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后宫旷世之恋之皇太极和海兰珠
(2013-03-20 21:10:25)
标签:
大清野史杂谈 |
分类: 野史考究 |
海兰珠宠眷后宫,是皇太极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在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哲哲的清宁宫,布木布泰的永福宫,娜木钟的麟趾宫,巴特玛·璪的衍庆宫……都取寿与天齐,富贵平安之意。只有海兰珠的寝宫,被命名“关睢”,有爱情之意。就像哪本小说写的,皇太极这一生除了想让别人记住他的功绩以外,大概就想让别人记得他最爱海兰珠吧。
据说在洋洋洒洒整整四十八本的《清史稿》中,皇太极是唯一一个得到后代史家用“圣”字形容的清帝。
这和儿子称老子是“圣祖” ,完全是两码事。也就是说,在有确实资料可证的情况下,皇太极的一生 。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甚至人品修为方面,都值得称颂,没有多少以被诟病的地方,但后世对皇太极的赞誉,远不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我的浅见,除了那点人类永远无法消除的“种族歧视”以外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功绩最终都是唯结果论的。
秦始皇再残暴不仁,但他统一了中国,光这一项就够他“得瑟”几千年,但皇太极没有入关,没有坐上紫禁城的金銮宝座。从严格意义上说,他甚至不能算做是个一统江山的皇帝,更讽刺的是,皇太极只差了几个月,在他过世后的几个月,大清就入关了,就迁都北京了,就正式取代了明王朝,顺治小儿成了第一位大清入关后的真皇帝。
皇太极该去找谁评理?怪天怪地怪自己以外,就得找他家海兰珠了,皇太极肿么死的,脑溢血?心肌梗塞?中风?那时候也没检测设备,说不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太极的“无疾而终”和他家海兰珠的早逝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海兰珠的死,带走了皇太极的快乐,摧毁了皇太极的健康,事业和爱情,谁也弥补不了谁;还会时常一损俱损,因为一个女人,“失去”达成毕生理想、毕生追求机会的帝王。
同样皇太极的爱情,也不如他的儿子,顺治和董鄂妃那样常被提及。也许就是因为他是无奈“失去”了,而并不是自愿“放弃”了,他没有和他儿子这类人一样,为了爱情寻死觅活,也没有为了女人亡朝败国,他到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和追求,只是他做不到了,他止不住悲伤,也留不住因为过度悲伤而消亡的生命,一个一生都在追求事业,都在用全部心力实现理想的男人,会为了失去一个女人而如此痛苦,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个女人也是他的理想吧,就像皇太极送给海兰珠的宫名“关雎宫”,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女子,也是他在情感上的一生所求。
海兰珠二十六岁以前的生活完全没有记载,她和皇太极的第一次见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海兰珠在和母亲、兄长一起来皇宫探亲的时候,见过皇太极,皇太极很喜欢她,于是海兰珠也嫁来了盛京,于是得偿所愿的皇太极为她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丫的,这种说法,让姐想到了甄嬛传里的纯元,这个故事难道是在告诉咱们,如果家有姐妹,如果姐妹长得比你漂亮,千万别让她来“探亲”?
但基本可以肯定海兰珠长得比孝庄漂亮,而且“玉”是海兰珠的蒙古名字“哈日珠拉”的含义,至于后来为什么会窜到孝庄身上,让孝庄变成了“大玉儿”,姐就不知道了,不过,蒙古名字取得还真是很形象,比汉文都有意思 ,海兰珠是美玉,而孝庄的名字“布木布泰”据说是“大口袋”的意思,孝庄的一生也的确口袋很深,比几乎所有女人都装得多。
而另一种更被认同的说法,因为哲哲和大玉儿两个女人,六次怀孕生了六个格格 ,科尔沁为了生下有他们血统的皇嗣,就把海兰珠也送来了,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皇太极对海兰珠几乎“一见钟情”的事实 ,海兰珠在入宫一年多以后,就被正式改国号“大清”的皇太极封为了“关雎宫宸妃”, “关雎宫”这个得名中国最早爱情诗篇的名字,明确的告诉世人,这里住着皇帝所爱所逑的女子。
