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东邻栀子花
露湿琼姿映日鲜,
离披弱态益嫣然①。
香宜九子钗边嗅②,
蒂合同心带上悬③。
织女淡妆傅缟素④,
徐娘私赠见诗篇⑤。
佳名更喜同之子⑥,
栽定东家倍可怜。
|
露湿白玉的身姿映着日光那样新鲜,
花枝下垂的娇弱姿态更加美艳嫣然。
花香适宜插在九子钗边让人来闻嗅,
花蒂就应并蒂扎在同心带上来观看。
犹如天上织女淡妆打扮穿着白衣衫,
也曾见于徐悱妻子私自赠人的诗篇。
美好的名字更喜欢与之子二字音同,
栽在东邻的家中更加倍地令人喜欢。
|
【注】
①
离披,分散下垂。《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离披,分散貌。”
②
九子钗,见卷一《无题四首》第一首诗注⑤。
③
蒂合同心,栀子花结子同心,古人以之为二人同心的象征。唐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④
作者自注:“第五句戏用《晋书》。”此指《晋书·后妃传下·成恭杜皇后》:“先是,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至是而后崩。”织女,织女星,指仙女。
⑤
徐娘,南北朝梁徐悱携妻子刘令娴。诗篇,指《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情。”(见于《玉台新咏》)
⑥
之子,这个人。此指“栀子”与“之子”音同。《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郑玄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晋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和戈庄学①自寿四韵
几株幽树寄婆娑,
尽意看云弄水波。
野衲每求名画去,
邻墙时有浊醪过。
吟成未出芦花被②,
钓罢犹披槲叶蓑③。
可许拿舟亲问字④,
相从日饮更无何。
|
寄情于几株清幽的婆娑佳木,
尽情地看云起云落击水弄波。
野僧每每来求一幅名画而去,
邻居时时浊酒一杯隔墙送过。
吟诗不是为了换床芦花床被,
钓鱼归来还穿着槲叶的披蓑。
可否允许我撑船亲自来求教,
每日相从饮酒不问世事如何。
|
【注】
①
戈庄学,其人不详。
②
芦花被,典出元贯云石《芦花被》诗序:“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曰:‘君尚吴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诗曰:“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③
槲叶,槲树的叶子,形大如荷叶。槲叶蓑,用槲叶为蓑衣。
④
拏舟,撑船。宋郭彖《睽车志》卷三:“其子 克 ,弃兄弟,自城拏舟迎候。”问字,《汉字·扬雄传》载,扬雄多识古文奇字,刘棻曾向扬雄学奇字。后来称从人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字”。宋黄庭坚《谢送碾壑源拣芽》诗:“已戒应门老马走,客来问字莫载酒。”
⑤
日饮无何,每天饮酒,不过问其他的事情。语出《汉书·爰盎传》:“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齐相,徙为吴相。辞行,(其兄子)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丝欲刻治,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余事。”
藤村旧游①
一
重奠麻筵一束刍②,
往来曾此醉茱萸③。
未能默记书千箧④,
空忆通灵画一厨⑤。
座上琴亡悲子敬⑥,
家中砚去吊林逋⑦。
铜台泪眼犹西望⑧,
分得名香在也无⑨。
|
再在丧筵上祭奠一些祭品,
曾在此重阳往来醉得模糊。
未能够默默记住那千箧书,
徒然记得通神的那画一厨。
灵床上如悲子敬人琴俱亡,
家中陪葬墨砚来吊念林逋。
婢妾如在铜台上泪眼西望,
分得的名香现在还在也无?
