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ab43643bgce0e36dc63e4&690
http://s9/mw690/ab43643bgce0e9d1e5f38&690
2012年11月7日,我在湛江开发区一中初三(1)班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梁哲工作室跟岗学员一行10人,本校的历史科组成员7人,还有教研室主任江海燕、教导处主任王百昌、全淑琴等人来听课。
我把这节课实录如下:
学生按惯例唱起历史版的《菊花台》,接着导入。我出示了与学生qq聊天记录,提问晓琳为什么期待上这一课?最想了解什么内容?然后导入新课,这样能更好的结合学情,引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新课标:1、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知道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3、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课堂要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件完整的历史事件,要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即包括背景(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战役、结果、性质、影响,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逐一分析,最后完成板书如下的。
1、背景(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时间:1914年7
月-1918年11月
3、地点:欧洲——亚非、非洲、太平洋地区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5、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6、大战结束:1918年11月
7、影响:空前灾难;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8、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
讲大战根本原因时,出示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国力、殖民地比较图,师:从图中得出什么信息?生:德国国力强盛、英法下降。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生:第二次工作革命后,德国重科学技术,而英法忽视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教师出示德国外交大臣皮夫的一段话以及一幅漫画,如图http://s13/small/ab43643bgce0bc05efccc&690
意思是:一名德国士兵拿着一面国旗在英国士兵面前挥 。联系上节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讲述,并引出巴干半岛成为“火药桶”,教师出示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与学生一起互动,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知道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和影响,然后放一段视频,加强学生感官认识。之后合作探究: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从目的、手段、结果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普林西波,当时他才十几岁,但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刺杀了斐迪南。那么普林西波的个人冒险行为能解决民族冲突的吗?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类似的突发事件呢?(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
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爆发吗?强调它发生的必然性,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是根本原因。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不是英国也不是德国而是在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观看视频从中领悟:萨拉热窝事件则成为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关键“火星”,此后,德、奥匈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很快,英法俄德也迅速卷入战争。所以“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法国军事要塞凡尔登,德军展开了疯狂攻势,希望速战速决法国。播放凡尔登战役——一战的缩影。看完视频后思考什么因素造成这场战役有大量人员伤亡?——新式武器——科技利用好了可以造福人类,利用不好则会生灵涂炭(科技是把双刃剑)
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了。但是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比惨痛的代价——分析一战的影响(可适当补充课外内容)。同时结合P.131的动脑筋,得出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由一战的残酷性引发同学们思考: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措施有哪些?——以史为鉴,拒绝战争,珍爱和平,结束本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