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
大杰来京夜过有诗即饯其南还
情如秉烛坐更阑①,惜取劳生向晚闲②。欲话初心同负负③,已看新鬓各斑斑④。感君鸡黍寻前约⑤,使我鲈莼忆故山⑥。预想迎门先一笑⑦,好风吹送日边还⑧。
【注】
①
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秉烛,点起蜡烛。更阑,更深,夜深。
②
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语出《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向晚,临近傍晚,此指临近老年;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③
初心,疑为《刘大杰自沪寄诗问讯和韵》诗中提到的“囊日诗盟”。负负,犹言惭愧之极;《后汉书·张步传》:“ 茂让步曰:‘以南阳兵精,延岑善战,而耿弇走之。大王柰何就攻其营,既呼茂,不能待邪?’ 步曰:‘负负,无可言者。’” 李贤注:“负,愧也。再言之者,愧之甚。”
④
此一联句样如杜甫《见萤火》“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⑤
鸡黍,杀鸡为黍,招待友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前约,见前钱先生《刘大杰自沪寄诗问讯和韵》诗中“为道西山多爽气,何时杖策一来看”的邀请。
⑥
鲈莼,见前《还乡杂诗》之二诗注。
⑦
化用清厉鹗《悼姬人月上》“将归预想迎门笑,欲别俄成满镜愁”上句。此写刘将归而夫人的期待。钱先生亦用此写自己与杨绛,见《发昆明电报绛》诗首句。
⑧
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此指北京;唐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语译】
情感如杜甫所说“夜阑更秉烛”一般,珍惜劳碌的人生在晚年的这一点清闲。想说起当年的诗盟的心愿都感觉惭愧,已发现各自的鬓边已是新生白发斑斑。预备杀鸡蒸黍的便饭感谢你践约而来,使我思念起故乡的鲈脍莼羹绿水青山。预想你返回江南,家人将会迎门欢笑,好风相助,吹送你从遥远的京城归还。
【附录】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日札》四百二十二则录此诗,二句“向晚”作“片刻”,三句“感君”作“愧君”,七句“先一笑”作“人一笑”。
容安室休沐杂咏
一
曲屏掩映乱堆书①,家具无多位置才②。容膝易安随处可③,不须三径羡归来④。
【题解】
1952年10月钱先生一家迁入北大新建的中关园宿舍,面积不大,为平房。杨绛在《我们仨》中说:“中关园新建,还没有一点绿色。阿瑗陪我到邻近的果园去买了五棵柳树种在门前。温德先生送给我们许多花卉,种在院子里。蒋恩钿夫妇送来一个屏风,从客堂一端隔出小小一间书房。他们还送来一个摆饰的曲屏和几盆兰花、檐葡海棠等花和草。钟书《槐聚诗存》一九五四年诗,有《容安室休沐杂咏》十二首,就是他周末归来的生活写实。”容安室就是客堂用屏风隔起来的小书房。钱先生的拟称,是很有深意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云“陶靖节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固常欲筑小轩,以‘容安’名之。”苏轼欲如此,古人亦多有以此为书斋名。休沐,汉时规定官吏五日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浴。像苏轼一样,钱先生很喜欢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句,不但以之名室,且有申说:“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房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略)”。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清风飒至,自谓羲黄上人。”意思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窗》)
【注】
①
掩映,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②
才,同“哉”。
③
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下句。容膝,容下膝盖,形容居室的狭窄。随处可,随便在那居住都可以。
④
读作“不须羡三径归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归来,归去来,指回归故园隐居;用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语译】
曲折的屏风遮掩着胡乱堆放的书籍,不多家具在屋里刚刚能够布置安排。只要能容我放下双膝,即可以随处而安,不须羡慕陶渊明拥有庭院才归去来。
【附录】
按前一年钱先生诗中有“无家犹复订归期”,似有离京之意。此诗则“容膝易安随处可”,可见心境有所改变,离京之意似已消散。
二
渐起人声昏晓际①,难追梦境有无间②。饶渠日出还生事③,领取当前倚枕闲④。
【注】
①
昏晓际,夜里与拂晓交替的时刻。
②
有无间,指梦境似记得似忘记的状态。
③
饶渠,饶恕它,不理会它。日出还生事,见前《题某氏集》诗注。
④
领取,落得。此言享受晨枕之闲适。
【语译】
人声渐起,在夜晚与早晨之际,梦境难寻,在似有与似无之间。宽恕那太阳每天升起惹来事端,还是享受眼前倚枕而卧的轻闲。
三
盆兰得暖暗抽芽,失喜朝来竞吐花①。灌溉戏将牛乳泼②,晨餐分减玉川茶③。
【注】
①
失喜,惊喜;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②
作者自注:“余十余年来朝食,啜印度茗一巨瓯。”
③
