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子培比部见访夜谈之作三首
一
寒夜肯过我,来者非等闲。取我已逝怀①,今夕复见还。始合若微感,再厉遂无端②。嗟我岂有知,感子难自吞③。长剑四五动,十指千万弹④。持以喻我意,此意殊未殚⑤。须墨惟沥血,须纸惟刳肝⑥。执笔为我书,我舌敝犹存⑦。子心狂而忠,子节纯且坚。为子所能为,毋为空诟天⑧。
【题解】
沈子培,即沈曾植。见前卷一《官学杂诗》注。此诗作于12曰1日,录于郑孝胥30日日记中。
【注】
①
已逝怀,过去的情怀。此指郑孝胥诗稿。
②
始合,再厉,再接再厉之省。无端,无故,此指“感”无端。
③
自吞,自我吞咽,喻情怀不能自禁,需与人分享。
④
此二句比喻自己的情怀。上句用长剑比喻用事思动。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卷一《颛顼》:“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赴指其方,则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吟。”下句用十指,比喻自己有各种主张。弹琴,常用以比喻治世。《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疑此二句为佛家语)
⑤
殚,尽,竭。
⑥
沥血刳肝,滴血以示竭诚。化用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⑦
舌敝,谓说话很多,舌为之疲。《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
【语译】
寒夜里你肯过来见我,来的原因绝非平常事情。拿走我的过去的诗篇,今晚又还回来。一开始与你交往,就产生一些感慨,再与你接触,这感慨遂不知从何而起。可叹我岂有什么知识,为你所感发,难以自己吞在肚里。像长剑四五下震动,像十指千万下弹动。用此来比喻我的内心,这心中涵义也难以完全表达。只有沥血为墨,必须刳肝为纸。请你执笔为我书写,我的舌头虽在已是疲累难言。你的志气狷狂而忠诚,你的气节纯正而坚强。做你所能做的事,不要徒然埋怨老天。
二
世衰士亦放①,未可荣以禄②。高言虞见罪③,聊复试饮啄④。君看我此来,作计乃尔毒⑤。兔爰逢百优⑥,明夷入左腹⑦。毁车更杀马⑧,降志非取辱⑨。起追孙登啸⑩,坐视唐衢哭⑾。韩非怀孤愤,终为秦政戮⑿。东野变为龙,退之讵能逐⒀?
【注】
①
放,此指弃置,不任用。《小尔雅》:“放,弃也。”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②
荣以禄,荣名和福禄。
③
高言,高妙之言论。虞,忧虑。
④
饮啄,饮水啄食。语本《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蘄畜乎樊中。”成玄英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於林籟,岂企羡於荣华!”
⑤
作计,谋划;考虑。此言防范危险。《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悵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乃尔,这样。
⑥
兔爰,《诗经•国风·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⑦
明夷,《易经》第三十六卦:“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大意为,回归内心,才能有归隐的念头。
⑧
毁车杀马,《后汉书·周燮传》:“﹝冯良﹞年三十,为尉从佐。奉檄迎督邮,即路慨然,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后以“杀马毁车”喻弃官归隐。宋苏轼《捕蝗》诗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⑨
化用“降志取辱”语。降志取辱,降低自己的志向,屈辱自己的身份。《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⑩
孙登啸,用晋孙登故事。《晋书·阮籍传》:“籍尝於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鸞凤之音,响乎巖谷,乃登之啸也。”
⑾
唐衢哭,《旧唐书•唐衢传》:“唐衢,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为歌诗,意多感发。见人文章有所伤叹者,读讫必哭,涕泗不能已。每与人言论,既相别,发声一号,音辞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尝客游太原,属戎帅军宴,衢得预会。酒酣言事,抗音而哭,一席不乐,为之罢会,故世称唐衢善哭。”
⑿
韩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后韩非为秦始皇(嬴政)所杀。
⒀
化用唐韩愈《醉留东野》:“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语译】
世道衰落,士人更加被丢弃,不可能有荣名与富贵。高妙的言论要考虑招来罪祸,暂且还去试着自由生活。你看我此次北来,对这些危害有所防范。《诗经》的“兔爰”诗说人生有百忧,《易经》的“明夷”卦说要隐居养心。下决心要“毁车杀马”地远离,降低志向就不会自取其辱。要学习孙登山林长啸,坐看有些人像唐衢般哭泣。韩非胸怀不被接纳的愤懑,大头来被秦始皇杀害。孟东野变为龙隐,韩退之岂能追逐?
三
相知垂十年①,未觉往可悔。中闲有逝者②,警痛愈相爱。吾侪各老大,岂做儿女态③。形骸虽暂隔,至味固不败④。精诚远相照,山海了无碍。神京万斛尘⑤,风烈成昼晦。驱车犯埃壒⑥,忧子亦以惫。国门行揖别⑦,归听长江礧⑧。岁暮酷怀人,孤吟复谁耐⑨?
