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话不知是谁说的。年轻时对这话理解不深刻,年届古稀了,想提笔写点东西才体会到这话的深刻内涵。深深懊悔青壮年时期那些白白浪费了的大好时光,为什么不去多读点书。如今老眼昏花,虽感知识匮乏,想坐下来长时间读书,已是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了。误了春光,负了秋色。
人家出身书香门第的,家里有多少多少藏书,从小就能闻到书香,被熏陶被感染,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条件咱没有。纯真的少年时代,适逢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带着浓重政治色彩的小说像《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也曾深深地吸引过我和我的同龄人,轰轰烈烈地读。读那书,感觉像桃花春水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冲刷出一片寸草不生的河滩。更多的是影响了这一代人世界观的形成,留在心底的是英雄情结,而对知识的积累似乎无更大补益。
有人说“好歹咱也读过四大名著”,说明四大名著是基础。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经典,是知识的宝库,应该读,应该精读、细读。让我难以启齿的是我都没怎么读过。不是没时间,也不是不想读,而是读不进去。尤其那《三国演义》,我曾正襟危坐漫展书卷准备认真通读,还没读三分之一,就读不下去了。只记住了曹操的人生格言和那气势磅礴的开篇词。那复杂的人际关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头脑简单傻乎乎的我看得晕头转向,再无读下去的兴趣。人家男孩子即使不看原著还能看进小人书,我连小人书也看不进去。还是后来看了电视剧才对全书有个基本的了解。那《三国演义》充满了心机、算计、权术、谋略,可以用于战场、官场、商场、甚至情场,绝对是一部人生教科书。那《水浒》,前面看得还好,分别讲述主要人物上山的原因和过程,到后来开始打仗了,我又看不进去了。唯一能让我看进去的是《红楼梦》,这内容比较适合女孩子看。还曾经放在枕边,经常看看,感觉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独立成章,看得饶有兴趣。至于那四书五经什么的就更没看过了。还有那令万千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倾倒的武侠小说我更看不进去,不但书看不进去,连根据小说改编的连续剧也看不进去。想当年,金庸热席卷神州大地。一放金庸武侠剧便万人空巷,俺们家四分之三人口在盯着看,唯我一人例外。我是个彻底的金庸盲。
看别人晒自己的书房、书柜、藏书,咱只有羡慕的份。咱自己藏书十分有限,就这有限的藏书还没看全。买到家的书是不着急看的,放着放着就忘了。不勤奋的人总能给自己不读书找到合适的理由。在网上看到一篇为不读书找理由的打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来冬又到,收拾书本好过年。”似乎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书读的少,肚里没有货,写出的文章自然空乏,缺少深度,没有内涵,文章和作者一样浅薄无知。指望没看过几本书的人写出漂亮文章是不现实的。看到人家的文章里引经据典,古人怎么“云”的,X子怎么“曰”的,名人怎么“说”的,咱看得目瞪口呆,人咋知道这么多,咱咋不知道呢!唯一的解释是——书读的少!终于记住了一句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用到自己身上还正合适。
想继续庸庸碌碌地活下去,不读书不看报,似乎也有过硬的理由,那就是老眼昏花,看纸质的书最多半小时就头疼,看不下去了。老了老了反而想读书了,怎么办!现代化真好,为我们提供了最方便的生活条件。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那里有我们穷尽一生也看不完的电子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上找不到的。古今中外名著,当代名篇,应有尽有,再无不看书的理由。想看书在网上恶补,一切都还来得及。七十岁还很年轻。看到老作家杨绛女士一百零三岁还笔耕不辍,我们没有理由连书都不读。好在现在读书不再功利,从容而淡定。那些“颜如玉”、“黄金屋”什么的,与我们毫无瓜葛。只是为了让晚年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待到读书破万卷,没准能有神来之笔,抓紧时间读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