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楼诗>注译稿》卷一(辛卯)
(2012-07-10 10:01:4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海藏楼诗 |
正月二十一日城西步归作 以下辛卯
嗅遍江梅更惘然①,东风吹面又今年。春山渐绿荒烟外,野水偏明落照前。谁遣旁人觉哀乐②,稍从浪迹悟因缘③。寻思光绪承平日④,好办闲身付酒边。
【题解】
辛卯:1891年。城西:此指南京城西。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闻着梅香,赏遍了江边的默林,内心更是惘然失落,东风吹面又到新的一年。荒原烟水外的春山渐渐变绿,野外的河水在落照中格外明亮。是什么让春山野水旁的人感受到不同的哀乐,仅从人的漫游踪迹就可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寻思起光绪年间的承平日子,悠闲地饮酒真容易办到。
鉴泉听事悬画龙,子朋咏之,余亦继作
黑云涌出极可畏,中有鳞虫得熟视①。离蛰奋飞恣游戏②,咫尺真愁雷雨至。阙角谛寻悉题字③,辟火曾云着灵异④。董源笔欤或黄筌⑤,寄此苍茫神灵意。吾闻神物善自翳⑥,见尾向来羞尔辈⑦。画中见其首尾。抑郁无言短人气,老子平生宁足贵。
【题解】
鉴泉:吴学廉之字,见前《吴氏草堂》诗题解。听事:官署视事办案的厅堂。子朋:顾云字,见前《顾子朋斋壁》诗题解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语译】
画面上好似有黑云涌动,真是令人害怕,其中有条龙需要仔细观看。它离开了蛰伏的洞穴,腾身飞翔,恣意地游戏,咫尺的画幅之间真感到它挟雷雨而至。宫殿一角商仔细寻找有题字,画面上层层雨云,显示着避火的灵异。是董源的画作还是黄荃的画作呢?一片苍茫,寄托着这的神龙的意态。我听说神物善于隐藏自己,让你看见龙尾向来都使它们感到羞惭。这画作缺少人气,使人忧郁无言,看来老小子我的生难能富贵。
吴氏草堂梅花下作
今年又见江梅发,叹息劳生几往还①。淡澹风香春欲半,萧寥烟日地常闲。墙阴活计添新竹②,篱角幽情带好山。莫管花前诗力减,怜渠岁月不教删③。
【题解】
吴氏草堂:见前《吴氏草堂》诗题解
【注】
①
②
③
【题解】
今年又看见江边的梅花开了,可叹我为生操劳,已是多次来来往往。风中花香清淡,春天就要过去一半。荒寂的田地里烟雾蒙蒙,尚未忙碌。墙阴增生了新竹,显示生气;篱角映衬着好看的青山,顿生幽情。不要理睬花前吟诗之才减少,喜爱在这里经历的日子也不能少这一首诗。
杂诗
城西朋好谁相亿①?定是丁陈与沈黄②。海上昨逢润州守③,一时回望奉先坊④。下斜街,金之奉先坊,可庄所居。丁陈谓叔衡、弼宸。沈黄谓子培、仲弢。可庄时出守镇江。
【题解】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京城城西的好朋友谁令人相忆?一定是丁立钧、陈与冏和沈增植、黄绍箕。昨日在上海遇见润州太守王仁堪,一时都回过头来遥望奉先坊。
江海论心有几人①?葆真季直最相亲②。治河策上仍为客③,种树书成未疗贫④。葆真游河帅幕中⑤;季直家居,方究树艺之术。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江海之间交心的朋友有几个人?最相亲近的是刘可毅和张骞。刘可毅仍在河帅的幕府做客,为治河出谋划策。张骞在写作种树的书籍,还未解决生活的贫困。
