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文化”乃戴家心意拳精髓(文/曹继植)
(2014-12-25 10:28: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晋中风 |
戴家心意拳“丹田文化”内核精义在于“丹”,丹田俗指脐下寸许,是人体曲展的轴心,运动发力的枢纽。丹田是融汇精气神,练结刚柔劲的意念点,又是爆发意气力,展现刚柔劲的机密处。故曰“丹田是看不见的炮仗储蓄库,摸不着的炮仗击发机”。丹田一动浑身动,机枢一发劲无穷。看则肢体触人,实则内劲作用,丹田就是劲力之源,拳法之根。练拳先练丹田功,养丹就是夯拳基。练拳外练体能,内修基因,基因就是融合文化素养,以文化涵养拳法素质,用知识激发拳魂本能。丹田文化蕴意深沉,是奋武揆文的崇高境界,是武术文化的极至胜境,更是戴家心意拳的拳魂命根。
立意高深
祁县戴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既是官宦世家,又是武术世家。为官者不忘武术修身,一个个体格强健,精力旺盛;习武者不忘知识深化,自学自悟,奋武揆文,既增强体魄,更提高武学素质。
他们认为,文径武道乃治国之策,修身之本。但立武不能盲从,必须择其高门。明朝晚期,戴芝(字伯苗)在开封经商不忘习武,他选择的是岳飞创编的“意拳”,杨家将磨砺出来的“杨家枪”,戚继光传授的戚氏“越洋刀”。磨砺十年,练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又去武当山学会导引功,铸入灵魂。武当导引功叫“心意门拳技”,谓“丹田桩”,丹田桩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劲达四梢。此功创始于道家邱处机,功理依附于“易经学”。名家拳,道家经,可谓蕴意高深,至臻妙境。戴芝传授族人拳法时,特意加设“易经学科”,让承拳人从思维意识的根节上注入博学宏论;这不同于坊间的摸爬滚打,硬碰硬拼,使武术成为一门蕴意深厚的文化大学科,彰显了“武术华门”立意高深、传承严谨的宏大志向。传到第六代戴隆邦时,他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丹田桩功爆发出来的冲天劲,是展示拳法震慑力的根脉源头。为此,他将导引丹田功融入意拳之中,以丹田为轴心,束展为身法,横顺、起落、斜正、进退尽显拳法外像,丹田劲力实为内功本能。这就是风格独特的戴家心意拳,使武术达到了更高境界,也使戴芝的愿望变为现实。从此,武林丛园里有了丹田文化。
丹田文化内容丰富,只要掌握内核精义,尽可繁衍生变,以至无穷。
(一)五种桩功。心意拳的桩功叫“浑元桩”,有束有展、有吞有吐、有起有落、有斜有正,一切拳势由此衍变,实为拳法之母。
内容包括:
(1)蹲丹田。下肢为人体之根,支撑躯体,承载负重;行拳走势,奔腾爆发,离不开下肢的绷蹬钉挺;所以,增强下肢功能尤为重要。蹲丹田旨在扎根夯实根节功,蹲桩要求曲体趋圆,鼻尖、膝尖、脚尖呈垂直线,如同圆饼切为两片;久蹲不起,增强两腿底功,滋养丹田功能。
(2)抱丹田。抱丹田是加进手法的束展桩,身束手落,身展手起,旨在气沉丹田,抱而不露;要求手随身去,步到手到,手自丹田出,回手护丹田,培养身法步法手法的高度统一性。
(3)射丹田。射丹田是培养闪电般的应变能力,使意识对动作产生反射,能在一寸前,莫在一寸后,手法变化在瞬间,内劲爆发在刹那,一触即发,发而即收。
(4)砸丹田。砸丹田是培养丹田的侧转功能,瞬间变正为侧,以斜打正;侧转之时既防又砸,防中有攻,攻防融一。
(5)养丹田。养丹田是身法与手法呈对立状,步法低进,手法高去,形成“狮子大张口”,既拔根又取梢。
浑元桩意蕴深沉,练法却不很复杂,身有束展起落,手有展出回拉,腿有曲展绷蹬;练功方法分原地静练和开步动练两种,不管静练、动练,皆有刚柔两种练法。
(1)劈拳。“劈拳属金,似斧非斧,有掤乘掇碟之势”。纯属扇面辐射拳法,有正劈、侧劈、横劈、顺劈多种劈法,是全方位进攻、多角度御敌的进攻性拳法。
