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最难相处的莫过于婆媳关系,最极致的说法是把婆媳说成是天敌。天敌者,乃你死我活的角逐,古今中外皆如此
。于是有人戏言,谁能平息婆媳之间的战争,发给他诺贝尔和平奖。还有人建议婆媳之间的距离不要少于一千米。不敢妄言摘取诺奖,曾经当过媳妇、做过婆婆,在两种角色中转换,个中酸甜苦辣深有体会。然话题敏感,不敢轻易触摸,今日斗胆,不怕家丑外扬,以切身体会说说婆媳关系那些事。
先说说我怎样做媳妇。
四十多年前,我成了郑家的媳妇。婆婆是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强势而多心计,精于算计。结婚后第一次登婆家们,婆婆就对我进行传统教育,讲她当年怎样当媳妇,如何侍奉公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说吃饭的时候全家人都吃完了,才轮到她上桌,急急忙忙把饭吃完,一只手把最后一口饭倒进嘴里的同时,另一只手就开始收拾桌子。婆婆在明示要我成为她那样的媳妇。可我和她不同,我是职业女性,除了家庭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男人一样挣钱养家糊口。时代不同了,女人不工作不合时宜,男人一个人挣钱也养不了家。可我不去和婆婆计较。
有了孩子之后,婆婆带着多病的身体,给我带了三年孩子,令我感激不尽。看着我抱着孩子亲个没够,婆婆深有感触地说:“俺生了六个孩子,也没亲过一口。”这回轮到我感触了,不仅感触,完全不解,永远不解。生过六个孩子,没亲过一口,这是什么样的母亲?冷血动物?机器人?不知世界上还能不能找出第二个这样的母亲。
婆婆是个勤劳节俭很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在那物资匮乏,生活拮据的年代,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把六个孩子养大成人,也都继承了她的优良传统,一个比一个更会过日子,节俭到吝啬。公公五十多岁过早离世,婆婆一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让最小的三个孩子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像模像样地成家。
婆婆有很多做法让我无法理解,但我不去和她计较,也绝无去改造她的愿望。举两个小例子:其一,姑嫂凑到一起,我看中了你的纱巾,你相中了我的围脖,两厢情愿意欲交换。婆婆站出来了,摆着手阻止,用浓重的地方口音说“别(bai)换,别(bai)换”。到这种时候,我的心眼儿就不够用了,这老太太意欲何为?怕谁吃亏,怕谁占便宜?其二,婆婆因病住院,发了财的她的二儿子想全额掏医疗费,众姊妹欢呼雀跃,老太太却不干了,振振有词地说,“我养了六个孩子,不能让一个人尽孝。”这叫什么理由?人家大款不差钱,替小舅子还赌债一掏十几万都不眨眼,这点医疗费不过是手指间拉落点,而那些姊妹下岗的,无业的,在贫困线上挣扎着。这个绝对平均主义情结显得多么缺少人情味。省钱的未必领情,掏钱的多有埋怨,何苦呢!这和某高官权贵所言:“提高个税起征点,就剥夺了低收入人群纳税的权利”如出一辙。扯远了。
当婆婆的在媳妇面前如何说话,是门艺术。俺老婆婆曾在众媳妇和女婿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豪地说,“俺儿子家都是媳妇干活,姑娘家都是女婿干活,俺自己的孩子干活不舍得。”其实,这样的事你尽可以偷着乐,占便宜了嘛,说出来就显得不厚道了。你家的孩子是人,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了。还是那个原则,随你说去,我不跟你计较。没心没肺才活得不累。
婆婆还做过一件很离谱的事,让我哭笑不得。某年,回去探亲,婆婆说要送我一件东西。我还挺高兴呢,想想婆婆真还没送过我什么东西。嘴角刚咧开,就收回来了。原来婆婆要送我一口大缸。亏她老人家想得出来。要不是他老人家一脸的庄重,一副救世人于水火的凛然,我还以为开玩笑呢!瓦房店到本溪,千里迢迢,这缸我是背还是扛。背不动扛不动,就得雇车,这车费百倍于缸的费用,老人家难道不知道!说实话,你什么不给我,我毫无怨言,可这东西给的让我很受伤。我怎么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就是那可以被人随便耍戏的傻子。我还是老一套办法,不计较,婉据了。