分减,分走而减少;杜甫《秋野五首》:“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玉川茶,即茶;语出唐诗人卢仝,字玉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云:“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行;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轻;六椀通仙灵;七椀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语译】
盆中兰花得到暖气暗暗抽出绿芽,今儿早惊喜地发现竞相绽蕾开花。我戏用牛奶把盆中的兰花灌溉,早餐这顿饭按例减少玉川的好茶。
四
翛然凤尾拂阶长①,檐葡花开亦道场②。楚楚最怜肠断草,春人憔悴对秋娘③。
【注】
①
翛然,无拘无束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凤尾,此指凤尾竹。
②
檐葡,亦作檐卜,产西域,花甚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 陶真白言: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檐卜花也。”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色艳沉檀,香逾檐卜。” 吴兆宜注:“《经》云:‘如入檐卜林,闻檐卜花香,不闻他香。’”道场,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
③
春人,秋娘与凤尾和肠断草,皆花名。作者自注:“皆斋头物。”斋头,书斋。
【语译】
无拘束的凤尾竹抚拂着台阶生长,檐卜花开,似摆下佛家道场。最是楚楚可怜的,数那断肠草,开败的春人花面对着春花秋娘。
五
积李崇桃得气先①,折来芍药尚余妍②。只禁几次瓶花换,断送春光又一年。
【注】
①
积李崇桃,累累堆积的桃李花;王安石《寄蔡氏女子二首》:“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得气先,桃李先春即开,故云得气;柳如是《西湖八绝》其一:“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参见《秣陵杂诗》之二诗注。
②
余妍,此指春花将残未残的美丽。
【语译】
茂盛的桃李花得春气之先,折来的芍药还有几分鲜艳。只经受了几次瓶中花儿的更换,就断送了明媚春光,又是一年。
六
音书人事本萧条①,广论何心续孝标②?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蝶忆儿猫③。
【注】
①
化用杜甫《阁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音书,书信;唐宋之问《渡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人事,人间事务。本萧条,冷落。
②
广论,广绝交论;南北朝梁朝刘峻,字孝标,着有《广绝交论》,斥世俗之交。
③
作者自注:“来京后畜一波斯猫,迁居时走失。”春风蛱蝶,当借用前人写猫语;《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第二十二则论及吴惟信《菊潭诗集》之《咏猫》诗:“弄花扑蝶悔当年,吃到残糜味却鲜。不肯春风留业种,破毡寻梦佛灯前。”时加按语云:“余豢苗(猫)介立叫春不已,外宿二月余矣,安得以此篇讽喻之!”儿猫,小猫。
【语译】
人世间书信来往本就冷落稀少,有什么心情续写刘孝标的《广绝交》?大约是心中情感无处寄托,看着春风中的蝴蝶想着丢失的小猫。
【附录】
钱先生很喜欢猫,并有较多论列,有兴趣者,可参看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一书“清华养猫”一节。这里引一段《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百六十五则,先生读到外文谈猫的文字,感慨说:“读之惘惘然,怅念儿猫。四年前暮春狸猫初来时,生才三月尔。饱食而嬉,余与绛手足皆渠齿爪痕。倦则贴人而卧。……余记儿猫行事甚多,去春遭难(按指钱先生一家与院内“学人”夫妇交恶事。),与他稿都拉杂摧烧。所可追记只此及第九十七则一事耳。”九十七则仅道及猫儿逸去。皆不如杨绛《花花儿》一文所记详细:
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纯波斯种,叫花花儿。它早上第一次见我,总把冷鼻子在我脸上碰碰。一次默存要花儿也闻闻他,就拿些奶粉做贿赂。我们夫妇分别站在书桌的两头,猫儿站在书桌的当中。它对我们俩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往这边走,一转念,决然走到拿奶粉罐的默存那边去,闻了他一下脸。我们都大笑说:“花花儿真无耻,有奶便是娘。”它偶然也闻闻默存和圆圆。它第一次上了树不会下来,默存设法救了它下来,它把爪子软软地在默存臂上搭两下,表示感谢。……猫儿一岁左右还不闹猫,不过外面猫儿叫闹的时候总爱出去看热闹。它一般总找依顺它的默存,要他开门,把两只前爪抱着他的手腕子轻轻咬一口,然后叼着他的衣服往门口跑,前脚扒门,抬头看着门上的把手,两只眼里全是恳求。两岁以后,它开始闹猫了。我们都看见它争风打架的英雄气概,花花儿成了我们那一区的一霸。……三反运动后“院系调整”,我们并入北大,迁居中关园。花花儿依恋旧屋,由我们捉住装入布袋,搬入新屋,拴了三天才渐渐习惯些,可是我偶一开门,它一道电光似的向邻近树木繁密的果园蹿去,跑得无影无踪,一去不返。我们费尽心力,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伤心得从此不再养猫。
七
如闻车马亦惊猜①,政用此时持事来②。争得低头向暗壁,万千呼唤不能回③。
【注】
①
化用王安石《偶书》“每逢车马便惊猜”。惊猜,惊疑。亦惊猜,指如王安石一般也要猜疑。
②
