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清后宫旷世之恋之皇太极和海兰珠

(2013-03-20 21:10:25)
标签:

大清野史

杂谈

分类: 野史考究

 

海兰珠宠眷后宫,是皇太极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在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哲哲的清宁宫,布木布泰的永福宫,娜木钟的麟趾宫,巴特玛·璪的衍庆宫……都取寿与天齐,富贵平安之意。只有海兰珠的寝宫,被命名关睢,有爱情之意。就像哪本小说写的,皇太极这一生除了想让别人记住他的功绩以外,大概就想让别人记得他最爱海兰珠吧。

据说在洋洋洒洒整整四十八本的《清史稿》中,皇太极是唯一一个得到后代史家用字形容的清帝。

这和儿子称老子是圣祖 ,完全是两码事。也就是说,在有确实资料可证的情况下,皇太极的一生 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甚至人品修为方面,都值得称颂,没有多少以被诟病的地方,但后世对皇太极的赞誉,远不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我的浅见,除了那点人类永远无法消除的种族歧视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功绩最终都是唯结果论的。

秦始皇再残暴不仁,但他统一了中国,光这一项就够他得瑟几千年,皇太极没有入关,没有坐上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甚至不能算做是个一统江山的皇帝,更讽刺的是,皇太极只差了几个月,在他过世后的几个月,大清就入关了,就迁都北京了,就正式取代了明王朝,顺治小儿成了第一位大清入关后的真皇帝。

皇太极该去找谁评理?怪天怪地怪自己以外,就得找他家海兰珠了,皇太极肿么死的,脑溢血?心肌梗塞?中风?那时候也没检测设备,说不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太极无疾而终和他家海兰珠的早逝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海兰珠的死,带走了皇太极的快乐,摧毁了皇太极的健康,事业和爱情,谁也弥补不了谁;还会时常一损俱损,因为一个女人,失去达成毕生理想、毕生追求机会的帝王。

同样皇太极的爱情,也不如他的儿子,顺治和董鄂妃那样常被提及。也许就是因为他是无奈失去了,而并不是自愿放弃了,他没有和他儿子这类人一样,为了爱情寻死觅活,也没有为了女人亡朝败国,他到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和追求,只是他做不到了,他止不住悲伤,也留不住因为过度悲伤而消亡的生命,一个一生都在追求事业,都在用全部心力实现理想的男人,会为了失去一个女人而如此痛苦,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个女人也是他的理想吧,就像皇太极送给海兰珠的宫名关雎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女子,也是他在情感上的一生所求。

海兰珠二十六岁以前的生活完全没有记载,她和皇太极的第一次见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海兰珠在和母亲、兄长一起来皇宫探亲的时候,见过皇太极,皇太极很喜欢她,于是海兰珠也嫁来了盛京,于是得偿所愿的皇太极为她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丫的,这种说法,让姐想到了甄嬛传里的纯元,这个故事难道是在告诉咱们,如果家有姐妹,如果姐妹长得比你漂亮,千万别让她来探亲

但基本可以肯定海兰珠长得比孝庄漂亮,而且是海兰珠的蒙古名字哈日珠拉的含义,至于后来为什么会窜到孝庄身上,让孝庄变成了大玉儿,姐就不知道了,不过,蒙古名字取得还真是很形象,比汉文都有意思 ,海兰珠是美玉,而孝庄的名字布木布泰据说是大口袋的意思,孝庄的一生也的确口袋很深,比几乎所有女人都装得多。

而另一种更被认同的说法,因为哲哲和大玉儿两个女人,六次怀孕生了六个格格 ,科尔沁为了生下有他们血统的皇嗣,就把海兰珠也送来了,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皇太极对海兰珠几乎一见钟情的事实 ,海兰珠在入宫一年多以后,就被正式改国号大清皇太极封为了关雎宫宸妃关雎宫这个得名中国最早爱情诗篇的名字,明确的告诉世人,这里住着皇帝所爱所逑的女子。