【注】
①
相知,互相了解,知心。《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十年,郑沈结交,在1886年。
②
作者自注:“谓王可庄。”
③
儿女态,儿女间表现的依恋、忸怩的情态。唐韩愈《北极一首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④
至味,最美好的滋味。此喻纯正的交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
⑤
万斛尘,形容尘土多,以喻时局。
⑥
埃壒,尘埃。
⑦
国门,国都之门。行,将。
⑧
作者自注:“见唐子西诗。” 唐庚,字子西,四川眉山人,人称“小东坡”。
礧,大石。听礧,指听长江水拍打大石的浪声。
⑨
此言一个人独自吟诗,又有谁能忍耐?
【语译】
相互知心已过十年,不觉得过去有什么可后悔的。这中间有死去的人,痛惜迩来的警觉,越觉得友人要相互爱惜。我们这辈人都各自年纪不小,岂能相见作小儿女的情态。虽然阻隔这身皮囊相聚,纯真的情感永不腐败。精诚远远相互映照,山海阻隔也毫无障碍。京城有万斗尘埃,烈风一吹,就会白天变黑夜。驱车出行冒着沙尘,忧虑你也已经疲惫。京都之门将要拱手作别,回去听长江击石的浪声。岁末我会特别想念友人,独自吟诗,谁又能忍耐?
【附录】
十一月二十二日出京道中杂诗
一
长啸出国门①,寒日黯相送。大风主何祥②,不发轩辕梦③。
【题解】
郑孝胥 1996年1月1日,“丑刻,入东华门景运门,昧爽,引见于乾清宫。”到底引见的是谁,谈什么,均无记载,颇见神秘。6日出发离京。
【注】
①
长啸,大声呼叫,表示情怀激烈。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②
何祥,什么征兆。
③
轩辕,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后借指中华民族。轩辕梦,为国效力之梦。唐杨凝《送别》:“吴会家移遍,轩辕梦去稀。”
【语译】
长声啸叫走出国门,黯淡的冬日把我相送。大风这是主什么征兆?从此不作为国效力的梦。
【附录】
一、此诗写于1月7日黄村至曲沟行程中。日记云:“午后风起,扬尘被野。”
二、徐临江《郑孝胥前半生评传》:“日记中有“午后风起,杨尘被野”之语。可见此处大风绝非刘邦《大风歌》之大风,也不是宋玉的大王之风之大风,而是遮天蔽日,沙尘遍野,令天昏、使地暗之大风。这样的“大风”,这样的“寒日”,令郑孝胥振兴中华的轩辕梦无从做起。因而诗中的主人公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这在郑孝胥的诗中非常罕见。因为纵观整部《海藏楼诗》,其基调都是意气风发,气宇轩昂。这次的气郁沉闷大概是他出京时的心情的写照。”(111页。学林出版社2003年7月版。)
二
残月坠雄县①,黄尘蔽任邱②。此中商避世③,犹恨近神州④。
【注】
①
雄县,县名,在河北省中部。
②
任邱,县名(今为市),即任丘,位于河北省中部。距北京150公里。
③
商,商议,商量。避世,逃避尘世。《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④
作者自注:“过赵北口。”赵北口,镇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东北部。古时御道经过此镇,为鱼米之乡。神州,此指北京。
【语译】
残月坠落于雄县,黄尘遮蔽着任邱。商讨在这赵北口归隐,还遗憾离北京太近。
【附录】
日记中记云:“子刻发曲沟,微明过雄县,巳刻赵北口打尖。湖水弥望,有江南之风。”
三
雄鸡奋悲歌,惊埃勃马首①。落星虽有心,孤月空开口②。
【注】
①
惊埃,扬起的尘埃。勃,盛,多。
②
作者自注:“用孟东野诗语。”孟郊《野鹤》:“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此暗喻自己在京“有心”、“开口”,也是徒然。
【语译】
雄鸡奋鸣悲歌,飞尘缠绕马首。落星虽然有心却无口,孤独的月亮徒然开口絮叨。
四
班班河间车①,南归罢击鼓②。车中人自奇,无取流俗怒③。
【注】
①
班班,络绎不绝貌;盛多貌。《后汉书·五行志一》:“车班班,入河间者,言上将崩,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唐杜甫《忆昔》诗之二:“齐紈鲁縞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河间,地名,河间府,即今河北河间市。
②
击鼓,打鼓,表示某种愿望。此指无情无绪。
③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语译】
河间道上车辆络绎不绝,我离京南归,不再击鼓抒怀。车中我这人,少有的奇怪,不去招惹流俗的恼怒。
五
客行自言苦,夙驾犯霜风①。谁见斯民困②,宵征逐马通③。
【注】
①
夙驾,早行驾车。
②
民困,民众困苦。清吴伟业《杂感》诗之一:“闻道朝廷罢上都,中原民困尚难苏。”
③
