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魏氏家谱及历史文化 |
摘要:请欣赏隆回金潭宗亲魏迪忠白话翻译的明朝成化四年状元也是文渊阁大学士彭时为其江西吉安魏姓姻亲撰写的魏氏一修族谱序及其书法作品!作品原载《(吉安)陂头魏氏重修族谱》。
魏氏一修族谱序
魏姓的始祖与周同姓,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数代裔孙毕万受封于魏地,便以魏为姓,首府在北面顺德府巨鹿县,所以郡为巨鹿。至唐代,武后弄权,帝位在睿宗(李旦,年号垂拱)和中宗(李显,年号嗣圣)之间两度更迭。嗣圣元年,才登帝位55天的中宗被废,贬为庐陵王。元忠公护驾随行,这时吉州才有魏姓人。元忠公昼夜不敢懈怠,侍奉了庐陵王二十多年。他的恭敬和诚恳保证了中宗安好无恙。这确是一大功劳。到中宗再次临朝为帝,褒奖他落难时侍从中的功臣,元忠公作了朝廷宰相。大家都羡慕元忠公保驾有功,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元忠公功名事业如此显赫,本该后嗣发达绵延万世。谁料想蒙古人南下,这是元忠公一脉传承至二十余代的事。屠峙贾灭不了赵朔全族,山野中还存有孤儿。秦始皇想杀光天下读书人,可孔孟之道反而大行其是。元忠公之后的第二十一代所发生的灾难,令住在城市和郊区的魏氏遭了殃,但同样也有幸免於難的。贡举出身的的延倚公,作为南昌教育行政长官,这时告老还乡回到吉安。他同儿子仲安公在庐邑定居下来,在淳塘颐养天年。不多久仲安公生下正卿公,成为陂头望族。与有无穷生命力的蘖木遭受斧斩刀削一样的道理,断了头的松树虽然苍老,却依然繁茂,撑开华盖般的枝叶迎接早晨东升的太阳,气势更雄强旺盛。泉水从泉眼流出,汇成飞泻奔涌之势,必要感恩源头。加以魏氏运道初转,将来必如斗牛焕彩,剑气如虹。魏氏的声名冠甲乡里,人材众多,大有越甲吞吴般的志向。我与魏氏辗转而成姻亲,承蒙各位亲自来信谈到修谱的事,岂敢吝惜小小言词而辜负挚热的心愿呢?因此作了这个谱序。
(明朝)成化四年
赐进士状元及第
诰授光禄大夫
兵部尚书
文渊阁大学士
同知
经筵讲官
国史总裁
年家姻侍生
彭时 拜撰
原载《(吉安)陂头魏氏重修族谱》
隆回金潭宗亲魏迪忠白话翻译第一稿(2018.05.14)
注释:
[1]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2]经筵讲官,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等官均称经筵官。明清定制,侍读、侍讲学士等为翰林院职官之名称,因以实际进讲之官为经筵讲官,由翰林出身之大臣兼充。但进讲已逐渐成为空文。又清代另设日讲起居注官,由翰林官兼充。事实上亦仅为虚衔。
附录:魏氏宗亲讨论发言选登
李显流放是十四年,不是二十年,在这十四年中,元忠很忙,没空去伴驾。
是的,这个与事实有出入。所以看来文人犯错古已有之。只不过当今我们有更多机会改正错误?
先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中立了大功。本来徐敬业都要击败武则天的军队,结果元忠一去,徐敬业转胜为败
@魏高原 @魏勤 要核对历史事件和正史的记载!这样就会更准确!
@xhwei 翻译出来主要想让咱化学同事校长别难过!不是他一个人文字或人文知识不够!
后来在武朝官场上斗智斗勇,实在辛苦
@魏勤 如你所说,确实不容易的很
抛开伴驾一说,元忠是否到过江西,甚至到过吉州,这个还是有可能。
@魏勤 是的,确实有必要考证元忠公三起三落期间到底有没有到过吉州?一如当年屈原在我老家怀化的溆浦辰溪就留下了后人。
元忠宦海沉浮,二次流放岭表,加上其他流放,共三次流放。岭表意思为山岭外面,唐时指岭南和福建地区。吉州为南下两广,东去福建的重要中转站,经过也不一定。
@魏高原 @魏勤 古代出行依靠马或船。路平无阻时,马日平均可行50公里。船日平均可行20公里!当时建都西安,古代从西安到吉州要行你3000公里以上,算算需要多久?