作者自注:“假日仍有以文字见役者。”政用此时持事来,用《后汉书•刘玄传》载,更始帝“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廷”,“韩夫人犹嗜酒,每侍饮,见常侍奏事,辄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后用以说来的不合时宜。钱先生在《管锥编》中说:“韩夫人语经黄庭坚《戏咏高节亭边山矾花》第二首运用:‘北岭山矾取次开,清风政用此时来。’遂成江西社里人烂熟之典。”
③
二句化用李白《长干行》:“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语译】
像王安石听见车马声也惊吓疑猜,如韩夫人般嗔怒不合时宜的人的到来。怎能似女子低头面向暗墙旮旯,任凭他千呼万唤也能不把头回。
八
醇酒醉人春气味①,酥油委地懒形模②。日迟身困差无客③,午枕犹堪了睡逋④。
【注】
①
此句言春如醇酒醉人;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②
作者自注:“《杂阿含经》卷二十二:不能自立,犹如酥油委地。”钱先生在《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三十二则谈及猫的形态时,曾引此语:“夏日狸奴睡时肢体舒懈,柔若无骨,几欲冰之化水,锦之铺地,其态甚美,拟喻为难。偶见《阿含经》卷二十二(五九四)云‘彼时天子天身委身,不能自立,犹若酥油委地’,为之狂喜,此真贴切矣。”形模,形象,摸样;陆游《谢李平叔郎中问疾》:“投诗发公笑,试想此形模。”
③
差无客,相比和没有客来差不多。
④
睡逋,睡债;逋,拖欠。
【语译】
春天的气息如醇酒一般醉人,慵懒得酥油委地似的站立不稳。日长身困,还好没有客人来访,偿还睡债,午睡正好高眠倚枕。
九
莺啼花放縠纹柔①,少日情怀不自由③。一笑中年浑省力,渐见春睡当春愁③。
【注】
①
縠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唐罗隐《贺淮南节度卢员外赐绯》诗:“御题綵服垂天眷,袍展花心透縠纹。”
②
少年人易被外界感染,情绪容易激动,故称不自由。
③
化用苏轼《春日》“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语译】
春莺啼,春花放,春波也丝般温柔,少年人的情怀当然会难以自由。可笑我们中年人真就省心省力,渐渐的春来酣睡就权当了春愁。
十
向晚东风着意狂①,等闲残照下西墙②。乍缘生事嫌朝日③,又为无情恼夕阳④。
【注】
①
着意,有意,用意;宋
辛弃疾《卜操作数》词:“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②
此句化用韩偓《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③
生事嫌朝日,见前《题某氏集》诗注。
④
夕阳无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曾论述“暝色起愁”,大约惹人起愁,故称无情。
【语译】
越接近傍晚春风却故意的疯狂,夕阳不当回事儿地落下了西墙。刚刚还因为日出多事嫌恶晨晖,又为这般无情无义恼恨起夕阳。
十一
生憎鹅鸭恼比邻①,长负双柑斗酒心②。语燕流莺都绝迹,门前闲煞柳成阴。
【注】
①
化用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生憎,非常讨厌。
②
双柑斗酒心,指欣赏黄鹂的鸣叫;语出唐冯贽《云仙杂记》二《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柑,古时盛食物的盒类器具。斗酒,一斗酒。
【语译】
从来厌恶鹅鸭惹的近邻不高兴,又长时间辜负了听黄鹂鸣叫的夙心。燕子的呢喃,黄莺的飞掠都已绝迹,真是闲死了门前那柳树的绿荫
十二
袅袅鹅黄已可攀①,梢头月上足盘桓②。垂杨合是君家树③,并作先生五柳看④。
【注】
①
鹅黄,指初春生出鹅黄色树叶的柳枝。攀,指送别攀折杨柳枝;宋之问《折杨柳》:“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②
梢头月上,即月上梢头;语出欧阳修《生查子•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盘桓,指流连观赏。
③
君,指杨绛,因其姓杨,故称“垂杨合是君家物”。
④
作者自注:“入住时,绛于门前种柳五株。”参见题解中所引杨绛《我们仨》中语。并作……看,一起作……看,此指和钱先生一起当五柳先生看。先生五柳,即五柳先生,用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钱先生迁入中关园新居时,杨绛曾在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据云,这五株柳树长势喜人,不久成荫,蒋和森曾开玩笑地画五柳先生和夫人“举案齐眉”。(见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钱先生也对此五柳观察仔细。《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三百八十九则谈到元人贡师泰《遣怀》诗之“日入柳风息,越上花露重”诗句说:“下句人多知之,上句余两年来门前五柳入夏成荫,始知其切。”
【语译】
鹅黄色的柳条已可折攀,月上柳梢,真让人欣赏留连。垂杨正该是你杨家的树,加上我,正可作五柳先生来看。
【附录】
这里先生隐然以五柳先生自况兼自励。钱先生对陶潜之人格十分敬仰。他在读《五柳先生传》时指出:
“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恒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问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墙者而破除之尔。(《管锥编》第四册第1128-1129页)
钱先生此论,当亦是激于当世某些人的表现而特标出陶潜这样的敢说“不”字的人吧。其实世上在荣利面前又有几人说“不”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