宸妃这个武则天想得而没得到的封号,强调了海兰珠在皇太极心目中的位置,可那个时候,她甚至还没有怀过孕、有过子嗣,看来即使在古代,在把女人当成生育工具的年代,爱情也是和儿子木有太大关系,但在爱情下出生的儿子,绝对会子凭母贵,也许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梦中情人的影像,不一定描绘的出来,但是等遇见的时候,第一眼就会知道,就是那个人,这种感情比日久生情要强烈得多,海兰珠对皇太极来说,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历史上皇太极身边的三个女人,正好考验一下各人的三观 ,哲哲得到了皇后的权威,得到了和与皇太极合葬的尊荣,大玉儿得到了太后,太皇太后的权威,得到了指点江山的经验,得到了继承江山的子孙,海兰珠得到了帝王的眼泪和死生不忘的眷爱。很难说谁更幸运,谁更不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三个女人,确实瓜分了男人的全部,谁都没能占到谁的,不亏是姑侄一家人,谁都不遑多让。
    最后,姐想写写海兰珠,这个女人像个谜,只是这个谜没多少人有兴趣深究。毕竟,她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没有影响政治的发展,没有祸国殃民,没有留下子嗣 。她只是影响了一代帝王个人的爱与哀愁,没有人知道她究竟美不美,没有人知道她有没有才华,没有人知道她前26年的生活,甚至她最后究竟被葬在哪里都有争议。后世的人们只知道她是大清开国皇帝的挚爱。
    女人什么时候怪过男人?女人从来只为难女人,所以姐一直好奇,孝庄到底有木有在身前死后为难过海兰珠?有据可证是木有的。姐纯属小人之心,又唯恐天下没八卦,随便问问而已。
    海兰珠肿么
皇太极,就来看看她的简历 ,这个女人,没遇到皇太极前和离开皇太极后,都是一个迷,唯独遇到皇太极,她把皇太极了。
1609
年,出生
1634
10月,嫁给
皇太极
1636
5月,册封东宫大福晋(关雎宫宸妃)
1637
7月,生下皇八子
1638
3月,子殇
1941
9月,薨
    她在嫁给皇太极以前的26年,居然完全木有任何一个字的记录,这是很多学者都想不明白的地方,姐当然也不会明白,她留白的26年,别的也没人感兴趣,争论只在于她嫁没嫁过人,所以说,古往今来,八卦是世界通行的全民爱好,总记挂着别人老婆的那点绯闻。

这个问题无非两个答案:
一,嫁过。
   
但说嫁过也奇怪啊,以她家的背景,以她姑姑和妹妹都嫁给大汗的规格,她这个做姐姐的,一定也是嫁给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吧,有的就说,她嫁给了林丹汗或林丹汗这一族里的贝勒,当初林丹汗也是只老虎,和
皇太极到底谁会最终称雄,还不好说,按照鸡蛋不能放在一只篮子里的原则,科尔沁这么分配女儿无可厚非,但不管海兰珠嫁给谁,以她的家世,总不会只做个犄角旮旯的侍妾小妹吧?就算再不得宠,也会有个位分,做不了大福晋,至少弄个侧福晋,只要上了名堂,有了身份,就会有记录。可这女人一丁点都木有,于是有人说,那是皇太极把资料删了,自己的宠妃是二婚,多不光彩啊,这就是有人自己迂腐,还楞把八股思想按在皇太极身上,皇太极和他的族人,真不在乎女人婚前跟谁好过,只要婚后忠诚就行,这种思维放到现在都难能可贵、值得赞赏。而且在娶海兰珠那会儿,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皇太极做了三次新郎, 除海兰珠外,另外两位都是林丹汗的遗孀。二婚不说,还带了拖油瓶过来,皇太极也都把那些孩子养大成人,没删一点她们的记录,他独删海兰珠的做甚?于是又有人说,其实海兰珠是皇太极抢来的,他看上了海兰珠,就杀了她老公,杀夫夺妻,这总不光彩了吧?所以皇太极得删记录,所以说海兰珠嫁过人,不仅没有资料可证,也不太经得起推敲,那就是没嫁过了?但没嫁过,也有问题啊,海兰珠美不美?史书是没有提到这个。学者、专家都说应该比孝庄美。不说倾国倾城,至少是个美人。不然怎么会把阅女无数,审美也没啥特殊偏差的皇太极给迷晕?当然这么深爱,外表一定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一入宫就盛宠,外表一定很加分。那海兰珠有木有内涵?史书也没有提到这个,她温婉和顺,又不干政,谁知道她有多少文化?但从皇太极能和她心神合一来看,她至少不会只是个绣花枕头吧?