石头城西去来客①,路熟深惭盋山碧②。山下诗人顾石公③,念我狂痴时叹息④。
【注】
①
②
③
④
【语译】
石头城西来来去去地做客,山路都熟悉也未长居,面对青碧的盔山感到惭愧。山下的诗人顾石公,想起我的狂妄与傻气,时时叹息。
扁舟京口留三日①,北固山头别酒明②。珍重赠言吾过矣③,著书用世太劳生④。将之日本,忍盦饯余于北固⑤,赋诗云云。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一叶扁舟,在京口居留三日,北固山头,饮酒道别,记忆清晰。珍惜你临别赠言,确中我的毛病:著与关心世事,太劳心劳力了。
【附录】
螺髻遥簪倒碧空①,长崎山色似闽中②。出门十日忽至此③,归梦可怜千万重。
【注】
①
②
③
【语译】
山如发髻,插入碧空,长崎的山色好似我闽中一般。出门乘船十日来到这里,可怜梦要归去得越过千万重波浪。
【附录】
高松保郎诗
断腕高松氏①,歌者良纷纷②。四座且勿喧,听代保郎言。保郎家江户,事在明治前③。少小无所知,但念知己恩。藩法时方酷④,义父抱深冤。狱急待自杀,营救穷百端⑤。俱死犹不解⑥,智竭惟有身⑦。探怀出白刃,霜光蚀我魂⑧。低回语左臂⑨,全归愧难全⑩。断者不复续,今日与汝分。欲下(齿爵)齿龂⑾,神鬼啼右边。谁知父母躯,彼此乃相残。一挥何时断,昏绝耳不闻。俄然视白日,岂意犹生存。收我刀如风,涤我血翻盆。修书仍函腕⑿,驰献辞悲酸⒀。义父幸得白,残躯越中年。支体已不痛,沈痛在心肝。卖药溷市人⒁,忏悔向世尊⒂。众生有疾苦,莫似我艰辛。大清黎公来⒃,遗我以古文。李公犹慷慨⒄,陈义高青天⒅。保郎身见在,保郎名已传。会有义士知,热泪坠衣巾。人生历情劫⒆,忧患深相缠。本心要不昧,君子或见怜。保郎骨可朽,义士泪不干。
【题解】
在郑孝胥日记中,首见高松保郎名字为光绪十七年五月端午日( 6月11日),是日高松保郎求文于钦差李经方,李命郑“代为之”。高松保郎,郑孝胥日记未详记此人。隔一日,初七日,“午后,陶杏南以黎公使所为《高松保郎断腕记》来,其文简洁有法。因属思构稿为《书后》数百言,半时而就,鸦鸣雨至。自录一通,定数字,以示秋樵、峙青,皆以为善,遂呈钦差。”是为此日方知此人事迹。十四日(6月20日),又抄写了一遍《书后》。廿八日(7月4日),“钦差来坐,示高松保郎来书,谢前所为文也。”六月初七日(7月12日),高松保郎请听戏,大约有所请求,十二日(7月17日),作《高松保郎诗》。郑自己很是得意此诗,自云:“清微古折,在退之、子厚之间。”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⒆
【语译】
高松氏断腕的故事,歌颂的人确实很多。四座暂且不要喧哗,听我带宝郎说一说。宝郎的家住在江户,事情发生在明治以前。宝郎少小不知道什么,只知道感念知己的恩德。当时藩国的法令正严酷,他义父怀抱深冤。押在狱中,案情紧急准备自杀,营救的白发使尽了也无效。与义父一起死也不能解救,竭尽脑筋也只有知己的身体可一试。从怀中抽出白刃,刀光如寒霜,令我丧魂落魄。低头回首对左臂说:“全身而归,愧疚也会难以保全性命。割断了,不能再接续,今日就与你分别。咬着牙龈要挥刀斩下,神鬼都在右臂边哭泣。谁知道父母给的身躯,右手与左手乃相互残杀。那一挥何时了断,昏死过去,耳朵不曾听到。一会睁眼看见白日,怎想到还能生还人世。快如风般收回我的刀,翻盆似的泼水洗涤我的血痕。写好信,还用盒子装进手腕,驰马献臂,话语悲酸。义父的冤情幸而大白,宝郎拖着残躯活过了中年。肢体已不觉疼痛,痛楚在人的心头。混入闹市的人群中卖药,还向佛陀忏悔自己的过错。众生都有病有痛苦,谁像我宝郎这般艰辛!大清的黎公来,写古文表彰留给我;李公还激情慷慨,陈我大义,高过青天。”宝郎现在还见在,宝郎的名声已流传开来。一定会有义士知晓,热泪会坠落衣巾。人生经历情义的劫难,忧患会紧紧纠缠。只要本心不蒙蔽,会被君子尊敬。宝郎的骨可朽烂,义士永远会为你感动流泪
