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红楼梦》书中关于吾家“百年”意思的交代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书中第五回,在太虚幻境中宁荣二公之灵请警幻仙姑规训宝玉,对她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另一次是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凤姐,嘱托家族后事,对她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该如何回答:“吾家”指谁家?“国朝”指哪个朝代? “百年”之数如何理解?
主流红学家们多以为曹寅之孙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那“吾家”必指“曹家”,“国朝”必指“清朝”。由于曹家兴衰均在清朝,从1644年顺治元年,定都北京,国号大清算起,至《石头记》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扣除“批阅增删”十年,刚好“百年”。“百年”作实数理解。
然而,根据曹家三个族谱家谱,曹寅只有一个孙子,是“官州同”的曹天佑,没有一个叫曹雪芹的孙子。乾隆年间确有个曹雪芹的,但他是敦诚敦敏的朋友,不是曹寅之孙,更与《红楼梦》毫无关联。曹寅之孙曹雪芹系子虚乌有,更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由此可推知,由寅孙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成书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是虚假信息,由这个时间点上朔“百年”,把“国朝定鼎百年”推定为顺治定鼎北京、国号大清的1644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土默热红学主张《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以昆曲创作手法写成的小说,作者是顺康年间的大诗人、剧作家洪昇。我们土默热红学研究团队,对《红楼梦》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文化解析,对洪昇原创《红楼梦》已确认无疑。现在我谈谈从洪昇原创《红楼梦》的角度解析“百年”的一点新见。
位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洪氏家族,是个在宋明两代都“赫赫扬扬”了“百年”的江南世族。《红楼梦》是带有自传因素的小说,他必然把自已家族从宋朝发迹、明朝中兴到明末清初运终数尽“树倒猢狲散”的一些素材揉合到小说中。
请看洪氏家族的兴衰史:
洪皓在南宋初年,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十五年。他虽然身处冷山,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誓死不降,最终完节归宋。宋高宗赵构为洪皓的气节所感动,称赞他“忠贯日月”,虽苏武不能过,后封“魏国忠宣公”,并在“葛岭之阳”,敕建“魏国忠宣公”府。
土默热先生在《三生石畔红学新说简稿》中谈到“宁荣二公”与贾氏家族的创作构思时说:
如果说《红楼梦》是根据洪昇及其家族的兴衰际遇创作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艺术手法,让这个家族姓贾并出现“甄贾”两家?洪昇家族虽然在宋代有国公府背景,但并没有两个国公祖宗,“宁荣二公”的构思又从何而来?洪姓家族虽然经历了宋明两代富贵流传,但并未曾出过皇贵妃,作者根据什么给宝玉安上一个大姐姐贾贵妃?对《红楼梦》的这些创作素材,作者的这些文学构思,应该给出合情合理的文学解释。
魏国忠宣公洪皓和他的儿子“三洪学士”崛起于宋代,《红楼梦》宁荣二公的创作构思与宋朝独特的帝统有关。赵国栋先生根据《宋史》考证:“宁国公”是宋徽宗继皇帝位前的封爵,“荣国公”是赵匡胤曾孙赵从信的封爵。宋太祖赵匡胤传弟不传子,故北宋九帝,除太祖外均为宋太宗赵光义一系。到了南宋,徽宗第九子宋高宗有子早夭,近支旁系又全被金人掠走,只好到民间寻赵从信后代继承大位,是为宋孝宗。
换句话说,北宋帝统基本上是“宁国公”一系,南宋帝统基本上是“荣国公”一系, “宁荣二公”就是两宋王朝帝统的巧妙代称。赵匡胤和赵光义乃是亲兄弟,这也正是书中贾氏宗祠奉祀 “源、演”两兄弟且东府为长房的文学构思来源。“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知道了这个“宁”指的是宋徽宗一系,对《红楼梦》中这句话才能有正确的理解。宋徽宗是个很不错的艺术家,但却是一个特糟糕的皇帝,奢侈无度,任用奸佞,笃信道教,轻开边衅,导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他要负主要责任,所以说“家事消亡首罪宁”。