皇太极是谁啊?之前说过,他是史学家眼中,清代唯一可以用形容的帝王,这就是说,他不光武功了得,打仗了得文化成绩也很出众的,他是全才,不偏科,因为他们毕竟是满族人,学习汉文化的时间短,而我们总是用汉人的文化和标准去评判他们,总觉得他们全是武夫文盲, 其实这太武断,至少皇太极就不是这样,他从小热爱汉文化,通晓汉字,在满人里很稀有 皇太极绝对称得上大金的才子,或者文化人,就是这样一个有文化有见地有才能的人,他深爱的女人,能没点学识修养内涵啥的?所以,海兰珠不能说多有文化,但一定不是个只有外表的草包愚妇。

海兰珠有长相、有内涵、有家境,她为什么会26岁才嫁人?即使放到现在,26岁还没有个男友啥的,父母也会张罗着要给相亲了。在当时十二三岁就出嫁的年纪,26都快当姥姥了,肿么还没嫁过人?而且她还生长在一个把女子当做贡品进献给豪门贵族的家庭,嫁不嫁也由不得海兰珠吧,肿么可能由得她大龄未嫁?没嫁过似乎也说不过去?那她到底嫁没嫁过?姐真的不知道,甚至连更倾向哪个答案都不知道,只有和皇太极在一起的7年是实实在在,有迹可循,在经历了26年的空白以后,海兰珠迎来了有记录的悲喜人生。
    皇太极迎娶海兰珠的仪式,丝毫不比娶哲哲和大玉儿逊色,还异常隆重,率领全部的妻妾和宗亲内臣亲迎,随后还厚赐其母亲和两位兄弟并在宫中备陈百戏,大宴群臣,八旗贝勒悉数入宫进宴贺喜,大张旗鼓地欢庆,你说没问题,那也没问题,毕竟是娶老婆,弄得隆重点有什么?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皇太极曾见过海兰珠,一见钟情,倾心不已,就和雍正对纯元差不多,得偿所愿的皇太极能不格外高兴,特别隆重咩?反正海兰珠从嫁给皇太极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宠冠后宫的戏剧人生。

帝王对女人总是习惯说"",圣宠、圣眷、圣恩……一切都像是一种赏赐,而通常不会有问题,只要这个帝王本身不是个昏君,那个皇帝没几个宠妃呢?出问题的,常常是,爱能让人魔怔,能把变成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是眷爱,还是虽殁不忘的眷爱, 这就很难不出问题,皇太极平时怎么爱他家海兰珠,史书自然不会记载,史书毕竟不是苹果日报壹周刊,整天围着八卦转,史书里的字很值钱,只记录大事情。

作为一个皇帝,还是要推翻前朝的开国皇帝,免不了有三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 推翻前朝政权