像唐代宋代不少名人贬官都经过吉州,留有记录,唯独没有元忠痕迹。
也就是说经过我们考证,彭时的一修序是有水分的。吉州魏氏或庐陵魏氏其实另有来源。
是的
我们还可以追踪元忠的几个流放地点,以及他的几个任职地点,那时候唐朝对官员找小三应该不是管理那么严格吧!或许元忠真的会有其它后裔!即使吉州或庐陵魏氏真的是元忠后裔,来历也不会像彭时说的那样!
说元忠侍奉了中宗二十多年,不一定仅指中宗废为庐陵王期间,可能还包括此前?不然不好理解,因中宗废为庐陵王只十四年就重登帝位。
是的。
其它错误都可以原谅,唯独[这时吉州才有魏姓]暂不敢不敢轻易下结论到底对或错!毕竟这是断语,古今中外任何文人都是需要对自己的[断语]或[结论]负责的?而且是永远负责!所以奉劝吉安魏氏宗亲暂且不要轻易否定或肯定,看看后续有无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个结论!再说了,这样的结论对咱魏氏也没有害处?毕竟早一点有魏氏定居吉安也更能炫耀咱吉安魏氏的[老]资格?所以如果事实证明咱这个吉安魏氏郎君确实说错了,也不是不可以当作[奉承话]而一笑了之?
廷倚公原籍是江西新建县。
是的!但你知道是从哪里迁移到江西南昌新建的吗?
这族谱上没有记载,只有廷倚公是元忠公二十代孙。但这二十代在当时应该有依据的。
嗯!你们认为还有可能找到古老家谱,填补这十七代断代史吗?
可能此较难!
这是一个难题!
这二十代可能也比较没落,没出过名人。
看看我们辰溪道光一修族谱谱序里还提及[新建的良弼]但不敢认祖归宗?
对了,元忠公祖籍河南商丘,你们有没有去过那边看看那边有没有谱书?
至少也应该知道元忠公父母是谁吧?毕竟做过宰相?难不成天上掉下来的唐朝宰相?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二:宋城魏氏。元忠二子。昇。晃。——这不就是世系表吗?怎么就挑了两个儿子呢?父母呢?天上掉下来的!简直一塌糊涂的国史!咱姓魏的到底有没有学文的呀?怎么可以对一个宰相祖先如此冷漠呢?难怪很多宗亲根本就不将部长放在眼里?成天就是狗皇帝的狗奴才一群吗?
彭时夫人姓李,百度可查。
嗯!那看来彭时有可能是咱吉安魏家郎的丈人或其它姻亲关系。
补记:注释[3]年家姻侍生。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姻侍生,对有姻亲关系的对方晚辈的自称。(1)同庚,就是同龄人。(2)如亲戚长辈中,无一定称呼者,则用“姻伯”、“姻叔”或“姻丈”。(3)据《辞海》所释,两家结为婚姻后,对于长辈者称眷翁,自称眷晚生;对平辈者称眷兄,自称眷弟;对于幼辈者称眷侄,自称眷生和眷侍生。另据《酬世万有宝库》及《模范文件大全》等应酬书记载:男宅与女宅确定婚姻后,对于长辈者称姻眷翁,自称忝姻眷愚弟;对于幼辈者称姻眷侄,自称忝姻眷生或忝姻眷侍生。忝姻,自称谦词也,谓忝辱姻亲眷属也。——以上摘自《中华文本庫,称谓、书信中的礼仪(第七、八篇)》。另,(姻侍生)怎样解释?我有更好回答:姻侍生是对妻子的兄弟的称呼之一。
魏高原看看相应年代哪个魏氏先祖配彭氏,也就是娶了彭时的女儿
好的👌!只能这样顺藤摸瓜,可怜我真的太忙了,否则一定全力投入,不愁搞不成《全球魏氏总(联+合)谱》?其实我口不离[部长]也正因为我自己爱莫能助?否则有我一个人就够了,干嘛要麻烦部长大人影响台岛回家?
您最好不看譯文,會有錯誤的,直接讀原文。
好的!翻译主要给普通老百姓看。我会慢慢完善那个白话翻译的,所以才说是第一稿。
还有,如果找到彭时的女儿嫁给了我们吉安魏氏哪位郎君,也请拍照发给我。我看看能不能从正史里找到那位魏姓郎君的生平资料?
我们也是在犯愁应元善元公以上到底是哪个祖先?
我们这族谱也是从江西安褔县带过来的,高坪这也没有修过谱。
估计也是!据说1995年金潭四修时,你们两支已经合谱了,对吧?统一字辈了吗?据说合谱后超华公成为万一公四子,对吗?