作者日记中自注:“此数诗题于二十里铺。”宵征,夜行。《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毛传:“宵,夜;征,行。”《楚辞·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马通,马粪。《后汉书·独行传·戴就》:“主者穷竭酷惨,无復餘方,乃卧就覆船下,以马通薰之。”李贤注:“《本草经》曰:‘马通,马矢也。’”
【语译】
旅客自然都述说辛苦,早行驾车顶着霜风。谁看见这里的民众困苦,夜行追着马粪的气味。
【附录】
以上三诗作于1月9日。日记云:“微明始发任邱县,至二十里铺打尖。”
六
雪霁天欲明,林峦混一色①。晓日忽上腾,云归徂徕白②。
【注】
①
此言树林与山峦一个颜色。
②
徂徕,山名,在山东泰安。
【语译】
雪停天要亮了,树林和山峦都混成一个颜色。早晨的太阳,像突然跳起来,云彩归来,徂徕山都白了。
七
守道去人远①,诸峯空自青。不缘文字力,何处见英灵②。
【注】
①
守道,石介(1005-1045)北宋学者,字守道、公操,读书于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指切时政,无所讳忌。后被诬外放,病死家中,仅四十一岁。著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去人,离开人世。
②
英灵,指杰出的人才。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语译】
徂徕石先生离开人世很遥远了,诸峰还在白白显示着青色。不靠文字的力量,何处能了解前代的英灵。
八
骐骥骖驽骀①,服车上山石②。英雄时岂无,热泪空横臆③。
【注】
①
骐骥,骏马,喻贤才。《晋书·冯素弗载记》:“吾远求騏驥,不知近在东邻,何识子之晚也!”
骖,本意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此指车辕两侧的马。驽骀,指劣马,喻无能之人。《楚辞·九辩》:“却騏驥而不乗兮,策駑駘而取路。”
②
服车,驾车。《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车而朝,毋废前劳。”
③
横臆,纵横于胸。
【语译】
骏马与劣马一块负着车辕,驾车登上石山。何时岂无英雄?我突然热泪胸间纵横。
九
云势可以休,云容显复晦①。千峯锦离离②,夕阳绚天外。
【注】
①
显复晦,显现又隐没。
②
离离,明亮貌;光鲜貌。五代齐己《还人卷》诗:“金梭札札文离离,吴姬越女羞上机。”
【语译】
云彩作势作态可以停了,云彩显现后就四散了。千峰像铺着光鲜的锦缎,夕阳在天边光彩绚烂。
【附录】
以上四诗写于1月14日,至泰安道中。前一日日记云:“天阴飞雪。”此日日记云:“所过石滩甚多。午刻垫台打尖,雪止,犹未霁。”
十
驱车杨柳店①,怀古空蹀躞②。不恨无公羊,恨无郭太业③。
【注】
①
杨柳店,即第一三首附录中的羊流店。
②
蹀躞,小步行走。唐权德舆《从叔将军宅蔷薇花开太府韦卿有题壁长句因以和作》:“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駘荡发红薇。”参见第一三首附录。
③
末二句,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记载郭奕赏识羊祜:“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既见,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 郭奕,郭嘉之子,字泰业(泰,通太)。
【语译】
驱车来到杨柳店,怀古徒自小步徘徊。不恨世间无羊公这样的人,恨世间无郭太业这样的人。
一一
四顾无一遇,迷魂不可招①。千磨还百折,心铁可能销②?
【注】
①
迷魂,迷失的灵魂。化用唐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②
心铁,坚硬如铁之心。唐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心铁已从干鏌利,鬢丝休嘆雪霜垂。”
【语译】
四顾没有遇到一个人,我迷失的灵魂不能招回。千重折磨,还要百回曲折,心坚似铁,可能被绡磨尽吗?
一二
尻轮极周流,神马善超越①。闭门枉造车②,何时出合辙?
【注】
①
此二句反用《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适者也。” 尻,屁股。尻轮,以屁股为车驾。神马,以神智为马。此以“尻轮神马”喻随心所欲。周流,到处走遍。超越,高超。三国魏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之人,志慕超越。”此指空想。
②
闭门造车,语出宋朱熹
《〈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此反用为臆造。枉,指不和规律和实际。
【语译】
以屁股为车辆达到周游四方,以神思为乘骑善于跨越驰骋。这是闭门造车,不合实际,何时出游能和车辙?