第二、 自己登基称帝

第三、 传位立储
    1636
4月,也就是海兰珠入宫不到两年,皇太极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建国号大清,大清王朝就此诞生,后宫的女人们,不再被称作福晋,要用汉制封妃了,而且还只封一后四妃, 按常理,这和评职称、升职差不多吧?工龄很重要,有无突出贡献很重要,有无后台背景也很重要,女人的突出贡献,当然是有没有生儿子,哲哲是当之无愧的皇后,科尔沁背景,入宫最久、本身位分就最高,也没犯过错,只是没生出个儿子。但当时有资格封妃的5个女人都没有儿子,按这思路,仅次于哲哲的,必定得是玉儿。玉儿进宫比海兰珠早9年,和
皇太极十年的夫妻感情了。其他三个女人,都嫁过来不满2年,也没为皇太极生过孩子,而玉儿和哲哲一样为皇太极生育三个女儿,虽然不是儿子,也算有所出吧,忘了说,想升职,工龄和贡献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老板喜欢。你就算没贡献,甚至负影响,只要老板喜欢,你就是栋梁 皇太极爱谁,立马可见,海兰珠一跃成为仅次于皇后的东宫大福晋。 这还没完,平时严肃,一丝不苟的皇太极,开始玩起了风雅、浪漫, 他亲拟了海兰珠的宫名,关雎宫, 别的永福啊、麟趾……不好说是皇太极还是内务官员拟的,但关雎一定是皇太极自己定的,别人不敢,也没这一腔情怀。这基本等于挂块牌子公告天下,这个屋子里住着朕爱的女子,她是君子好逑
   
宫名腻歪完了,还有封号,叫宸妃, 这个封号起源于武则天,武则天很霸道,她追求高人一等、与众不同 ,这个字是帝王的象徵,光封号来说,这个字是尊贵的极致了,难再有更高 。都是妃,她这个封号就会比别的妃尊贵8条街,可惜被大臣拍死了,没通过。武则天没当成宸妃, 现在用到了海兰珠身上,她也是大清国唯一的宸妃

可见,皇太极有多爱他家海兰珠,恨不得古往今来什么好的、贵的都用在海兰珠身上,前两位已定,第三怎么也该轮到玉儿了吧,她却被排在了最末,不能说皇太极不喜欢她,只是皇太极对她和对别的女人没有区别。有记载可查的,都表明皇太极对玉儿和玉儿所生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殊照顾。没有眷爱,也没有冷落,一切都恰如其分,对玉儿妃位的排名,应该是皇太极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最好的平衡,总不能你们一家三个排一二三吧,别的部族会怎么想?哲哲的外在地位不能动,海兰珠在皇太极心里的地位动不得,只有玉儿往后动一动了。

这不封妃没多久,海兰珠就怀孕了,还一举得男,产下皇八子,皇太极都乐疯了,一切都按国庆办置,甚至比登基称帝那会儿还隆重,在小八出生八天后,下诏大赦天下,这是皇太极也是大清颁布的第一道大赦令。顺治在董鄂妃产子后,说这是他的第一子 皇太极可没这么说,皇太极只是说: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可皇太极一共生了11个儿子,另外的10个别说大赦,连能被记载的特殊表示都没有,敢情皇太极只把海兰珠生的儿子当儿子?这跟第一子也木有多少本质不同嚒。只不过老子比儿子情商智商都高出不少,接下来就是摆流水宴,迎各方朝贺宾客,接受王公大臣,国内外各族使臣觐见道贺,和春晚有一拼:朝鲜人民发来贺电、蒙古人民发来贺电、科尔沁人民发来贺电……

这些还不够,皇太极还觉得表彰力度不够大,于是特命大学士范文程,持诏前往科尔沁草原,追封海兰珠的祖父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这算是表彰到了坟前。死人都有份,活人更不能少,海兰珠的祖母封为和硕福妃,母亲封和硕贤妃,赐仪仗,只差没给海兰珠家的牛羊也册个封,挂朵大红花,都按这样,还生儿子干什么呢?生个海兰珠这样的女儿不是更好。