“宸妃”这个武则天想得而没得到的封号,强调了海兰珠在皇太极心目中“家”的位置,可那个时候,她甚至还没有怀过孕、有过子嗣,看来即使在古代,在把女人当成生育工具的年代,爱情也是和儿子木有太大关系,但在爱情下出生的儿子,绝对会子凭母贵,也许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梦中情人的影像,不一定描绘的出来,但是等遇见的时候,第一眼就会知道,就是那个人,这种感情比日久生情要强烈得多,海兰珠对皇太极来说,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女子。
历史上皇太极身边的三个女人,正好考验一下各人的三观
,哲哲得到了皇后的权威,得到了和与皇太极合葬的尊荣,大玉儿得到了太后,太皇太后的权威,得到了指点江山的经验,得到了继承江山的子孙,海兰珠得到了帝王的眼泪和死生不忘的眷爱。很难说谁更幸运,谁更不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三个女人,确实瓜分了男人的全部,谁都没能占到谁的,不亏是姑侄一家人,谁都不遑多让。
1609年,出生
1634年10月,嫁给皇太极
1636年5月,册封东宫大福晋(关雎宫宸妃)
1637年7月,生下皇八子
1638年3月,子殇
1941年9月,薨
这个问题无非两个答案:
一,嫁过。
皇太极是谁啊?之前说过,他是史学家眼中,清代唯一可以用“圣”形容的帝王,这就是说,他不光武功了得,打仗了得文化成绩也很出众的,他是全才,不偏科,因为他们毕竟是满族人,学习汉文化的时间短,而我们总是用汉人的文化和标准去评判他们,总觉得他们全是“武夫”、“文盲”, 其实这太武断,至少皇太极就不是这样,他从小热爱汉文化,通晓汉字,在满人里很“稀有”, 皇太极绝对称得上大金的才子,或者文化人,就是这样一个有文化有见地有才能的人,他深爱的女人,能没点学识修养内涵啥的?所以,海兰珠不能说多有文化,但一定不是个只有外表的草包愚妇。
海兰珠有长相、有内涵、有家境,她为什么会26岁才嫁人?即使放到现在,26岁还没有个男友啥的,父母也会张罗着要给相亲了。在当时十二三岁就出嫁的年纪,26都快当姥姥了,肿么还没嫁过人?而且她还生长在一个把女子当做贡品进献给豪门贵族的家庭,嫁不嫁也由不得海兰珠吧,肿么可能由得她大龄未嫁?没嫁过似乎也说不过去?那她到底嫁没嫁过?姐真的不知道,甚至连更倾向哪个答案都不知道,只有和皇太极在一起的7年是实实在在,有迹可循,在经历了26年的“空白”以后,海兰珠迎来了有记录的悲喜人生。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皇太极曾见过海兰珠,一见钟情,倾心不已,就和雍正对纯元差不多,得偿所愿的皇太极能不格外高兴,特别隆重咩?反正海兰珠从嫁给皇太极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宠冠后宫的戏剧人生。
帝王对女人总是习惯说"宠",圣宠、圣眷、圣恩……一切都像是一种赏赐,而“宠”通常不会有问题,只要这个帝王本身不是个昏君,那个皇帝没几个宠妃呢?出问题的,常常是“爱”,爱能让人魔怔,能把“明”变成“昏”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是“眷爱”,还是虽殁不忘的“眷爱”, 这就很难不出问题,皇太极平时怎么爱他家海兰珠,史书自然不会记载,史书毕竟不是“苹果日报”,“壹周刊”,整天围着八卦转,史书里的字很值钱,只记录大事情。
作为一个皇帝,还是要推翻前朝的开国皇帝,免不了有三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 推翻前朝政权
第二、 自己登基称帝
第三、 传位立储
可见,皇太极有多爱他家海兰珠,恨不得古往今来什么好的、贵的都用在海兰珠身上,前两位已定,第三怎么也该轮到玉儿了吧,她却被排在了最末,不能说皇太极不喜欢她,只是皇太极对她和对别的女人没有区别。有记载可查的,都表明皇太极对玉儿和玉儿所生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殊照顾。没有眷爱,也没有冷落,一切都恰如其分,对玉儿妃位的排名,应该是皇太极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是最好的平衡,总不能你们一家三个排一二三吧,别的部族会怎么想?哲哲的外在地位不能动,海兰珠在皇太极心里的地位动不得,只有玉儿往后动一动了。
这不封妃没多久,海兰珠就怀孕了,还一举得男,产下皇八子,皇太极都乐疯了,一切都按“国庆”办置,甚至比登基称帝那会儿还隆重,在小八出生八天后,下诏大赦天下,这是皇太极也是大清颁布的第一道大赦令。顺治在董鄂妃产子后,说这是他的“第一子”, 皇太极可没这么说,皇太极只是说:“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可皇太极一共生了11个儿子,另外的10个别说大赦,连能被记载的特殊表示都没有,敢情皇太极只把海兰珠生的儿子当儿子?这跟“第一子”也木有多少本质不同嚒。只不过老子比儿子情商智商都高出不少,接下来就是摆流水宴,迎各方朝贺宾客,接受王公大臣,国内外各族使臣觐见道贺,和春晚有一拼:朝鲜人民发来贺电、蒙古人民发来贺电、科尔沁人民发来贺电……
