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雅讲了故事《朝三暮四》。然后我由故事转入调查分析课:有的人先吃好吃的,留不好吃的后吃;有的人先吃不好吃的,留好吃的后吃。这么吃到底有没有优劣差别?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分析,大家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收获了学问,我联系实际向小朋友们展示学问的应用:我由此推断那些吃得慢的小朋友,一定是先吃好吃的,留下不好吃的在后面。
然后雅轩森他们一方面说自己的观察,另一方面还找学堂所有小朋友一一查问。吃得最慢的小朋友,大家注意到他是先吃好吃的。他也说自己是先吃好吃的,留不好吃的在后面。
不过,也有吃得慢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先吃不好吃的。似乎我的推断不对?
结果到了吃饭时,一看,哈哈,吃得慢的小朋友,果然都是先吃好吃的,留下不好吃的。而吃得快的小朋友,没有是先吃好吃而留下不好吃的。
道理是这样:如果先吃好吃的,后面会越吃越难吃,就越不想吃,所以就慢了。
然后大家就总结并认同做人做事的良好原则:应该“先吃不好吃的,留好吃的在后面”。例如,如果是“只想吃好吃的,不想吃不好吃的。”,就会畏难怕苦,不愿下苦功。人就没有出息了。
2013.10.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