奇怪的是,自古以来,一出生就万千宠爱,被立王储、封太子的皇子,就鲜少有能登上大位的,连能长大成人的都极少 ,不知道是虚不受补”“命不够硬,还是天妒人嫉,总之,皇太极最想交托江山的小八,也逃不过这个命运,仅7个月,就走了,科学的说法小八是得了天花
    女人为爱而生,但孩子是女人的死穴,本就娇弱的海兰珠当然承受不起,从此,开始了至死方休的病榻生涯,心情很忧郁、身体很羸弱,海兰珠进宫7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病着,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耐心感动天。他想尽各种办法纾解海兰珠的心情,各种的赏赐不断,什么奇珍异宝都想赐给她,只为博他家海兰珠一笑。可珍宝怎么能弥补得了丧子之痛,用钱不行,用爱不行,那只有用亲情了,皇太极多次请海兰珠的母亲、祖母进宫,陪伴开导海兰珠,能做的皇太极都做了,他可能最爱海兰珠的娇美,也最无奈海兰珠的娇弱,丧子之痛成为了海兰珠身心上无法愈合的伤。

皇太极毕竟是事业型的男人,在遇到海兰珠以前他可以没有爱情,在遇到海兰珠以后,他却不能不顾事业,海兰珠生病那几年,正是明清决一死战的最后关头。

16392月爆发的松锦之战,历时3年,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一战 ,在中途胶着的战事中,清军并不占优势
    1641
7月,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战事胶著,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同年818日,皇太极御驾亲征紧急支援前线,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令许多人瞠目结舌的情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开弓没有回头箭,姐以前听到的战场故事,都是将士上了战场,就算天塌下来也不回头的,战场不是操场,你跑上去跟任何一个将领说,你家的谁快死了,他可能连掉眼泪的工夫都没有,更别说是提出要回去了。但皇太极是皇帝,皇帝和将军就是不一样,皇太极在那一刻的觉悟和一般人都不一样,他把自己人夫的身份,摆在了统帅大清皇帝之前。

912皇太极得报宸妃病重,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做了战地部署
9月13清晨,拔营赶回盛京

9月17,驻扎休息,一更天,收到来报宸妃病情加重
,即刻拔营星夜兼程赶路,还派了索尼等几个大学士先行疾驰。
9月18凌晨,索尼等抵达盛京,刚进大清门,就得到了宸妃薨逝的消息

姐就不信,那几个倒霉的先遣大学士没在心里骂三字经,次奥。于是他们又折返向
皇太极禀报,快到盛京城外的皇太极,得知了宸妃已经过世的消息,当场就恸哭不已,腿也软了,马也骑不了了,人也要搀扶了,最后是坐着车轿进的城。就这样疾驰六天六夜,骑死了六匹战马,皇太极还是没能见上他家海兰珠最后一面。

你说早不了一个月,那早几天也行,报给皇太极就是已经过世了,见不着了,他也不用为了最后一个念想,不要命的赶路。你说早死不行,那晚一点行不行?不指望你迟2年,能让皇太极入主紫禁城,你迟几个时辰总行吧,差几个时辰,皇太极就能赶到见你最后一面了,你偏偏就要挑他快到了,你不等他,就走了。次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悔为什么不早点回来,甚至悔干嘛要御驾亲征,接下来,皇太极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六天六夜悲恸欲绝,寝食俱废朝夕悲哭 。用皇太极后来自己的话说,他老子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也没这么哭过。

918日到923日,不眠不休,颗米未进,哭晕了醒来,醒来了哭晕

 9月24下午,也就是海兰珠过世的第七天,才开始稍进饮食

 皇太极亲自主持举行海兰珠的葬礼,丧殓仪式一切从厚,以国丧的规格置办,出殡的时候,皇太极亲率王公大臣后宫女眷,千余人的送葬队浩浩荡荡,用红油漆刷了19层的梓棺,用杏黄色画五色龙凤,内围7层蟒缎,陈设仪仗,棺椁由64人抬着从东侧门出盛京,选地载门外5里处的风水宝地暂时这种皇帝亲自送葬,送葬时边走边哭,亲自哭奠的情形世间罕见安葬,连朝鲜人民的史书,都将这一段记载了下来,丫的,丢脸丢出国了。
九月二十八日,海兰珠初祭,皇太极亲笔书写祭文,并下跪奠酒,宣读祭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朕念身前眷爱,虽没不忘。 回到宫中,皇太极也不入宫殿,按照寻常人家习俗,在门口搭个帐篷,住在帐篷里哀思痛哭哭得晕厥了,把周围人吓得,叫来了法师,作法祈福。