公公去世后,婆婆的经济来源,除了微不足道的职工遗属生活补贴,主要靠六个子女负担,这一负担就是三十四年。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作为长子的媳妇,起到了表率作用。从公公去世到婆婆去世,这三十四年间,我们始终拿比弟弟妹妹们多很多的赡养费。晚年的婆婆行动不便,需要护理,我们因远在外
地,不能亲自护理,也拿出钱来,请大妹妹代劳。毫无疑问,我们的表率作用,使姊妹之间没有在漫长的赡养和护理母亲的问题上发生过多纠纷。及至婆婆去世,分遗产(房产),我们也只要了别人的一半,从而平息了遗产风波。自认为我这个大嫂当得还是合格的。
妯娌们在一起谈起了婆婆,她们只说,羡慕我在外地,不用长期接触婆婆。可见她们也是打怵与强势的婆婆相处。如果在同一屋檐下长期相处,我真的不敢保证还能友好而和谐。
媳妇的角色还没卸任,我就当起了婆婆。总的感觉婆婆似乎比媳妇好当一些。
毕竟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敢说知书达理,眼界还算比较开阔,接受新事物也容易些。我绝不会和我的婆婆一样强势而居高临下,把自己的一套强加给媳妇。何况我本身就不具备强势的潜质。
两个陌生的女人,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一个是母爱,一个是情爱,凑到一起并且要长期相处,是需要磨合的。这就需要理解和包容。相处初期,由于互相之间不了解,会有一段不默契甚至互相猜忌的短暂时期。时间长了,彼此了解了就好了。我和儿媳有许多共同之处,吃东西能吃到一起,看电视也能看到一
起。最可贵的是,性格合得来。儿媳和我一样,城府不深,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不用我费劲巴力去猜,去想,我心眼本来就不够用,那会把我累死。儿媳和我的不同之处是人家绝不缺心眼。
我的儿媳是她家里的独生女,虽是小家碧玉,却也是人家的掌上明珠,当婆婆的要善待人家。首先要把心术放正,视如己出。我从不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譬如过年过节尤其是除夕的晚上在谁家过,我告诉他们小两口,自己选择,愿意在我这里我欢迎,愿意回娘家我也不强留。看似小事一桩,可就是有的人家为这点小事闹得很不愉快,甚至弄到小两口闹离婚的地步。
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代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消费观念的不同。我的原则是从不干预他们的消费,媳妇买回来的东西,尤其是服装,问我好不好,我一律回答“好”。我得承认,我的眼光真的跟不上形势,于是不敢跟着瞎参合,既然人家买来了,就说明人家认为好,那就是“好”。
婆媳关系也是需要经营的,视如己出是需要掌握分寸的,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己出”的女儿可以吵可以骂,吵完骂完还是亲娘俩,不分彼此不存隔阂。而儿媳则不同,不能越雷池,有问题要和风细雨地交谈,一切粗暴的方法都属大忌,一旦产生裂痕就很难愈合。不在外面议论儿媳的不是,这是底线,是必须的。
客观地说,我家儿媳还是一个比较有教养的,懂事的孩子。没有让我特别看不上的地方,所以我们娘俩相处融洽,还是能够推心置腹谈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没有发生过不愉快。从孙子满月到上小学学前班,约有六年多的时间,在同一屋檐下相处,特别是这几年儿子长期在外地,没有二传手,直接接触,相互体谅,相敬如宾,两个人都对家庭的和睦做出了贡献。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一个咋刺的就很难和谐了。
和谐,需要共同努力。这是我当媳妇做婆婆的一点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