花市
秋后闲行不厌频,爱过花市逐闲人。买来小树连盆活,缩得孤峯入座新。坐想须弥藏芥子①,何如沧海着吟身。把茅盖顶他年办②,真与松篁做主宾③。
【题解】
郑孝胥八月初五日(9月7日)与在日同事友人,夜间“出游花市,买得小盆竹,步至新桥而还。”初七日,郑约友人晚饭对饮,“微醉步返,适遇花市,买松一盆,极佳,秋樵(见《九日爱宕山登高同秋樵袖海》)来,极叹赏之。”七日后,即八月十四日(9月16日),遂作此诗,诗中咏及“小树”与“松篁”,当指这两次游花市而言。
【注】
①
②
③
【语译】
秋后多次闲行也不甘厌倦,喜欢跟着那些闲人来逛花市。我买来一个盆景:一棵小树栽在盆里生长,像新搬来一座微缩的山峰到我座前。因想起佛教说须弥可纳芥子,那如我一渺小诗人之身寄寓苍茫大海?他年一定要盖一座茅草屋,真与松风竹影做主客相对。
【附录】
三四句犹为人所赏。陈从周曾改此诗三四句为“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孤峰入座青。”——“青”字改的尤其好!
八月二十六日芝口张饮
豪举京华在眼前,谁知海外有今年。客中总觉朋尊乐①,酒后差怜粉黛妍②。灯影自繁无月夜,桂香微动欲霜天。欢场那落中原后,听罢清歌莫惘然。
【题解】
据郑孝胥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廿六日(9月28日)日记,是日郑与多人至芝口滨之家卫生料理处。“卫生料理者,言食物精膳足养人也,‘料理’犹烹调矣,‘芝口’地名,‘滨之家’则店名也。”次日遂补作此诗。
【注】
①
②
【语译】
昔日在京城的豪奢举动出现在眼前,谁知今年在海外也有这样的场面。作客他乡,友朋饮宴的总是感到欢乐,酒后才觉得脂粉浓艳的侍女的可爱。灯火繁多,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微微闻见桂花香,到了要下霜的季节。这里的欢场那落在中原之后,听罢清歌,不要感到若有所失。
九日爱宕山登高同秋樵袖海
秋怀闭户兀嵯峨①,都付登临眼底过。蛮菊那知佳节重②,日本旧用中历,明治以来改用公历矣。霜林也傍醉颜酡。楼西地尽邻斜日,海上帆收展夕波。爱宕山头三客望,乡愁谁似舍人多③?
【题解】
此诗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初九,即重阳日。是日,“与袖海、秋樵同至三缘亭,饭罢,登爱宕山,倚楼眺海,游人甚众。”返署后,作此诗。隔日即十一日,为秋樵诵此诗,秋樵“谓颇生新,指‘蛮菊’句以为蕴藉。” 爱宕山:位于日本京都城西北部,是当地一处重要景观。秋樵:吕增祥,字秋樵,安徽滁州人。光绪举人。历任海军公所会办,直隶临城、天津知县,卒于官。使日期间,与郑孝胥相交至笃。:郑孝胥驻日时的同事。
【注】
①
②
③
【语译】
闭门不出,悲秋之思起伏郁勃,此刻都在登临时在眼前消失。蛮菊开了,可它哪知道重阳佳节的含义重大。经霜的树林也像受我们酒醉脸红的感染变红了。楼西地平线处是西斜落日,海上归帆行驶在平铺着夕阳余晖的海面。这爱宕山头的三位作客异国的人,有谁的乡愁比我这中书舍人多?