十月二十七日,追封海兰珠为敏惠恭和元妃, 妃子只有2个字的谥号,皇太极给了他家海兰珠双倍字数,这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连元妃也给了他家海兰珠,按祖制,只有第一位正妻,才能获封元妃,也就是俗称的元配,别说海兰珠不行,就是哲哲,也算不上,毕竟她已经是皇太极娶的第三位正妻了,海兰珠不光没当过正妻,离第一位她晚了二三十年吧。顺治在董鄂妃死后,封她为皇后,这让活着的那位皇后确实脸上无光,可皇后是没有位次的,你是皇后,她也可以是皇后,尤其还是追封,只要不同时封两个活着的女人作皇后就好,可元妃只有一位,你总不能个个都是第一位吧,如果她是, 那之前的几个女人算神马?但皇太极是大清的主,他说他家海兰珠是元配,别人也不敢异议。

追封谥号时,就和一个月前送葬的规格一模一样,浩浩荡荡的又来一遍,到了海兰珠坟前,陈列祭仪,亲王贝勒群臣等就列,宣读满、汉、蒙古等字追封册文,皇太极亲自上前下跪奠酒3次,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跪叩3次,外藩诸王贝勒以下,朝鲜国王2子及内大臣以上各奠酒1次。此后,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 … … 想得到的他都去祭,次次祭礼仪典隆重肃穆,篇篇祭文文词典雅庄重,都表达着无尽的哀意。有记录可查的,皇太极亲临祭奠不下十余次,甚至在当年岁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时,皇太极也与皇后率百官及其夫人们前去祭奠海兰珠,你说皇太极没把海兰珠当祖宗,谁信啊?海兰珠身前享尽眷爱,去世后也尽享哀荣。

一月后,看到因追念海兰珠抑郁不乐的皇太极,诸王贝勒大臣等提议打猎散心,皇太极答应此请,偕皇后诸妃亲王等出猎,出猎回来时,皇太极特意绕道宸妃坟茔处,下马恸哭,几近昏厥。

第二年,外出行猎的皇太极,自辽河回盛京,复经宸妃墓时,以茶奠之,恸哭依旧,酷爱行猎的皇太极,每次出猎,必经海兰珠墓地,必下马痛哭,必悲痛欲绝。尼玛,要不要这么虔诚,真有时间带不走的哀愁吗?有人说,是哪个不长眼的带的路,专走看到宸妃墓的道。

次年(1642年)正月元旦大贺之际,皇太极传谕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

二月,松山锦州大战告捷,清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明朝率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后降清。

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为二人赐宴庆贺,但在这盛宴之上 ,皇太极没有出席

理由是,还在给他家海兰珠服丧: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

皇太极这辈子的梦想是什么?不就是入关嚒,现在松锦大战告捷,逐鹿中原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淡皇太极的悲伤,人好像总是在梦想即将实现时,发现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已经失去,皇帝也逃不过这种总在循环上演的悲剧,还是有不长眼的王公大臣,偏偏挑这时候往枪口上撞。

据史料记载,在海兰珠的丧期内有不从禁令私自作乐的,后经查出,遭受处罚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扎哈纳的王公桂冠都险些因此而被削掉;其余人均遭到没收家产、罚银、鞭笞、贯耳鼻等处罚。

自从为了海兰珠从战场赶回来,皇太极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之后的记载不是晕厥,就是减食,基本都是圣躬违和。 别说皇太极不想活,他其实是不想死的,他的心愿还没完成,他想看着大清入关。为此,皇太极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做法祈祷,但是,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这种损伤已经无可逆转。

1643922,也就是海兰珠死后的两年零三天,皇太极也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1644年5月27
皇太极死后的八个月,大清入关
1644年6月6,满洲八旗军开进北京朝阳门,进入紫禁城。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5
里外跪迎多尔衮。
1644
10月,福临在北京告祭天地宗社, 即皇帝位,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皇太极的离世似乎没有影响任何的历史进程,但对皇太极个人来说,他失去了太多,他是在离实现毕生理想只差一步时,撒手人寰。如果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一定绝非现在这样,他是评价最被低估的皇帝。