洪皓的父亲洪彦先(生前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几乎无人知道他的存在)死后先被宋高宗追封为秦国公。后来宋孝宗即位,又被追封为荣国公。上述可知《红楼梦》中荣国公、荣国府的出处。
下图是洪遵(其父洪皓,死后赐谥号忠宣,其祖洪彦先)死后,周必大撰的洪遵“神道碑”,记载了其祖洪彦暹死后获赠太师荣国公的事迹。
这应是洪昇初创《红楼梦》时取贾府的西府为“荣国公府”的直接来源。
杭州人称洪氏家族为“百年望族”,洪氏宗祠有副对联曰:“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 宋朝(960—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从宋朝至明末清初,洪家望族“功名奕世、富贵流传”,何止“百年”!这是足令洪氏子孙世代引以为荣的祖宗。《红楼梦》中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正是洪氏家族由兴到衰的写照,由洪昇写来,顺理成章。
书中贾府宗祠有副对联中有“肝脑涂地”、“功名贯天”八个字,典出于宋高宗称赞洪氏家族祖宗洪皓的御旨“节过苏武,忠贯日月”,与明代重建的西湖葛岭魏国忠宣公祠堂联语中“万死难回苏武节,千秋长傍鄂王坟”是一个意思。后因洪皓主战,与主和派秦桧政见不合被贬,府第与后园被朝庭收回。
南宋末年,弄得南宋亡国的大奸臣贾似道,他的姐姐贾妃得宠于宋理宗,可谓三千宠幸,只在贾妃一人身上。贾似道从小就是个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无所不能,后全靠他姐姐,年纪轻轻便走上官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成了南宋末年大权在握的人物。宋理宗特批葛岭给贾似道建设府邸园林,并把原皇家集芳园赐给他。宋度宗又在集芳园前面,赐给贾似道豪华宅第一所。贾似道生前的封爵与洪皓一样,也是“魏国公”,所以宅第也称魏国忠宣公府。据潘建伟先生对照南宋宋理宗时地图实地考察,洪皓的魏国忠宣公府建在现在的香格里拉饭店处;贾似道的豪华宅第建在东面距原洪皓的魏国公府八百米左右(现在的菩提精舍处)。但贾似道仍嫌不够档次和格调,不惜工本,将已由皇上收回的洪皓的魏国忠宣公府后花园与集芳园合在一起,大加修缮,易名“后乐园”。《红楼梦》中说大观园原来是荣国府的后花园,后来又把东府的“会芳园”并进来,改建成元妃省亲用的“大观园”,基本上就是按当时修建过程描述的。南宋时的贾妃是否有过省亲之举,没有史料证实,但从贾妃与其爱弟受宠的程度看,似乎不无可能。今天,在“后乐园”的山顶,尚有“来凤亭”一座,似乎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
贾似道为官极贪,在位时大量搜罗“宝玉”,几乎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宝玉代表着贾似道发迹,也是贾似道败亡的象征。这是洪昇给书中主人公取名贾宝玉的来源,其目的主要是寄托亡国之思。当然这个亡国之思哀悼的不是南宋,是借南宋贾似道的躯壳,哀悼明朝之亡。历史上的贾似道的姐姐贾妃,启发洪昇落笔写贾贵妃,历史上贾似道启发洪昇写贾宝玉。《红楼梦》中贾贵妃与贾宝玉盖源于此。所谓“源”是指最初落笔时想到要写贾贵妃及与贾宝玉姐弟关系的缘由,至于在创作过程中又糅合其他素材,又另当别论。
当我们弄清作者是洪昇,又知道他出身的世家大族的盛衰史,及贾贵妃与贾宝玉姐弟关系的来源就可以正确解读“百年”、“国朝”、“赫赫扬扬”“运终数尽”等含义。
先让我们弄清句子的语法关系。这“宁荣二公之灵”说的这句话的主语是“吾家”,即秦可卿托梦凤姐时说的“我们家”。谓语是“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百年”,也即秦可卿说的“赫赫扬扬,已将百载”
“国朝定鼎以来”只是这句话的时间状语,发生在“国朝定鼎以来”至今的时间段里,并非是说“国朝定鼎”至此时是“百年”之数。“百年”,不是“国朝定鼎”的限制词,把 “百年”视为“国朝定鼎”以来的时间,是对书中原文语法关系的错误理解。
笔者认同土默热红学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以昆曲创作手法写成的小说,作者是顺康年间的大诗人、剧作家洪昇。《石头记》初稿最早成书时间要从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年)上推一个甲子,是康熙年间的甲戌年,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从此时算起,往前上朔“百年”,是1594年,比顺治定鼎北京的1644年早50年,也比1615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要早19年,那肯定要上朔到明朝了。
那末,曾经生活在明朝的宁荣二公之灵,会认为清朝是他们心中的“国朝”吗?