|
【注】
①
藤村,当在金华境内。从此诗可见藤村为王次回母舅生前居处。
②
麻筵,丧筵。《南齐书·陈显达传》:“至乎后主,行悖三才,琴横凷(块)席,绣积麻筵,淫犯先宫,秽兴闺闼。”束刍,语出《后汉书·徐穉传》:“及林宗有母忧,穉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后因以“束刍”称祭品。
③
茱萸,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此代指重阳节。
④
作者自注:“先舅琴书散亡都尽。”
⑤
通灵,通于神灵。汉班固《幽通赋》:“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包山祠》:“自非通灵才,敢陟羣仙峯。”
⑥
琴亡,典出《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⑦
砚去吊林逋,据明张岱《西湖梦寻》,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林逋,字君复,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终生不仕,终生未娶,人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传世。
⑧
铜台,“铜雀台”的省称。汉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孔雀置于楼顶,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故名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与金虎、冰井合称三台。西望,典出《邺都故事》曰:“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寳。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着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⑨
分得名香,见注⑧。
二
金锁横衔废苑门,
水亭窗槛半沉沦。
铜钉换醉供群竖①,
花桨为樵给四邻②。
碧甃晒余高凤麦③,
画廊堆遍买臣薪④。
羊昙哭罢无人问⑤,
泪墨难题满壁尘。
|
铜锁横锁荒废的楼苑的大门,
水亭窗户和栏杆大半水中沉。
铜钉被众小子换钱喝个酒醉,
绘花船桨当作柴烧给了四邻。
绿井台晾晒着高凤家的麦子,
画廊里堆满朱买臣砍的柴薪。
我似羊昙来此哭罢无人来问,
泪水研墨难题诗满壁的灰尘。
|
【注】
①
铜钉,大约指门上的铜钉。群竖,一群小人。《后汉书·董卓传》:“其垒壁羣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
②
花桨,花绘的船桨。此代指船。宋赵孟坚《追咏西湖行乐寄傅清叔》:“龙舟花桨榾,骝马紫绦缰。”
③
碧甃,青绿色的井壁。唐方干《书吴道隐林亭》诗:“橘枝亚路黄苞重,井脉牵湖碧甃深。”高凤,典出《东观汉记•高凤传》:“高凤,南阳人,诵读昼夜不绝声。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以竿授凤,令护鸡。凤受竿诵经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淹。凤留意在经史,忽不视麦,麦随水漂去。”
④
买臣,典出《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上·朱买臣》:“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⑤
羊昙,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
遇旧青衣①
扫眉才子女相如②,
旧掌芸香四库书③。
一著练裙抛画裤④,
便辞金屋住茅庐⑤。
桑麻僻处莺花断⑥,
丝竹停来姊妹疏。
还识劈笺江令否⑦,
望仙回望一唏嘘⑧。
|
你是个扫眉才子女中的相如,
旧日指掌芸香阁的四库全书。
一穿上白裙抛却绘彩的戏服,
便辞别了华屋住到这茅草屋。
种植桑麻的偏僻处没了莺花,
丝竹管弦停了姊妹也就生疏。
还识得我如江令裁纸赋诗吗?
回望望仙阁不禁得悲叹唏嘘。
|
【注】
①
青衣,指青衣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着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
②
扫眉才子,指有才华的女子。语出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楷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女相如,汉司马相如长于辞赋,后人因称有才华能诗文的女子为女相如。唐冯贽《南部烟花记》:“煬帝以合欢水果赐吴絳仙,絳仙以红牋进诗谢。帝曰:‘絳仙才调,女相如也。’”