形赠影
学道未为晚,新持胎息经①。凝心存日景②,行气摄神庭③。情在妨飞举④,身微混醉醒。对君终不愧,勿复患颓龄⑤。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影赠形
用意君良苦,崎岖欲胜天①。拙迟期得巧②,后发待争先③。世运行一变④,人谋无万全。就阴应可息,吾已倦周旋⑤。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神释
万化有消长①,而非减与增。短长初止此②,得失亦何曾。知退宁渠黠③,好谋讵尔能④。唯当量心力,兴到径须乘⑤。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附录】
此三首诗,乃仿陶渊明《形影神诗三首》而作。
麹町
檐牙初日下霜风①,坐看窗前半树红。稍喜书声侵梦寐,乍怜秋气入房栊。晓寒峭后衣频着,浅语拈来句未工。谁念诗人渐消瘦,曲町馆里送归鸿②。
【题解】
曲町:郑孝胥在日记中自注云:“公署地名麹町区,余所居邻学堂,初苦其嚣,今颇安之。” 此诗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二十日(10月22日),郑孝胥日记云“起,日射枫叶甚丽”,因作此诗;午后,秋樵读此诗,以为“绝代销魂也”。
【语译】
①檐牙:屋檐。
归鸿:飞归大雁,前人常用此语寄托归思。
【语译】
初日挂在屋檐下,因为看到窗前的树叶大都红了,感觉到秋风挟着秋霜来了。住久了,对惊扰睡梦的学堂读书声不再讨厌,刚感觉到秋凉已侵入房中。晨寒料峭,衣服多次更换。写出这浅白的诗句,不很恰切。有谁想念我这日渐消瘦的诗人呢?我在曲町的住所里目送归飞的鸿雁。
江之岛夜宿岩本楼
潮头未没一痕沙,来处回看隔浪花。气暖洞天巢蝙蝠,山贫夷户卖龙虾①。灯前归梦愁难熟②,浦口遥峯认欲差③。却笑含情吕居士④,偏将情感证无邪⑤。秋樵有异梦,寤而自忏焉。
【题解】
江之岛:郑孝胥日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廿七日(10月29日),秋樵邀郑孝胥游横滨。几人至镰仓,登江之岛。岩本楼:当为岛上之酒楼,具体不详。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
【附录】
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廿七日(10月29日),秋樵邀郑孝胥游横滨。几人至镰仓,登江之岛。寓后,郑孝胥自云:“独坐听海水荡汩,声殊凄厉,念闽中、江南岂知余今夜在此也。……夜,暖甚,余竟夕不寐。”次日,始游此岛,夜十二点,返程。十月初三日(11月4日)补做此诗。次日,“右丞来,读余《游江之岛》诗,大称赏曰:‘子昕夕涵咏酝酿,固宜吐属隽妙;吾曹执笔强为,如未尝有胎而勒令生子也,不亦难乎。’余笑曰:‘非交媾何由得胎,则看书尤急耳。’”诗中所记,多关联廿八日(10月30日)所游,故详摘该日日记于下:
