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习作教学交流
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每所学校与每所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都不尽相同。有的条件优越,宽松,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就丰富,充实,那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就会相应的出色一些,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我们普通老师能左右的事情。但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有限的课时,无限的语文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上40分钟,想课堂要质量,这是我们教师自身要提高的素质。我们改变不料环境,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就四方面与大家交流我在课堂内外怎样渗透习作教学。
一、
(一)、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扑捉力。
此次抽测中的习作是二选一,其中第一个题目是:我有一个( )的( )。要求是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其实这种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练习,是本学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多篇课文中都有体现。如《赵州桥》中的第二自然段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六自然段。在学生相应的练习中也有非常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在教学重要知识点时,教师一定不能含含糊糊,让学生理解的摸棱两可。
例如:《富》中的第六段有四句话,都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鸟的天下——树多(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鸟多(树多必然鸟多)——鸟蛋多(鸟多鸟蛋必然也多)——鸟粪多,使人确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一句中心句,通过后面的四句非常具体的描述出来,课上既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体会这一写作方法,又要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和练笔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二)、抓住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机会。
1、课前充分准备。
在讲授《给予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环节。远方的小女孩收到金吉亚姐姐的洋娃娃,心里一定非常开心。如果此刻你就是那个幸运的小女孩,你会对金吉亚姐姐说些什么呢?中年级的习作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进行交流。 我在大屏幕中出示了书写的格式,学生在书写上就可以把精力放在书信内容上进行推敲。
我们将写好的卡片在全班朗读后收藏在语文书上,当练习中出现次题时,学生心里有了写的经历,再次动笔,既巩固了书信的格式,又再次进行了练笔。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总有一种课时不够的感觉。一学期下来,紧紧张张,好象总在感课时。为了提前完成教学进度,有的老师将每单元的阅读课文一带而过读读就行了。毕竟考试一般不涉及阅读课文。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特别是有些阅读课文,甚至比一些讲读课文还有意思。
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秋天来展开的,第12课是阅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这是一首动人优美的诗歌。本来,我只是想指导学生品读诗歌,然后稍做讲解。但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读起诗歌来非常享受,并乐在其中,课堂氛围随着一声声动听的朗诵情绪高涨,我便灵机一动,对学生说:“各位小诗人,读别人的诗是不是不过瘾啊?请你们来个原创作品,让我见识见识吧!”孩子们开始还瞠目结舌,没过多旧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没有提前准备写诗歌的纸,我索性让学生写在语文书的空白处,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方便学生创作。因为有了书上的课文做参照,所以诗歌的格式和基调还很符合课文内容。
3、课后延伸,占用一些课堂时间也值得。
在学习第七单元课文时,同学们热情非常高,虽然课文大部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但课文内容贴近儿童心理,所以连班里刚从加拿大回国,还不会说几句中国话的小男孩,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于是我决定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利交给学生,提高他们的说话写话能力。
如在学完《陶罐和铁罐》后,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课本剧,并个鼓励他们要有本组的创意,各组不能雷同,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增加想象内容。然后专门用一节课时间表演。事实证明,这一节课的时间占用的特别值得,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释放,在表演的过程中,我没发现学生有思路断开的现象,也没有听见学生语言上的停顿,每组表演各有特色,一气呵成。
在学习《盘》的第四自然段中,课文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很具体。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变成了世界是上的万物。课文想象力极为丰富,为何不能给学生如此大胆想象的机会呢?这篇课文讲完后,我有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复述课文,并鼓励学生拓展结尾,大胆想象,盘古的身体在倒下后,他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我给予大力表扬。但是当想象不够合理时,我也不一味的肯定,而是及时的提示,帮助修改。
老师们都知道,每学期我们真正的习作教学时间少之又少,遇到考试进度问题,课堂习作就自然变成家庭作业,那么利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时间就十分关键和重要了。总之,不要小看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小亮点。正是点滴知识的慢慢渗透,在考试来临时,面对写话面对习作,老师和学生才不会感到慌乱和措手不及。
二、
(一)