这些还不够,皇太极还觉得表彰力度不够大,于是特命大学士范文程,持诏前往科尔沁草原,追封海兰珠的祖父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这算是表彰到了坟前。死人都有份,活人更不能少,海兰珠的祖母封为和硕福妃,母亲封和硕贤妃,赐仪仗,只差没给海兰珠家的牛羊也册个封,挂朵大红花,都按这样,还生儿子干什么呢?生个海兰珠这样的女儿不是更好。
奇怪的是,自古以来,一出生就万千宠爱,被立王储、封太子的皇子,就鲜少有能登上大位的,连能长大成人的都极少
,不知道是“虚不受补”“命不够硬”,还是“天妒人嫉”,总之,皇太极最想交托江山的小八,也逃不过这个命运,仅7个月,就走了,科学的说法小八是得了“天花”。
可皇太极毕竟是事业型的男人,在遇到海兰珠以前他可以没有爱情,在遇到海兰珠以后,他却不能不顾事业,海兰珠生病那几年,正是明清决一死战的最后关头。
1639年2月爆发的松锦之战,历时3年,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一战 ,在中途胶着的战事中,清军并不占优势
9月12日,皇太极得报宸妃病重,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做了战地部署
9月13日清晨,拔营赶回盛京
9月17日晚,驻扎休息,一更天,收到来报宸妃病情加重
,即刻拔营星夜兼程赶路,还派了索尼等几个大学士先行疾驰。
9月18日凌晨,索尼等抵达盛京,刚进大清门,就得到了宸妃薨逝的消息。
姐就不信,那几个倒霉的先遣大学士没在心里骂“三字经”,次奥。于是他们又折返向皇太极禀报,快到盛京城外的皇太极,得知了宸妃已经过世的消息,当场就“恸哭不已”,腿也软了,马也骑不了了,人也要搀扶了,最后是坐着车轿进的城。就这样疾驰六天六夜,骑死了六匹战马,皇太极还是没能见上他家海兰珠最后一面。
你说早不了一个月,那早几天也行,报给皇太极就是已经过世了,见不着了,他也不用为了最后一个念想,不要命的赶路。你说早死不行,那晚一点行不行?不指望你迟2年,能让皇太极入主紫禁城,你迟几个时辰总行吧,差几个时辰,皇太极就能赶到见你最后一面了,你偏偏就要挑他快到了,你不等他,就走了。次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悔为什么不早点回来,甚至悔干嘛要御驾亲征,接下来,皇太极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六天六夜“悲恸欲绝,寝食俱废”的“朝夕悲哭” 。用皇太极后来自己的话说,他老子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也没这么哭过。
从9月18日到9月23日,不眠不休,颗米未进,哭晕了醒来,醒来了哭晕
九月二十八日,海兰珠初祭,皇太极亲笔书写祭文,并下跪奠酒,宣读祭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朕念身前眷爱,虽没不忘。”
回到宫中,皇太极也不入宫殿,按照寻常人家习俗,在门口搭个帐篷,住在帐篷里哀思痛哭
,哭得晕厥了,把周围人吓得,叫来了法师,作法祈福。
十月二十七日,追封海兰珠为“敏惠恭和元妃”, 妃子只有2个字的谥号,皇太极给了他家海兰珠双倍字数,这还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连“元妃”也给了他家海兰珠,按祖制,只有第一位正妻,才能获封“元妃”,也就是俗称的“元配”,别说海兰珠不行,就是哲哲,也算不上“元”,毕竟她已经是皇太极娶的第三位“正妻”了,海兰珠不光没当过“正妻”,离“第一位”她晚了二三十年吧。顺治在董鄂妃死后,封她为皇后,这让活着的那位皇后确实脸上无光,可皇后是没有位次的,你是皇后,她也可以是皇后,尤其还是追封,只要不同时封两个活着的女人作皇后就好,可“元妃”只有一位,你总不能个个都是“第一位”吧,如果她是“元”, 那之前的几个女人算神马?但皇太极是大清的主,他说他家海兰珠是“元配”,别人也不敢异议。
追封谥号时,就和一个月前送葬的规格一模一样,浩浩荡荡的又来一遍,到了海兰珠坟前,陈列祭仪,亲王贝勒群臣等就列,宣读满、汉、蒙古等字追封册文,皇太极亲自上前下跪奠酒3次,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跪叩3次,外藩诸王贝勒以下,朝鲜国王2子及内大臣以上各奠酒1次。此后,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 … … 想得到的他都去祭,次次祭礼仪典隆重肃穆,篇篇祭文文词典雅庄重,都表达着无尽的哀意。有记录可查的,皇太极亲临祭奠不下十余次,甚至在当年岁暮,大祭列祖列宗之时,皇太极也与皇后率百官及其夫人们前去祭奠海兰珠,你说皇太极没把海兰珠当“祖宗”,谁信啊?海兰珠身前享尽眷爱,去世后也尽享哀荣。
一月后,看到因追念海兰珠抑郁不乐的皇太极,诸王贝勒大臣等提议打猎散心,皇太极答应此请,偕皇后诸妃亲王等出猎,出猎回来时,皇太极特意绕道宸妃坟茔处,下马恸哭,几近昏厥。
