化”,穷人为谋生,站在人员密集的闹市嘚啵嘚啵,说几个笑话,讲几个段子,搏同样是穷人的众生哈哈一笑,苦中作乐赚几个小钱养家糊口而已。而二人转是一种“炕头文化”,他的起源大约与东北恶劣的气候有关。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某名人有言:“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便是穷人,即便是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豁达爽朗的东北人依然有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东北二人转据说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他的产生和相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寒冷漫长的冬季,室外滴水成冰,无法进行任何谋生作业,人们不得不躲在家里“猫冬”。
行文至此,说几句题外话。当年有一个传说:一位坐直升机上去的大人物隆冬时节来东北视察,看地里没有劳作的农民很气愤,说我们那里一年四季都在战天斗地,你们怎么还猫冬,这习惯不好。
加之比白天多上几个小时的漫漫长夜,哪里有那么多觉可睡,人们卷缩在温暖的土炕上,胡吹乱侃再唱上几句聊以打发时间。内容没有“高大上”,没有“正能量”,颜色偏黄,话题多集中在肚脐眼以下,至大腿根以上区域。久而久之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各种传说都编成小曲传唱,由冬天的炕头到夏天的地头,逐渐形成规模。呈现出乡村特色和俗、色、酸。二人转小帽即初上场时用于热场的简短说唱是俗、色、酸的天花板。还记得在CCTV现场直播被赶下场的二人转表演吗?不看不知道,看了就知道二人转真的登不了大雅之堂。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和相声有共同点的是,相声有对口相声和单口相声,二人转由一男一女出演叫“二人转”,一个人唱的叫“单出头”,有男单也有女单。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知名二人转演员魏三表演单出头。

  二人转的特点是扮相怪异,以丑为胜,越离谱越出彩。那个著名二人转男演员成名前就以男扮女装不男不女形象示人。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手中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用这些道具耍出很多花样叫“绝活”。每个二人转演员都有自己的绝活,很多二人转演员以模仿残疾人为自己的绝活,拿弱势群体开涮。那位赵先生初出茅庐时模仿盲人惟妙惟肖,惊为真盲人,一炮而红。而且走出国门到美国表演这些被严重诟病,再也不敢出去了。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很低,大部分小学都没毕业,认识几个字而已,初中毕业在那里是绝对的高学历。那位因卖假药被判刑的二人转演员胖X,就曾为自己辩解“没文化,不懂法”,说的倒也贴边。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所谓“小众”就是说普及率不高。以我们这五线小城本溪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根本没有专门的二人转剧场。那位赵先生大火以后,曾试图打开本溪的二人转市场,在本溪开了几次专场,观众越来越少,最后就没有最后了。
聊一聊东北二人转


  九十年代房地产行业最红火时,本溪某开发商在楼盘的边缘地带搞了个“二人转小剧场”。我弟弟出于孝敬,给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妈买票去看二人转,票价最贵坐在前排还有茶水干果的那种。老妈很配合地看了半场,然后昏昏然进入梦乡。因为观众少,那个小剧场没经营多久就关门了。

  我搞不懂赵先生把二人转开到北京有多少人去看?或许有人出于好奇,买张票进去体会一下,我严重怀疑,他有回头客吗?

  因为“俗、色、酸”而被诟病,赵先生也曾提倡“绿色二人转”,这个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是一孔之见个人观点,不全面不系统,所以只是随便“聊一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