对此,土默热先生在《红学界不应误读误解“国朝定鼎百年”》一文中说得好:
“国朝”一词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系指本朝,其说法始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若此终年,无益国朝。”明朝时文人笔下“国朝”的说法最为盛行,多见于明遗民的著作中,如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徵录》。清代早期所见文人著述中提到的“国朝”说法,多为明遗民所为,指的并非清朝而是明朝。产生于清朝的《国朝先正事》《国朝画征录》《国朝柔远记》等著述,都是清中晚期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作品,这里的“国朝”方是指清朝。因此,《红楼梦》书中说的“国朝”,由清初具有遗民思想的人说出特指明朝的可能性最大。书中宁荣二公说的“吾家”“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暗示的是大明朝气数已尽、国运不可挽回;秦可卿说的“树倒猢狲散”,也应是明朝这个“国朝”大厦倾覆,依附于“国朝”的江南世族均要作猢狲散了!
土默热先生文中说宁荣二公之灵口中说的“国朝”指“明朝”,说得有理有据,是对“国朝”即指“清朝”思维定势的一大突破。而我想说的是,洪昇出生于顺治二年,不是明遗民,但受他的老师毛先舒等遣民思想的影响是肯定的。而书中上推“百年”尚在世的“荣宁二公”,生活是在明朝,“宁荣二公之灵”口中所说的“国朝”,不是“明朝”可能性最大,而是必定指“明朝”,绝不可能是“清朝”。
以洪昇原创《红楼梦》的角度观照,洪昇在艺术构思中势必会把洪氏家族祖宗宋朝发迹、明朝中兴,于明末清初运终数尽的家族于背景作为素材揉合进去。
没有北宋与南宋的宁国公与荣国公的帝统,没有洪皓之父洪彦暹被南宋朝廷追赠为太师荣国公,洪昇会把贾家发迹的老祖宗称为宁国公与荣国公吗?所以“宁荣二公之灵”在作者心中含意是双重的,明写是明朝的祖宗,隐写宋朝的祖宗。明写自已家族在明朝“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赫赫扬扬”, 隐写洪家“ 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也“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赫赫扬扬”。
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的“宁荣二公之灵”,肯定不会把“宁荣二公”在世时还末曾建立的清朝称为“国朝”,也不会把宋朝之后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元朝认同为“国朝”。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只有宋朝与明朝才是“荣宁二公之灵”能认同的“国朝”。“国朝”之意也是双重的,明指“明朝”,隐含宋朝。
因此对“百年”还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最近我到宁波慈溪方家河头探亲,参观了宁波市 “历史文化名村方家河头”。据专家们考古发现,先秦时期或延长至新石器时期,方家河头村一带已有人类在此聚落生活,可村口石牌楼上赫然写着的是“千年古村方家河头”。这“千年”只能作实数“一千年”理解吗?非也。窃以为“千年”既可作“千年”实数解析,又可涵盖几千年之意的富有弹性的虚数解;同样道理,对杭州西溪洪氏宗祠的对联:“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横匾是“百年望族”。难道这个“百年”能仅作实数“百年”理解吗?
《红楼梦》与其他小说艺术表现最大不同,在于采用如戚蓼生《石头记序》中所说的“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写法。以这样的写法看“百年”,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 洪昇写“百年”,正是运用 “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写法。既可作实数“百年”解,意在明朝吾家“赫赫扬扬”;又可作富有弹性的虚数解,解释为“几百年”,隐指在宋朝的吾家“赫赫扬扬”,而“运终数尽”之时正是明末清初的写成《石头记》初稿的康熙年间。这样就用“百年”的这句话把洪家发迹于宋朝,中兴于明朝,“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树倒猢狲散”于明末清初的家族史作了隐显曲折而又巧妙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