(2)钻拳。“钻拳属水,似闪非闪,有山倒岭塌之势”。步法手法的衍变均在束展的身法中突发闪变,闪变中威逼对方而造成劣势为我所“钻”。此拳是思维上的“闪”变与拳法中的“闪”钻融合为一的衍变性拳法。
(3)崩拳。“崩拳属木,似箭非箭,有舟行浪头之势”。崩拳动作简单,径路无奇,但速度快,击点多,力量大,勇、短、毒,疾、狠、真,纯属重击性拳法。
(4)炮拳。“炮拳属火,似炮非炮,有江水排岸之势”。炮拳呈上捧下砸之反向势
(5)横拳。“横拳属土,似弹非弹,有轮行壕沟之势”。横拳并非横打横去,而是直线进击,将对方击向侧横。拳法冲击性强,力度大,速度快,以快制快,以强制强,冲上打下,边击边拧,以内劲破内脏,属重击性拳法。
(三)像形拳法。代表性的拳法是“龙、虎、蛇、猴、马、鹰、鹞、鸡、燕、熊”。⑴龙有擞骨之法,演练起来精神抖擞,傲然矫健。⑵虎有扑食之勇,演练起来威武凶猛,劲足气盛。⑶蛇有拨草之灵,轻灵敏捷,变化奇快,曲绕善变,以变制人。⑷猴有灵变之性,轻灵智敏,诡计多端,拳法变化来自于性灵之本能。⑸马有奔蹄之功,烈马奔腾、气势磅礴,凶猛异常,有排山倒海之势。⑹鹰有捉拿之精,鹰为飞禽之王,空中霸主,凶猛刚烈,百鸟惧之,属重击性拳法。⑺鹞有束翅之能,鹞为林中猛禽,密林捕食必须束翅进击,故拳法以束裹紧身为精义。⑻鸡有搏斗之势,两鸡相斗,凶烈异常,睛对睛,头对头,伺机扑啄,互不相让,属凶猛拳法。⑼燕有噏食之术,噏意融入拳法,既能排击彼手,又能吞击对方,属近战技巧性拳法。⑽熊有泰然气势,侧打侧击,泰然处之,可谓拙中见秀,气势威武。
(四)秘笈拳械。戴家拳不只是五行拳、十大形、四把、闸势,而且有秘不外露的拨贤手、越洋刀、袖珍棍、钩镰铲等鲜为人知的拳法器械。钩镰铲歌诀曰:前冲铲马腿,倒撤钩马蹄,反背击马头,撅起戳马脖,拖沓破马步,吊铲剪马刀,闪吊劈马匪,横扫伤马肚。
(五)切磋交流。古代的戴家拳封闭保守,默不外露,但是拳宗门派也有交往,为结友之便,拳门规定有两大套路拳为切磋交流之用。一是交际四把拳,这套拳法主要有横拳、鹰抓、挑顶、斩手炮等四式手法。表面上可以领略束展之势,威猛之劲,灵活之意,但看家之拳法不在其中。如若接手切磋,则用闸势拳法。闸势拳法是螳螂门之拳,由金世魁传入,拳法毒狠,多以侧砸旁击,很见成效,在切磋中见义又见德,见心又见情,不失双方情面,还能结牢友谊。
底蕴厚重
心意拳之所以受世人青睐,成为技击和健身的宝贵财富,就在于它是丹田文化哺育的结晶,有符合辨证唯物学说的拳径,有至彻至灵的系统理论,而且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既是综合科学,又是独树一帜、自成一门的科学。
(1)劲力衍变是心意拳实战之魂。人之生命在气血,拳之灵魂在劲捷。劲力越丰富,拳法越有生命力;劲力越艺术,生命力就越坚强。劲力即内劲之力,是精气神聚合为一的抽象“衍化物”,是意识对动作产生反射的纽带,是拳法变化的内在动力。静若处子,动似电流,通过丹田的催劲,使肢体产生生理性震动,可谓拳法之灵魂。心意拳的劲向是上掤、下押、左旋、右转、前拧、后拽。归纳为三大劲力:一是连环劲力,意指一气呵成,不丢不顶。二是子母劲力,母生子,子附母,母子相融不可分离。三是跟补劲力,就是劲力上的繁衍相变产生跟补之效。如何精练内劲,至彻至灵,必须做到内外六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为“心意诚于中”,外三合为“肢体形与外”,内外合一方可发劲齐猛,艺达上乘,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2)心意拳圆势精义。心意拳特点是势式呈圆,浑元一体,身法聚圆意在“滚”而不阻,手法呈圆意在“冲”而不滞,步法趋圆意在“移”而不僵。心意拳由束展二势合成,意为圆势。圆是五行生克的自然规迹,是拳法变化顺应规律的根本所在。只有形圆才能旋动,旋为形,滚为劲,动之如螺旋无坚不摧,起落似弹簧蓄劲呈威。看其攻,攻中有防;看似防,防中有攻。圆是心意拳构形之核心,劲力运用之本能。
(3)心意拳眼法要旨。心意拳心意为宗,意念为本,一切拳法变化源于思维对动作的反射。作为监察神的眼睛则首当其冲,所以拳经曰“眼为先,意为本,拳法生自监察神。”眼是洞察对方心理的窗口,也是反应拳法变化的屏幕,各种心态都会从眼神中无遗地暴露出来;我则及时判断,随机应变,掌握主动,创造有利战机。