虽然他作为皇帝,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荣华和权势,但是作为人,他经历了人间极致的苦痛。最爱的儿子,不满周岁就没了;最爱的女人,在他想与她共享荣华和天下时离世。一生的梦想,到手的天下,只有他的儿子和弟弟去替他俯瞰。

皇太极是在办公时突然猝死,对立储,对自己的身后事,都没有任何交代
皇帝昭陵和昭陵西侧的妃陵,都是在皇太极死后才修建完成,按照祖制皇后哲哲死后与皇太极合葬皇陵,其余妃子葬于妃陵,海兰珠的骨灰最终被安置在哪里,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谜。

海兰珠死时,妃陵未建,她骨灰坛被安放在盛京城北地载门外五里临时修建的芦殿之内,一年半以后,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初十才举行仪式正式埋入了殿内地宫。皇太极过世后,随着皇陵妃陵建成,《清实录》《大清会典》等记载,宸妃迁葬在昭陵贵妃园寝,但对海兰珠骨灰迁入妃园寝的时间,没有任何记载。

昭陵贵妃园寝最早的全称是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 懿靖大贵妃就是娜木钟),这表明宸妃不仅是葬此处,更是妃园寝的首位人物,从嘉庆朝起,《清实录》对妃园寝的称呼发生了重要改变,不再叫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而是改叫懿靖大贵妃、康淑妃园寝, 自此,宸妃墓地的记载变得无从可考,为什么要把宸妃除名呢?皇太极倾注了一生爱恋,无论身前身后,都给予最高礼遇的海兰珠,在皇太极死后,究竟有没有被皇太极的子孙祭奠呢?
    嘉庆朝礼部的一条奏折揭开了事情的真相:谨按嘉庆十年。皇上恭谒祖陵。礼部具奏。臣等谨查会典。及臣部则例。内载。”福陵昭陵妃园寝四处。一寿康太妃。一宸妃。一懿靖大贵妃。一康惠淑妃。又查乾隆间。历次盛京典礼臣部档案所载。致祭之妃等名号。均系开具。福陵内安葬之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昭陵内安葬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及格格等九位。又本年。接据盛京三陵总管衙门册报。妃位号名。亦与臣部档案相同。其宸妃一位。并未开载。当经臣等将缘何与会典则例参差之处。咨查去后。兹准覆到。该处亦无凭可靠。又咨呈宗人府。据覆开载。宸妃。与会典。及臣部则例同。臣等伏思。

乾隆八年。及历次档案所载致祭之各妃位。系按照康熙年间之例办理。所有昭陵妃园寝内。缘何并未开具宸妃之处。隔年久远。无可稽考。臣等实不敢臆为增添。谨仍照历次致祭过之。妃位名号。缮折具奏。理合一并陈明。奉旨依议。 如此看来,按照康熙朝之例,清帝的十次东巡,实际上均没有祭祀宸妃。如果说连园寝内祔葬的格格等低位妃嫔都一个不拉地予以致祭,堂堂的敏惠恭和元妃又怎能被礼部官员一而再地遗漏,而康熙却对此没有异议呢?所以说,这一定是遵照康熙的旨意办理的。

在康熙出生前,宸妃早已逝去多年,康熙本人能对宸妃有什么成见呢?康熙以孝治天下,对皇太极和顺治的诸妃都礼数周全,对宸妃非同寻常地打压,究其原因,只能是出于孝庄的授意。而这种对宸妃的打压又是不能拿到台面上的,因此会典、礼部则例乃至实录等官书都不能明言不祭祀宸妃。之后嘉庆和道光两朝的东巡祭祖,实录中就只记载了对昭陵的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的,致祭,宸妃从此不再提及。