时候不早了,下次聊
好的,有机会去一趟高坪,到时当面聊
不是的,万一公比超华公小一辈
是的,我也记得比超华公小。可能金潭宗亲搞错了。不过很奇怪这个吉安老谱里怎么有万一万二公入谱了呢?你确定是万一万二公来湖南之前就入谱了吗?比如明朝成化四年一修里到底有没有万一万二公呢?
原来金潭魏姓也不知道万一公父亲是谁,是超华公带过来的族谱上记载了一句住楚隆回
那么超华公当年不是与万一万二公一起来到湖南的吗?或者路上走散了?
解放前这族谱不是都能看得到的
这倒是,嫡传。那请问谱书上万一公父亲到底是超华还是其他吉安魏氏?据说是淳塘,而超华来自陂头?
万一公早来几十年,他们二兄弟补锅为生,超华公是到高坪教书,他的学生出了几个秀才,就到高坪安了家
知道了。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有机会再聊!
嗯!这个我在中武家里见过。请问这个谱是哪一年编修的?
1468年
那末早呀
二修1668三修1848
那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呀?毕竟那时还没有魏光焘魏源这样的大名人,谁会无聊到拉补锅为生的无名之辈入谱光宗耀祖?那请问上面有应元公的那个谱是几修?
修谱时万一公可能过世了,他是永乐年间过来的。
嗯!收录应元公的那个谱好像是二修吧?
是的
你说根据你们的谱书,万一公是永乐年间从江西直接来隆回金潭,不是先去长沙善化?如此看来,隆回金潭和辰溪都[传闻]自己的始迁祖早几百年到湖南呀?我们家谱[传闻]永乐年间,但实际上应该是嘉靖万历年间?那麻烦你有空查查一修谱里有没有应元和善元公?如果有,才有可能是永乐年间自江西来湖南辰溪?也就是与万一万二公几乎同年?
其实高坪还有二本江西那边的谱!
所以,我应该亲自去一趟高坪亲自慢慢查看?对吧?好了,真的该说晚安了!不好意思耽误宗亲这么多宝贵休息时间
原来管谱的过世了,现在是几个人管,借不出
也许我们远方客人去了,会好商量一些?你看要不要找隆回县领导出面?
没必要
还有就是我们辰溪魏氏可以住几天慢慢看,只拍照,不拿走。
族长现在长沙到时牫给你问下,我在洞口县,隔高坪个小80多公里。
知道了!先谢过!中武宗亲已经答应与我同行拜访高坪宗亲!
晚安!
好的,晚安!
你给我介绍的高坪魏氏后裔也就是超华公十五代孙,手里也没有魏应元公的家谱资料,并说我看到的你们金潭魏氏中武宗亲手里的也是他给的,所以还必须去一趟高坪亲自查看!也许这真的是祖先显灵,特别是元忠公在显灵,故意吊我胃口让他的家世被现代魏氏所重视?毕竟如果我及时知道了我们应元公不是这一脉后人的话,怎么还会如此热心搞清楚元忠公自己及其后裔的身世之谜呢?
元忠身世之谜比应元善元来历要重要的多!
那是当然!
中华魏氏之《唐朝魏元忠一支魏氏的相关考证》
2018.05.14东方唯美阅读14
https://www.meipian.cn/1b89fg0a?utm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v=4.4.0user_id=4122449uuid=94905b7156dc9988ac61ca77
可以想象魏元忠对李唐王朝的复杂感情,同时也必须结合魏思温的去武保李心理?
魏元忠的平叛扬州兵变或许他没有想到针对的是魏徵家族,致使魏徵侄子魏叔慈被斩首,叔玉儿子魏载被流放!
或许魏元忠确实是与史料记载的魏徵其它四子之间是有矛盾的!考虑过这一点吗?
家谱尽管充满浮夸,但是也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要从这些迷雾当中拨云见日才是考证的目的所在!即使史料记载的魏徵四子之间后来都发生了想当残酷的“煮豆燃豆箕”之战,这是理科生能够想象的到的吗?
嗯!有道理!只不过我们理科生比较尊重[真理],不会轻易被[感情]左右!