(4)心意拳腿法要旨。心意拳劲力发自丹田,丹田爆发劲力则需下肢配合,这就是“腿弯绷,后腿蹬,前步钉,劲力挺”。腿为人体三节之根节,根节是技击成败的关键,是抒发丹田劲力的中枢;脚是根节之极端;力自腰轴发,劲自脚底蹬,劲力反弹,丹田就能爆发,精气冲达四梢。这就是绷蹬钉挺的根本所在。
(5)心意拳气法要旨。心意拳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劲达四梢。练精、蓄气、养神是宗旨,强内、壮外、达意是目的,可见劲为拳之魂,气为劲之源,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以气为帅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如何调息运气?关键在于光与气融,法与气合,音与气通。光与气融是掌握练拳的宝贵时刻,把光与气融入功法之中,滋养丹田之精气神,练结丹田之刚柔劲。法与气合乃养气之法,叫作静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灵根就是丹田,养丹田就是充盈真气,静为法,养为本,只有静养才能见天真。何为音与气通?丹田爆发内劲,则需发声助威,劲达四梢,音为“喝”声,发自丹田;为奋发声威,心意拳刻定鼻吸口呼,呼则气发,声则随气而走,劲则喷发有力,发劲齐猛。
(6)心意拳内功心法。心神修练谓之心法,心法融在丹田内功之中,统成内功心法,自身精气神融为意气力,经丹田爆发变为劲,这就是精气神→意气力→刚柔劲运行过程。它是拳法之魂,丹田之本,心意拳魅力之根。
(7)心意拳阴阳学说。心意拳是内功拳,内功拳讲究阴阳相变,不论拳法还是劲力,都有阴阳衍变之理,就连呼吸运气也讲阴阳转换。从拳法上说,束是展的延伸,展是束的发展,相衍相变,相辅相承,故曰束为阴,展为阳,束展衍变展示出了阴阳转换浑然一体之理。心意拳讲究刚柔相济,这是劲力的反应,故曰柔为阴刚为阳,柔为化劲,刚为发劲,刚柔融一实为技击要枢。心意拳以意领气,气沉丹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为阴,气为阳,气血调节,人体才能强壮,拳法才能升华;所以讲究“束吸展呼”,“鼻吸口呼”,“意识动作呼吸”紧密配合;只有气随声走,一齐出口,才能达到技击的高层境界。
(8)心意拳技击精义。心意拳技击讲究的是虚与实、胆与识、攻与防、化与发、诱与袭、真与假、毒与良、根与梢、练与用,故曰“练拳打底功,用拳不在招”;练是用的基础,用是练的升华,练在有意中,用在不言中,拳无拳来艺无艺,无意之中出真艺。
戴隆邦告诫后人:“习艺戒自满,刀枪拳棍本无尽境,习一艺更有一艺相迫,得一着更有一着相乘,侈然自满则半途而未尽之弊也。
气通则血(穴)通,血(穴)通则筋舒,艺通神道。
拳无拳来艺无艺,无意之中出真艺。
钉顶毒狠弓催翻,束身直进虎扑羊,学者要得灵奥妙,全凭内外天地翻。
精灵也,虚实也;虚实也,刚柔也。
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好比卷地风。
起无形,落无迹,遇敌好似火烧身。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悟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精神神藏气轻轻,如向真心求真形,须要真心合心形,真形合来有真诀,合道真诀得彻灵。
静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
小周天百病皆除,大周天长命百岁。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阴阳相合不费力,虚实并举更省劲。
休闲怡情
