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想火花 |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不知各位群友如何理解以上帛书甲老子德篇第二章中的两对叠字的用法?是以下本人的理解:
祿祿=录录=碌碌=无数小石子?
硌硌=无数大石头
还是百度百科的如下注解:
(1)《广韵》龙玉切,音录。禄禄,形貌为礼也。陆德明说。
(2)硌[luò][gè]字典解释:
(a) 硌大石 [big stone on mountain]
上无草木,而多硌石。《山海经》
(b)坚硬 [hard]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老子》
—— 个人感觉老子本章不不像在阐述《不欲则刚》?另外,本人之所以必须断案这两对名词叠字,主要是考虑到之后对本人大胆如下断句找到老子自己提供的范例:
道,生一一,…
人,法地地,…
容,乃道道,…
道,曰公公,…
本人才开始认真校对前三章帛书甲老子文本,就已经有了强烈感觉:老子五千言总共八十一章环环相扣,任何一章内容的正确理解都建立在前面章节内容的正确理解之上,有时甚至还必须依靠后面章节的对照互证才能完全理解正确。
这也解释了为啥两千年下来没有任何个人搞清楚了老子五千言之全部?因为没有今日信息时代的便利,任何人都活不到认真读懂哪怕两三章内容,就撒手人寰了!
希望朋友们能够帮助我完成这一伟大壮举——完全彻底搞懂帛书甲老子五千言!换言之,咱们的阅读起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容》在老子五千言中已经反复予以强调,《无欲则刚》似乎没看见,除非这里的《硌硌若石》就是?!问题是《无欲则刚》与前面的《致数与,无与》有啥逻辑关系?难道咱们对于《致数与,无与》的理解还不到位?
@李巧琴,请问你们的《道德经妙解》是如何解释这个《致数与,无与》的?
@自然是道,对了,群主有哲学乌鸦黎鸣老先生的微信好友吗?方便的话请将他老人家拉进群,给赐教以上问题?记得至少十年前他连篇累牍骂咱中国人特别是周孔儒家愚蠢,我尽管希望他将我魏高原排除在《愚蠢中国人》之外,但我更希望他能够将他的余生贡献给白话翻译老子五千言,可他就是不肯接招?不知是能力有限,还是故意保护自己对于老子五千言理解的智慧产权?
以上提出的《无欲则刚》问题,就是典型的《懂文字的不懂逻辑,懂逻辑的不懂文字》,二者全懂的目前全地球就我魏高原勉强能够应付,也即你任何人休想糊弄我魏高原?但我暂时肯定还没有超过老子及其可数几个弟子?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超越之?!
@数拉,孔子智慧是非常高的,只是不能和老子比。孔子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境界要是中国有一半人懂了就不得了的。[愉快][咖啡]
@数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这句话你怎么解释?
@道家炼气士,我记下来了。等我整理到那一章再给你比较有把握的答案吧!我必须让自己跟着帛书和楚简回到两千年前才能整明白老子五千言!
@道家炼气士,帛书甲老子文本如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简单翻译:(根据后面的有无之相生也)如果大家都知道你的言行很美并效法之,则事实上已经是恶了。同样,如果大家都知道我魏高原做了一件大善事,那实际上就不再是善,而是不善。一句话,一切只能偷着乐闷声发大财就对了?!
附录 魏高原帛书甲老子第二章魏氏文本
2019-12-05 16:09:26
德道经研究习作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ab5b16030102ylnc.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