真理就是淡泊宁静。
你是应元公十七代孙,那三十年一代以有五百年了,大概是公元1500年左右到辰溪的,超华公是1444年生的,应字辈是超华公五代孙,这样看来应元公不会是超华公的后裔,这只是我的猜想。
嗯!只有二十二年一代,才有可能。这个我们算过了。
当然我们不会全押宝在高坪,但看完所有吉安老谱还是我们辰溪魏氏必须做的,以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线索?对吧?另外,我们辰溪道光一修老谱前五代没有任何详细记录,也是存疑的,所以吉安雄辉宗亲私下告诉我他非常怀疑其真伪!所以肯定最省事的就是在来自吉安老谱里能够[同时]看到咱应元和善元公的名或字,否则寻根问祖的代价将非常大,因为第一步务必确认到达辰溪的准确时间(精确到年),否则将来与谁去合谱,联谱呢?我说的有道理吧?
而这个始迁祖到达时间之确认,谈何容易?伟大如你们隆回金潭的万一万二公都费尽了你们隆回魏氏的心血,何况我才刚刚起步?所以你们的帮助将是非常值得感激的!
方便时也麻烦你在你手中的所有吉安族谱里帮我找找([应元],[善元]),([天隆],[天信],[有盛],[超代],[高发]),以上来自吉安太和的两支脉最早于道光一修[合谱并联谱也就是统一到达辰溪后的字辈]。还有光绪二修与来自河南儒宁故始县的[九麟]一脉[合谱]也就是不合字辈!
足见我们辰溪魏氏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已经开始[联谱],并于光绪开始[合谱]!我也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看来明朝状元文渊阁大学士彭时有可能是解开元忠公与吉安关系的关键人物,如你文勇宗亲所言。我认为有必要查查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彭时的家谱,看看彭家与吉安陂头哪家魏氏有婚姻关系?
https://mb.mbd.baidu.com/u44o49w
隆回始迁祖万一公来自于鹅颈丘。鹅颈丘形似鹅颈。传说元末蒙汉交战,生灵涂炭,十室九空。当时妇孺躲在_丘稻田里,一军官插下一树枝作标记,禁止伤害,才得有生命保存下来,万一公和母亲就在其中。后来他们逃难到湖南。而谱载万一公生于洪武元年,这时应该还不满周岁。传说不知是否真实?
你们这个传说,我们这边也有。可怜我们辰溪魏氏始迁祖出身年月都不知道?应该经历过某种大的变故?辰溪北门阁大火?问题是,你们万一公逃难到了湖南,而我们辰溪魏氏的吉安祖先居然毫发无损?说不过去吧?难道我们辰溪魏氏的吉安祖先运气好很多?逃过了元末明初的大劫?如果是真的,要么咱辰溪魏氏的吉安祖先完全就一群土著住在人烟稀少的高山顶,要么就是大户人家比如永丰华溪魏家村也就是雄辉宗亲现在的吉安老家?可惜他们的谱书文革中烧掉了五分之四,如何还指望正常的认祖归宗?
你分析问题要抓重点,如果来自江西吉安陂头的湖南隆回金谭、高坪魏氏,与江西石城塘台的良佐公后裔元亨利贞合谱了,这意味着什么?元亨利贞支系就有了一个新的渊源啊,魏元忠始祖。这样,元亨利贞支系可就乱套了,他们究竟来自何方?
是的,这是隆回金潭中武宗亲与广东元亨利贞宗亲会秋辉副秘书长宗亲他们根据四川手抄老谱得出的结论?我个人保留看法,因为无法鉴定手抄本的成谱日期?如果是在魏源之后就难免[拉大款入谱]之嫌疑?现在需要鉴定隆回高坪从吉安带回来的老谱是否如他们吹牛的一修1468,二修1668,三修1848?如果属实,倒是吉安家谱所载万一万二公更有可能乃真实身份?总之迷雾重重!
高坪或吉安一到三修族谱完成日期:
1468——明朝成化三年
1668——康熙七年
1848——道光28年
魏万一(洪武元年,1368—?)
魏 源(1794—1857)
魏光焘(1837—1911)
所以只要万一万二公高坪也就是吉安二修一修里出现就是值得认真考证的,除非吉安一修和二修的修谱时间无法被确认?
以下是咱辰溪魏氏一到三修时间:
道光七年一修——1827年(联谱)
光绪四年二修——1878年(联谱+合谱)
共和五十八年三修——2007年
(仅限于辰溪后塘莲花魏家冲)
传闻始祖善元公原住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刀柄堰圳坎上,于前明永乐年间,偕兄应元迁移湖南辰州府辰溪县。应公处东门(辰溪县在坊八甲东门朝阳坊,葬到坨),我公居于北门内(辰溪县北门内在坊八甲拱辰坊,葬捉牛坪辛山乙向)。历数代至大清顺治六年,逃兵扰城,星散居住,其族甚繁。又有隆、信二公亦于明季之时,自江西(注:吉安太和县)遇水溪迁居于同县鸬鹚滩脑上(辰溪县一图十甲鸬鹚滩脑上,其中天隆公葬马垅头龙形地),后代有人,迄于今十有五代矣!