笔者是心意拳第六代传人,对内功拳法少有感触,心意拳不仅是御敌的武林瑰宝,而且是强身健体的上乘功法。它融合精气神,奋发意气力,铸为刚柔劲;劲乃拳之魂,也是体之本,服务于全民健身就是当代文明。为强健体魄,根据心功原理创编了健身九锻筋。
(1)通穴养筋。拳经云“气通则穴通,穴通则筋舒”,顶心百会穴、足心涌泉穴、手心劳宫穴是人体穴位之极端穴,“内气通三心,气血遍周身”,通穴养筋旨在气通经脉,舒筋活络,以气催劲,劲达四梢。
(2)肩胯润筋。肩为上肢之根节,胯为下肢之根节,肩胯实乃人体之连接部位,直接关联着肢体活动。肩胯润筋就是有意抖甩根节,使肩头耸起,胯部横甩,目的在于松活肩胯筋骨,增强牵拉功能,从而灵活股骨,以根带梢。
(3)摩摸开筋。人之胸腹是内脏的外壳,摩外必震内。人之腹腔由软组织连接,可伸又可缩。抚摩肋部可以震拂中节筋络,滋养丹田功能。举手捋摸则能张弛腹肌,抒发刚柔劲力。
(4)肘膝提筋。肘是上肢之中节,膝为下肢之中节,中节实为连接肢,它的本体功能直接影响着下肢的摆动和上肢伸缩,肘膝提筋就是提膝顶肘,灵活关节,增强肘膝的承受力、牵拉度和灵活性。
(5)蹲体曲筋。蹲即蹴,肢蹴腿必弯,筋必曲。蹲体曲筋尽可增强筋络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强化人体下肢的曲伸功能和支撑力。
(6)手足舒筋。手为上肢之梢节,足为下肢之梢节,手足功能直接牵扯着行走和取物。手足舒筋就是采取肩催肘、肘催手与胯催膝、膝催足的穿插式动作,直线催劲,奋发肌能,使气血劲力直抵涌泉穴和劳宫穴,从而活化神经,避免指梢经络之麻痛憋胀。
(7)盘腿捩筋。盘腿捩筋是扭捩腰轴盘坐而下的旋转动作,旨在灵活腰胯,提高腰肌绷弹力和柔韧性,从而增强腰盘的承受功能和下肢的整体力度。
(8)踢腿壮筋。踢腿壮筋采用的是里踢、外踹、正面蹬三个不同方位和角度的踢腿动作,在扭捩中松活胯骨、脚腕和膝关节,从而壮健单腿支撑力,增强下肢的柔韧性和适应性,求得稳健平衡。
(9)弯腰拉筋。弯腰拉筋是直腿弯腰下俯动作,可以牵拉腰间筋骨,增强腰部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配合深长细匀的运气法,能够润活气管,排压浊气,利于吐故纳新,对于强健呼吸系统的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此功法历经20多年自身锻炼,本世纪初基本定型,登载于《武魂》93期、《长寿》86期、《健康指南》110期、《搏击》239期、《中老年保健》40期。
科学练拳
从易经哲理中孕育出来的内功心意拳,实属文化经典、艺术精品,经典就是激活精气神的灵魂,精品就是回馈意气力的结晶。实践证明,内功拳法是综合性科学,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虔诚修练,功力必达上乘,体质升华极境,成为体魄健壮的武林寿星。
戴氏家族六世先祖戴芝(字伯苗),经商不误练拳,引进武当导引功修身养性,就因为体充精气神,丹蓄刚柔劲,到老少见老态,拳谱曰“伯苗享寿九十八岁(1527—1625)。”戴运昌是戴伯苗的堂侄,也是伯苗的徒弟,官至户部员外郎,由于他注重练拳养生,虽经历反清大战血难,仍然享寿八十四高龄(1579—1663)。戴隆邦既通文,又精武,更钟情于易经道学,是他把导引功融入拳法定为身法,使心意拳发生了质变,威震四海,名扬天下,他也享尽了导引功的精髓,就在镖业血雨生涯中,竟然享寿八十九岁(1713—1802)。戴隆邦次子戴二闾,不仅是广盛镖局的中坚骨干,而且是帮助父亲研习导引功、磨砺心意拳的得力助手,是他把心意拳的内功升腾到“美人挂画”的至臻境界;高深艺境也成就了他的金刚体,享寿竟超过父亲,活到九十二岁(1769—1861)。戴良栋是戴二闾的亲传弟子,艺高人胆大
尾
戴家心意拳丹田文化,境界高深,它突破了一般的武学范畴,进入了易经学说的深奥殿堂。它不仅赋予了武学知识,而且融入了武术健身的至贵理学。对现代文明实是重大的奉献,诚望武林界的理论家、文艺界的艺术家、科技界的科学家,联起手来共同发掘丹田文化宝藏,使之光芒四射,普济万民,为中华民族文化谱写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