③
芸香,植物名,其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芸草夹在书中,于是芸香与书结缘,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藏书、校书之处,就被称为芸香阁。
④
练裙,白色裙子。画裤,有花饰的衣裤。此处泛指戏服。清蒋仁锡《燕京上元竹枝词》:“腰鼓声喧雨点捶,朱衣画裤斗新奇。”
⑤
金屋,华美之屋。唐于鹄《送宫人入道归山》诗:“自伤白髮辞金屋,许著黄裳向玉峯。”
⑥
莺花,莺啼花开,指春日景色。亦借喻妓女。清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七:“名都莺花发皓齿,知君眷眷婵娟子。”
⑦
劈笺,裁纸。宋杨冠卿《淮楚春晚病中》:“愁边赖有新诗在,强劈吟笺付锦囊。”江令,隋江总先后仕南朝梁、陈及隋三朝,仕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此王次回以自比,王次回当旧有写赠此“青衣”诗。
⑧
望仙,南朝陈后主筑有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陈后主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同住望仙阁。末二句,语出裴铏《唐传奇》:“会昌中,进士颜浚,下第,游广陵,遂之建业。赁小舟抵白沙。同载有青衣,年二十许,服饰古朴,言词清丽。浚揖之,问其姓氏。曰:‘幼芳姓赵。’问其所适,曰:‘亦之建业。’浚甚喜,每维舟,即买酒果,与之宴饮;多说陈、隋间事,浚颇异之。或谐谑,即正色敛衽不对。抵白沙,各迁舟航,青衣乃谢浚曰:‘数日承君深顾,某陋拙,不足奉欢笑,然亦有一事可以奉酬。中元必游瓦官阁,此时当为君会一神仙中人,况君风仪才调,亦甚相称,望不渝此约,至时,某候于彼。’言讫,各登舟而去。浚志其言,中元日,来游瓦官阁,士女阗咽。及登阁,果有美人,从二女仆,皆双鬟而有媚态。美人倚栏独语,悲叹久之。浚注视不易;双鬟笑曰:‘憨措大,收取眼。’美人亦讶之,乃曰:‘幼芳之言不缨矣。’使双鬟传语曰:‘西廊有惠鉴阇黎院,则某旧门徒,君可至是,幼芳亦在彼。’浚甚喜,蹑其踪而去,果见同舟青衣出而微笑。浚遂与美人叙寒暄,言语竟日。僧进茶果。至暮,谓浚曰:‘今日偶此登览,为惜高阁,病兹用功,不久毁除,故来一别;幸接欢笑,某家在青溪,颇多松月,室无他人,郎君今夕必相过。某前往,可与幼芳后来。’浚然之,遂乘轩而去。及夜,幼芳引浚前行,可数里而至。有青衣数辈,秉烛迎之,遂延入内室,与幼芳环坐,曰:‘孔家娘子相邻,使邀之曰:今夕偶有佳宾相访,愿同倾觞,以解烦愤。’少顷而至,遂延入,亦多说陈朝故事。浚因起白曰:‘不审夫人复何姓第,颇贮疑讶。’答曰:‘某即陈朝张贵妃,彼即孔贵嫔,居世之时,谬当后主采顾,宠幸之礼,有过嫔嫱,不幸国亡,为杨广所杀。然此贼不仁何甚乎!昔,刘禅亦有后妃,魏君不罪;孙皓岂无嫔御,晋帝不诛。独有斯人,行此冤暴!且一种亡国,我后主实即风流,诗酒追欢,琴樽取乐而已,不似杨广西筑长城,东怔辽海,使天下男怨女旷,父寡子孤。途穷广陵,死于匹夫之手,亦上天降鉴,为我报仇耳。’孔贵嫔曰:‘莫出此言,在座有人不欲。’美人大笑曰:‘浑忘却。’浚曰:‘何人不欲斯言耶?’幼芳曰:‘某本江令公家嬖者,后为贵妃侍儿,国亡之后,为隋宫御女,炀帝幸江都,为侍汤膳者。及化及乱兵入,某以身蔽帝,遂为所害。萧后怜某尽忠于主,因使殉葬吴公台下,后改葬于雷塘侧,不得从焉。时至此谒贵妃耳。’孔贵嫔曰:‘前说尽是闲事,不如命酒,略延囊日之欢耳。’遂命双鬟待乐器洽饮。久之,贵妃题诗一章曰:‘秋草荒台响夜蛩,白杨声尽减悲风;彩笺曾孽欺江总,绮阁尘清《玉树》空。’孔贵嫔曰:‘宝阁排空称望仙,五云高艳拥朝天,青溪犹有当时月,应照琼花绽绮筵。’幼芳曰:‘皓魄初圆恨彩娥,繁华秾艳竟如何?两朝唯有长江水,依旧行人作逝波。’浚亦和曰:‘萧管清吟怨丽华,秋江寒月绮窗斜,惭非后主题笺客,得见临春阁上花。’俄闻叩门曰:‘江修容、何婕妤、袁昭仪来谒贵妃。’曰:‘窃闻今夕佳宾幽会,不免辄窥盛筵。’俱艳其衣裾,明其珰佩,而入座。及见四篇,捧而泣曰:‘今夕不意再逢三阁之会,又与新狎客题诗也。’顷之,闻鸡鸣,孔贵嫔等俱起,各辞而去。浚与贵妃就寝,欲曙而起。贵妃赠辟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昨宵值客多,未尽欢情,别日更当一小会,然须谘祈幽府。’呜咽而别。浚翌日,懵然若有所失。信宿,更寻曩日地,则近青溪松桧丘墟。询之于人,乃陈朝宫人墓。浚惨恻而返。数月,阁因寺废而毁。后至广陵,访得吴公台炀帝旧陵,果有宫人赵幼芳墓,因以酒奠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