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人对中秋节的重视远胜现代人,其隆重、热闹超乎我们的想象。文人墨客把中秋节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倾泻在笔端,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苏轼老先生对描写月亮更是情有独钟,有人说“苏东坡是月下的漫步者”,中秋月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适逢辛丑中秋,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采摘些许经典之作,分享品味苏轼老先生中秋夜的喜怒哀乐。
说起描写中秋的古诗词,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那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是最具祝愿性的一首词。
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虽然是被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一首《中秋月》画面感极强: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光拨开乌云,从树上筛下来,光影绰绰,两个人对坐夜谈,谁也没说要去睡觉。因为不知下一次的明月高悬,你我又在哪里?离别后的重逢,总是格外珍惜。时光如月,看见过它的阴晴,经历过它的圆缺,一年一次的中秋就显得万分难得。
1077年中秋,苏东坡如愿了。这一年,他在徐州,子由也在徐州,兄弟俩又住到了一起,还过了一个中秋,这是两个人相别七年之后的重逢。然而好景不长,中秋节第二天,子由要离开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那月光好似知音,过了很长时间才升至中天,圆圆亮亮,却不敢发出丝丝声响,生怕惊扰了谁。
月光之下,总有光明。一首《西江月》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悲凉和企盼。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079年中秋,苏东坡在被捕路上,1080被贬到了黄州。有人说:死里逃生的他,也对着乌云与明月,开始思索人生。这是他在黄州度过的第一个中秋,心中悲凉可见一斑,头发霜白,黄叶萧萧也响了起来,偏远之地,总是有酒无客,月明又总是被乌云阻挡。
豁达的苏东坡也有脆弱,苦痛、悲伤的一面。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所有苦和难好像说不出,开口就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这年的中秋,没有亲友在旁,宛如一颗孤独的星球。孤独一人有何惧,但有明月相伴。这月是希望,有它在,内心就能安定下来。
天上的月是心中的月,一首《念奴娇》又见开朗豁达的苏东坡。
《念奴娇、凭高眺远》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中秋。虽然仍是一个人,但这夜的月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都要圆、都要亮,透透地,像极了东坡先生此时的心境。他把曾经的苦难悲凉已经丢到九霄云外,翩然天地间。他又喝醉了,但很开心。边打拍子边狂歌,凉风里还跳起了舞,举起酒杯,抬头看着月亮,醉成了一滩月光。到这里,我们无需再替他担心,这先生可快活了,翻然飞去了明净的月宫,成了天上的月光。
回望苏东坡的一生,每每抬起头,仿佛看到的总是这样的月光,好像一种亲切的生命,时时为你照耀。照得苏东坡成了一个月光诗人,成了我们心中的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