五册语文书第五单元中,主题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讲课前,我就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和深入的思考。现在国家和社会都提倡中国人要过自己的中国年,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连节假日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面对这一单元,我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学生好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瑰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适时地进行一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结合。于是在学习本单元前,我尽可能的搜集了各种传统文化饰物。包括别人送我的小香包,家里摆放的小瓷器,中华结,少数民族的项链,连我的中式旗袍都派上了用场。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如古文字,书籍,字画,古建筑等等。我的几样物件不可能包罗万象,但当我向变魔术一样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时,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全班同学高涨的情绪。学完课文之后,我们在班里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会。学生不知道从哪搜罗来了“景泰蓝”瓷瓶,“老虎枕头”,“甲骨文”,“齐白石的画”,“中国京剧脸谱”……每个到前面进行展示的学生俨然就象一个小专家,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带来的传统文化物件。有的讲它的历史,有的讲它的特点,有的讲它的来历,有的讲其中的趣事。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说话练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我也尽量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通过提问或谈感受开口表达。
接下来的一节课,学生动笔前,我将写的要求明确: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当然也可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次口语交际与习作的结合,是从说到写的一次自然过渡,从有的说,到有的写。因此,那次习作学生大部分习作语句通顺,内容生动,条理清楚,字数也出乎我意料之外。
(二)
现在习作指导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让学生多读范文,教师多讲范文,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自然会模仿其形式写作文。另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要让学生保留个性,张扬个性,只要在习作中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就应该给予肯定。
《课标》中说: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书面语言活动高级形式。因此,习作既是写孩子们自己想写的,又要有教学中的一定之规。如果完全按部就班,开头必须这样,结尾必须那样,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也泯灭了孩子们张扬的个性;但如果文章无一定顺序,无详略可言,也不能称之为好作文。有一定之规,又不墨守陈规,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观点。
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是“记录名人故事的课文”,四篇课文分别通过一件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名人的故事,通过故事赞扬了他们身上不同的优秀品质。在单元习作教学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先从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入手。告诉学生课文中写人为主的文章都是通过事来刻画人物的,要想突出人物特点则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什么是细节描写,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就先让他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我就在黑板上写上“对话”,有的学生找到《小摄影师》中小男孩的表情变化,我就写上“表情“。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记得更牢,理解的更深,此时,老师做最后的归纳,细节描写的概念就迎刃而解。
课文是有一定高度的,让学生写“最熟悉的人”还要从身边的人物写起。因此,接下来,我从不同角度整理了一些描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优秀习作。这些习作的共同点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和他们的成长环境。因为学生自己熟悉的人无外乎家人,朋友、老师等等。所以落实到写,还要作到从伟人身上学精神,从熟悉的人身上找特点。
另外,在上学期区里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曾听了一节习作课《我的课余生活》,讲课的老师是先说后写的教学顺序,听完课后,我很受启发。但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这次习作时,调整了教学顺序,即:先写后说,效果也不错。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是能够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的事,老师们应该多思考,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课后讲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作。
学生写完作文,无论如何,老师都要批阅,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讲评或个别指导,其实课后讲评特别重要。也许这种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却是潜移默化的。现在我们班里的孩子们会把语文成绩和作文成绩分开来比赛。有些学生也许考试中基础知识并不占优势,但每次习作都会受到表扬,来前面朗读自己习作的次数多了,自然在习作上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而且越来越愿意写,越来越会写。
班里的作文是30分制。从第一次习作开始,我就告诉学舌功能这30分的分配情况,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大概的评分标准,我认为对他们写好习作很有帮助。这里我所说的闪光句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宽泛的印象,只要是吸引读者的精彩句子都是闪光句,不一定非是比喻句,拟人句或排比句。每次批改习作,我都尽量从每个学生的作文中画出闪光句,挖掘他们习作中的亮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为了不断进步,孩子们会在下一篇习作中写出更多的闪光句。
三、
在学生的单元检测或期中检测、期末练习试卷中出现的习作题,我一般有两个原则。
(一)
有的老师西画在每次检测前都给学生讲清楚每道题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后再作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惰性,即使考试也会盼着老师来讲题,失去了自主判断审体的能力。
但我更希望学生能在自主审体、自主作答、独立检查中提高能力。即使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我认为不应该讲解的,也尽量要求他们自己判断。特别是考试中的习作题,我一般会在学生检查试卷时,边巡视边记录。谁没写题目,谁没有分段,谁没有审题,谁的看图写话少描述了一幅……我都简单的记录下来。答完题,学生收笔,桌面只留一张试卷,然后老师公布试卷答案,并将记录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我做过多次试验,此时讲试卷,比考试判卷后再分析,效果要好。因为学生此时刚做完试卷,对各个题目印象非常深,而且此刻也是学生最希望了解答案的时候,所以注意力最集中,纠错效果也最好。那些在习作中丢三落四的学生对自己的在习作中的问题能够有所警醒。
(二)
有时习作指导不到位时,会出现全班习作完成的都不理想的现象。此时,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集体修改或重新下笔写作文。我认为,修改或重写有时候是十分必要的,但老师一定要及时复批,不合格的习作要指导到位,否则效果甚微。
其实这次语文抽测,我就尝到了复批的甜头。周五上午学校接到通知,中午学校领导就把去年三年级的语文抽测试卷发给我们,下午学生们就进行了模拟考试。想必每所被抽到的学校都是这样神速吧!