此外,妃园寝每年都有四次大祭。按例,福陵太妃园寝祭祀用羊三只,昭陵贵妃园寝用羊两只。贵妃园寝的这两只羊显然是为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准备的,而没有宸妃什么事了。【对比宸妃身前的荣宠,其身后种种,实在令人倍感凄凉。】  

玉儿对海兰珠这个姐姐,究竟抱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孝庄作为一个有机会成为 武则天吕后慈禧似人物的女人 ,她不要垂帘听政、她不要把持朝权,她一生都只在为了保全丈夫的基业,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样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武则天爱李治吗?慈禧爱咸丰吗?姐不敢说;孝庄不爱皇太极吗?姐同样不敢说

虽然很多野史,渲染着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真爱, 还是说回海兰珠,有些女人她并没有作任何不好的事,却让除了她男人以外人,对她有种爱不得恨不得,有口气一直出不去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起因,在当时被归结为与理不合,与祖制不合, 这些皇太极身前没人敢讲的不合,在他死后都被尽量的修正了。《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在康乾时期,经过了两次大的修订,实录也可以修,就和直播是对嘴一样,清代的实录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清代的帝王特别好面子,把自己粉饰的完美无缺不算,还喜好粉饰自己的祖宗,于是儿子改老子、改爷爷说过的话,稀松平常,但目的只有一个,让他家祖祖辈辈都成为明君圣主,改到没有任何可以被诟病,可以被指出于理不合的瑕疵。

皇太极的一生,在军事政治文治武功上,不用改,可以算得上出类拔萃、领导英明的圣主,唯一不得体,还是很不得体的,就是他为他家海兰珠做过的那些渣事, 他那段比孟姜女哭长城还壮观的历史在《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修订版中,几乎都被删除。他下跪祭酒的事,自然也不能留,到底共删去了多少他的渣事,姐不清楚,但姐理解皇太极的子孙,在男权的社会,尼玛放平常人,都不太体面,何况是个皇帝,实在掉渣,修改后的实录,只剩些饮食骤减、圣躬违和之类无伤大雅的记载,就连皇太极为他家海兰珠写的情真意切、真情实感的祭文,也被全部改写,改成像个帝王对妃子的悼念,而不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哀思。厚加眷爱改成了礼遇有加。 之前的那些皇太极纪实,都是根据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初纂整理的,初纂是不是完全据实记载,也不好说,但是总比后面的修订版真实,哪怕也只呈现了一部分,已经足够,姐都想给皇太极家的海兰珠跪了。

尼玛,这渣女人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和魅力?
一个皇子,出生就被当王储,基本活不长 ;一个妃子,占了帝王全部的爱,却没儿子,没后位; 皇帝死后,她不被挖祖坟,就应该感激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仁慈了,不过,海兰珠的情况比较特殊,她和皇后、太后是一家。不可能被挖祖坟,顶多不被祭奠,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基本已经人神共愤。 那海兰珠对皇太极呢?在皇太极出征不到一个月,海兰珠就活不下去了,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出征前,海兰珠一定没有到病危的情形。去了都能赶回来,没去前就有事,还不一直守着,那是被人害了咩?姐觉得也没什么可信度。毕竟她们家姑侄三个都在宫里,还是后宫最得宠的女人,别人谁敢害她。她姑姑哲哲已经是皇后了,还是个不太可能再生儿子的皇后,争宠没必要了,害一个妃子,还是自己侄女做什么?她妹妹玉儿,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去害一个没了儿子,身体长期病病歪歪的姐姐做什么?别说害了她,没什么实质好处。万一东窗事发,不是拿自己的大好前途,给一个病西施陪葬嚒?如果不是被害死的,就是自己病死的。

海兰珠是一朵娇弱的,经不起风雨的花,丧子之痛几乎将她折毁,皇太极的眷爱和陪伴,是她活着的最后依恋,离开海兰珠,皇太极还能撑两年;离开皇太极,海兰珠一天也撑不过,姐只能说,这个女人不适合皇宫,不适合能成就大业的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年03月20日
后一篇:2013年05月1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