特此补充!期待知情者能够协助破解四公身世之谜!是为盼!
你估计仅仅根据以上古老地名(现在已经不使用)是否可以确认到达辰溪时间?
应坚信30年这一古老规律。正负偏离<2年
从时间上来说,与我们应元善元公联谱的辰溪另一支与明末清初自江西吉安太和遇水溪来到辰溪的魏氏后人因为做官到四川遂宁,后来翻篇所有魏氏家谱(可能刚好没有查到永丰华溪,吉安渼陂,安福陂头淳塘的魏氏家谱),也断言其祖先出自石城塘台。
关键我们南方很多来自江西的家谱开头十代几乎没有一家是真实的?也就是有没有那些祖宗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只要江西吉安明朝成化四年及康熙八年的一修二修族谱属实,那我宁愿相信吉安的也不相信自己辰溪或隆回的家谱?!
好像隆回一修是乾隆年间,在江西吉安的明朝成化与清朝康熙之后?
我们衡阳谱中也有万一,万二。不过所用字不一样,是万壹,万贰。而且时代也不是永乐年的人。可见元明时代用万字作字辈的很多。
@魏后祝(衡雕石业)衡阳藉 麻烦是江西吉安陂头成化四年一修特别标注[迁楚隆回]四个大字,出于保密,我暂时不公开(指:不公开原件照片,这也是对隆回金潭宗亲的尊重)!除非是后人也就是魏源成名之后补上去的,否则只能接受这个最权威的家谱事实?由此,万一公的出生年月都必须修改?也就是生于明朝永乐年间之后?我倒是希望二修也就是康熙二修能够在[应元]公后面来同样四个字[迁湘辰州]?
按照我族自宋宣和年间至现代,900余年繁衍33代,平均每代相隔27.2年。这是每代生年记载清楚的,也基本符合30年一代(上下误差2年左右)的规律。
@魏后祝(衡雕石业)衡阳藉 羡慕你们家谱生日清楚,我们辰溪很多姓氏对于始迁祖身世都不甚了了,几乎都是杜撰,有人亲口告诉我他就杜撰过自己亲属的家谱。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明朝成化四年江西与湖南相距不近,而万一公也才在隆回立足不久,据中武宗亲口述掌故,还天天受一同来自江西吉安的姓廖的欺负(后成世仇),江西吉安那边是如何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现在的麻烦是,为江西吉安陂头一修作谱序的彭时状元确有其人,还是吉安安福老乡,明成化四年也确实在朝廷做官。只是几年之后生病。
成化七年,彭时旧疾复发请求退休,明宪宗派人慰问并挽留。每次生病,明宪宗就派太医医治,派太监探望并赐礼品。后来,明宪宗怠于政事,深居后宫,迷恋女色,大臣很难见上一面,彭时的每道奏疏,要不被明宪宗留中不发,要不被太监所阻,郁郁不得志,心情更加苦闷,病情更加严重,终于一病不起。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彭时病逝,年六十。明宪宗赠太师衔,谥号为文宪。
—— 也就是成化四年谱序是在彭时旧病复发之前三年完成的,应该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才敢揽李元忠这个烫手山芋或瓷器活吧?关键居然还敢断言[李元忠护驾随行]庐陵王导致[吉州始有魏姓也]?难道要让我们后人怀疑彭时这位明朝状元文渊阁大学士不懂[庐陵王]啥意思?就是来庐陵或吉州过流放生活的吗?古代版[鸿浩志]?
更大的麻烦是已经证实:彭时成化四年谱序书法是真迹,与兰亭序有的一比!
那么剩下来需要证实的就是目前高坪宗亲手中保管的成化四年一修是原件而非赝品?
而据中武宗亲亲口对我说,他不相信是真品,所以才另辟蹊径!这个我能够理解!毕竟谁敢与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家谱作对呢?肯定宁可相信高坪是假家谱?对吧?麻烦是现在不仅仅是高坪乃至吉安陂头淳塘,还牵涉明朝状元彭时的信誉和唐朝宰相魏元忠的身世!
高坪的成化四年一修谱肯定不是原件,原件不可能保存许久。或有可能是二修,或三修时的续版或其他版本。
只要是二修的续版就还可信,三修续版1848道光二十八年魏源已经成名,就很难再令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