去年抽测试卷中有一道写话题,是将第一句话补充完整,然后再围绕这句话写一段话。但是,在判卷时,我却发现学生的写得并不理想。于是我利用周末时间将学生的习作问题归类,落实到人。周一利用半节课时间帮学生回忆我们在课文中讲过的“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短话”的写作方法。然后再把习作分成“好、中、不合格三类,出示在大屏幕上进行点评讲解。并要求全班同学进行修改,不合格的要重写。
有的学生很快就交上来,但并没有达到要求。如果我不复批,问题就这样存在下去,直到第二天抽测,问题会依然存在。于是我又进行一张张复批,结果挑出来七、八份不合格的习作,再次修改,再次复批,直到他们合格为止。没想到,第二天的抽测试卷中,再次出现“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的试题。班里学生的问题在前一天降到最低,自然得分率就会有所提高。虽然考前的指导有时是临时突击,但老师只要做事有始有终,有修改有复批,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四、
语文老师一般都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就非常多。我觉得班级中有很多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兴趣,就看老师们给不给学生创造机会。我有几个小点子愿意与各位老师交流。
(一)
在接现在这个班时,我发现班里的学生总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于是我就在班里设立了一个闪光盒。鼓励学生用心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被赞美的同学和赞美他人的同学都会受到老师点名表扬,还会有优先机会参评每个月的班干部竞选。本来是为了班级管理,但后来我发现,闪光盒里的闪光条对学生的写话练习特别有帮助。
开始学生们总是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又笼统,有不生动。后来我就在班会上启发学生,你赞美的这个同学怎么好啊?你得讲清楚,让大家听明白。随着我的不断鼓励和学生不断高涨的热情,我发现学生开始进行具体的描述了。
类似的闪光条越来越多,学生表达的语句也越来越通顺。同学之间互相挖掘优点的习惯也逐渐养成。老师的一个小创意,带给学生的却不只是一点收获。
(二)
我们班的摘抄本可谓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摘抄本,封面要有创意,内容要有特色。摘抄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而且要尽可能的记在心中,能够运用到习作中。学生在摘抄内容的同时,也在设计上各有创意。有的学生把内容抄在自己设计的大鲨鱼肚子里,有的将内容抄在朵朵白云中,还有的同学甚至将每段摘抄的内容都配上自己绘制的插图,还给自己规定今后将坚持下去,决不放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摘抄中有更大的兴趣,我也拿起画笔,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方式——画画来和学生互动。虽然我画的还比不上学生,但每次发放摘抄本时,看到孩子们急迫的翻本的样子,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我都觉得这个举动做的很值得。特别是学生能在习作中学有所用时,我更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欣慰。
(三)
除了课上用心指导,有时候老师们也要在课余费写心思激发学生在习作方面的成就感,让他们觉得写作文,自己行!
我手里的这本作文集就是刚刚过去的这学期,我为学生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装祯精美,色彩鲜艳,用纸和装订都非常考究。特别是里面的习作。全班每个同学的照片、习作都包含再内,所配图画也和学生的习作内容相符。当然作文集的成本也不低,每本都在100元钱左右。即便如此,我也做到了让孩子们人手一本。看到自己的作文集,这么精致,孩子们的兴奋与激动真是无以言表。
当然这之中,老师的付出和家长的大力资助,学校的支持是作文集顺利出炉的关键,但一想到作文集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暂时的欢乐和喜悦,想到对于开启学生的习作兴趣的作用是无穷的,我觉得辛苦和付出还是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