一三
荦确途焉穷①,心先疲马至②。村落带山明,晚晴展人意。
【注】
①
荦确,怪石嶙峋貌。唐韩愈《山石》诗:“山石犖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途焉穷,道路在那是尽头。
②
疲马,疲倦的马。
【语译】
怪石嶙峋,道路在哪里是尽头?心我的心在疲倦的马到达之前就飞到了。群山映衬下的村落,那样显眼!晚霞铺展,人心也铺展开来。
【附录】
以上四诗,写16日。日记云:“丑刻发泰安,复雪,天明稍止。巳刻荏家村打尖。午后,过羊流店,道左有碑,似是题羊公墓诗,车驰不及下读。”
一四
忍寒不衣裘①,未老殊觉赧②。大哉驭人言③:胜于求饱暖。
【注】
①
衣裘,穿裘皮。
②
赧,脸红,惭愧。
③
大哉,正大啊。驭人,驾车的人。
【语译】
忍住寒冷,没有裘皮御寒,未老就如此特别觉得惭愧。非常正确啊,驾车的人说的话:胜过那些只追求饱暖的人。
一五
中原虚无人①,唾手真可袭②。言愁我欲愁③,茫茫百端集④。
【注】
①
此指防御空虚。
②
唾手,比喻极易得到或成功。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先取山海关,则关外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③
清顾贞观评纳兰容若的词云:“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④
百端,百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谁能遣此。”
【语译】
中原空虚,防御无人,真可以突然袭击,唾手可得。说起忧愁事,我就开始忧愁,百感交集,茫茫无尽。
【附录】
以上二诗,写于23日坐船前。具体时间不详。
一六
苍生我何有①,忧乐俱不闻。欺人谢安石②,冷笑范希文③。
【注】
①
此言我有何功于苍生。
②
作者自注:“过召伯埭。安石既与人同乐,不得不与人同忧。见《世说》。” 召伯埭,地在扬州。张文端《运河图说》:“谢安镇广陵,见步丘地势西高东下,每春夏湖水涨,东浸民田,而西又苦旱。安为筑埭以界之,高下两利,名邵伯埭”。欺人,此言谢安高卧东山,只是掩人耳目而已。时有“安石不出,其奈苍生何?”
③
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冷笑,此言范仲淹的话也是惹人冷笑而已。末二句,是悲观消极的反话。
【语译】
我对苍生能有什么贡献,百姓的忧愁与欢乐都听不到。像谢安石起济苍生,只是欺人而已;要到范仲淹“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惹人冷笑罢了。
一七
扬州在何许①,帆影乱烟树。南风且莫尽②,我欲过江去。
【注】
①
何许,哪里。
②
南风,刮南风能更快到扬州。
【语译】
扬州在哪里?帆船的影子在众多树影中穿行。南风可不要停止,我要过江去。
【附录】
此二诗日记未录。郑孝胥1月28日至扬州,必作于坐船期间。
泰安道中
陇上清晨得纵眸①,停车聊自释幽忧②。乱峯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廻首会成沉陆叹③,收身行作入山谋④。渡河登岱增萧瑟⑤,莫信时人说壮游⑥。
【题解】
此诗1月17日,所记是赴泰安前后事。
【注】
①
纵眸,放眼望去。
②
幽忧,过度忧伤。《庄子·让王》:“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③
沉陆叹,用桓温故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④
收身,指隐退。宋陆游《闲咏》之五:“危途九折浩无津,晚幸收身作散人。”
⑤
登岱,登泰山。萧瑟,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⑥
壮游,怀抱壮志而远游。元袁桷《送文子方著作受交趾使于武昌二十韵》:“壮游诗句豁,古戍角声悲。”
【语译】
清晨站在田埂上,得以纵目四望,停车休息,暂且释放深沉的忧伤。乱峰争相伸出头,争抢朝阳的光辉,残留的积雪高高低低横亘在数州。回首之间,神州就会陆沉,令人感叹,还是退身而去,作入山的打算。渡黄河、登泰山,只增加了萧瑟的情怀,时人不要认为我这是壮志远游。
【附录】
颔联为名句,时人多称道之。
归至南京
朔风撼书窗①,苦雪压斑竹②。道人晚归来③,窗红竹还绿。
【题解】
此诗写于1896年2月7日,阴历腊月廿四日,已近春节。
【注】
①
朔风,北风。
②
苦雪,苦于冰雪。宋彭龟年《送郑尚书守建安十首》:“春来苦雪夏来寒,南去愁霖北去乾。”斑竹,即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③
道人,自称。
【语译】
北风摇撼书房的窗户,令人凄苦的冰雪压盖这斑竹。道人我归来晚,窗户红着,竹还绿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