迟明即起,推窗观之,海面殊不甚阔,远峰绵渺,甚似江上,尤类浦口诸山,富士山则悉没云中矣。茶毕而饭,即同出欲穷岛中之胜。登山半,即有老者来作礼,愿导行。从之数十武,微雨已至,张伞步岩径中。绕山里许,高下者数,即有磴道转下,至于山趾。山势倒垂甚斗,石皆破碎,半露浪中,浪漱其隙,声尤宏壮。行处以竹为扶栏,微雨滑甚,仍多荦确,视崖下转处势益岋嵲,……岩既转,乃得栈道,抵一洞口,(山+含)岈庨无,海水汹腾,争入倒出,前后相搏,叫怒万状。栈道转折入洞中数丈,有龛祠洞神。龛后巨穴,老者于龛旁燃炬授众,各执其一,狙伏而入,仅容两人。有泉滴沥,循壁徐下。进数十步,地气极暖蝙蝠飞扑,大者如扇。旁复有穴,转入亦数十步,老者曰:“此中极深,人不能进矣。”既出,亦有童子于洞口收钱。有士人随观汉官,自言曰:“此下海水极深激,产龙虾、螺贝,予等以此为业,能投海伏底取之。官颇欲观之乎?”余许之。其人喜跃,即招客坐崖下,呼其党五人,裸身至海澨,呼啸竞腾而下,水为卷起,翻波蹙浪,悉伏入底。俄皆涌身奔出,状如蛟鳄,手握虾螺,作礼以献。余拍手赞之,各遗银钱一枚,欢谢而去。
此日所记,即为三、四及六诗句所云。五句“梦愁难熟”,乃记前一日事,亦见前一日日记:“夜,暖甚,余竟夕不寐。”
王子飞鸟山看红叶饮扇屋
有山曰飞鸟,似我射乌不①?射乌山在福州城中。高树红犹浅,回溪响更流。烹鱼怜女手,把酒爱楼头。莫厌三年住,堪成一笑留②。
【题解】
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十四日(11月5日),友人约郑孝胥,往看飞鸟山红叶。郑孝胥日记记曰:“十一点三刻,坐小车行约廿里始到,地名王子溪岭,枫松阡陌,处处幽胜。过一酒家,当垆者齐声唤客,即共下车。引入一厅,俯临溪流,水颇清驶,前湾林岭秀耸,叶半红黄,杂松楸间,斑驳极丽。右有铁道横亘溪上,火车之所经也。秋樵欲登楼,从之。楼上眺望稍远,然亦为林木所翳。服役亦皆为女佣。颇饥,呼食至,惟鱼最美。”十五日后,即廿九日(11月30日),补作此诗时。王子飞鸟山:位于东京都北区王子地区。扇屋:日本清酒屋。
【注】
①
②
【语译】
这里有座山叫飞鸟山,和我家乡的射乌山相似吧?高大的树木秋来红叶还很浅淡,弯曲的溪水又欢叫又流淌。烹鱼女佣的手指真是可爱,真喜爱在这楼头把酒临风。住三年也不会满足,真为了一笑就在这里居留。
【附录】
郑孝胥真是既爱日本江山,又爱日本美人也。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云:“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郑氏此后作为,此为草蛇灰线欤?
赠郑瀚生 玉轩京卿之犹子
君于我厚矣,不鄙谓我语①。所云讵无缪,政自出肺腑。闻君道贤伯②,老辈具风矩③。门中足师法,岂复假外取。亲贤远不肖,此事已为主。性情端且厚,俊哲必乐与④。知君多良友,走也岂足数⑤。离居傥相忆,莫哂渠言腐。
【题解】
此诗作于光绪十七年(1892)十二月初一日(12月31日)。是日,郑孝胥曾为郑瀚生书巨联,翰生亦赠鲜橄榄,夜里作了此诗。郑瀚生:曽为海宁知州,具体不详。玉轩京卿:郑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号豫轩,又名玉轩。香山(今中山)人。清代咸丰元年 (1851年)乡试举人,曽获授内阁中书衔。并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办理洋务、外交等事务。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任天津津海关道。光绪七年(1881年)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犹子:侄子。
【注】
①
②
③
④
⑤
【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