第二年,外出行猎的皇太极,自辽河回盛京,复经宸妃墓时,以茶奠之,恸哭依旧,酷爱行猎的皇太极,每次出猎,必经海兰珠墓地,必下马痛哭,必悲痛欲绝。尼玛,要不要这么“虔诚”,真有时间带不走的“哀愁”吗?有人说,是哪个不长眼的带的路,专走看到宸妃墓的道。
次年(1642年)正月元旦大贺之际,皇太极传谕“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
二月,松山锦州大战告捷,清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明朝率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后降清。
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皇宫的大政殿为二人赐宴庆贺,但在这盛宴之上 ,皇太极没有出席
理由是,还在给他家海兰珠服丧:“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
皇太极这辈子的梦想是什么?不就是入关嚒,现在松锦大战告捷,逐鹿中原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淡皇太极的悲伤,人好像总是在梦想即将实现时,发现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已经失去,皇帝也逃不过这种总在循环上演的悲剧,还是有不长眼的王公大臣,偏偏挑这时候往枪口上撞。
据史料记载,在海兰珠的丧期内有不从禁令私自作乐的,后经查出,遭受处罚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扎哈纳的王公桂冠都险些因此而被削掉;其余人均遭到没收家产、罚银、鞭笞、贯耳鼻等处罚。
自从为了海兰珠从战场赶回来,皇太极就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之后的记载不是晕厥,就是减食,基本都是“圣躬违和”。 别说皇太极不想活,他其实是不想死的,他的心愿还没完成,他想看着大清入关。为此,皇太极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做法祈祷,但是,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这种损伤已经无可逆转。
1643年9月22日,也就是海兰珠死后的两年零三天,皇太极也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1644年5月27日,皇太极死后的八个月,大清入关
1644年6月6日,满洲八旗军开进北京朝阳门,进入紫禁城。原明朝的文武百官出城5里外跪迎多尔衮。
1644年10月,福临在北京告祭天地宗社, 即皇帝位,“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皇太极的离世似乎没有影响任何的历史进程,但对皇太极个人来说,他失去了太多,他是在离实现毕生理想只差一步时,撒手人寰。如果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一定绝非现在这样,他是评价最被“低估”的皇帝。
虽然他作为皇帝,享受着无与伦比的荣华和权势,但是作为人,他经历了人间极致的苦痛。最爱的儿子,不满周岁就没了;最爱的女人,在他想与她共享荣华和天下时离世。一生的梦想,到手的天下,只有他的儿子和弟弟去替他俯瞰。
皇太极是在办公时突然猝死,对立储,对自己的身后事,都没有任何交代
皇帝昭陵和昭陵西侧的妃陵,都是在皇太极死后才修建完成,按照祖制皇后哲哲死后与皇太极合葬皇陵,其余妃子葬于妃陵,海兰珠的骨灰最终被安置在哪里,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谜。
海兰珠死时,妃陵未建,她骨灰坛被安放在盛京城北地载门外五里临时修建的芦殿之内,一年半以后,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初十才举行仪式正式埋入了殿内地宫。皇太极过世后,随着皇陵妃陵建成,《清实录》《大清会典》等记载,宸妃迁葬在昭陵贵妃园寝,但对海兰珠骨灰迁入妃园寝的时间,没有任何记载。
昭陵贵妃园寝最早的全称是“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
懿靖大贵妃就是娜木钟),这表明宸妃不仅是葬此处,更是妃园寝的首位人物,从嘉庆朝起,《清实录》对妃园寝的称呼发生了重要改变,不再叫“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而是改叫“懿靖大贵妃、康淑妃园寝”,
自此,宸妃墓地的记载变得无从可考,为什么要把宸妃除名呢?皇太极倾注了一生爱恋,无论身前身后,都给予最高礼遇的海兰珠,在皇太极死后,究竟有没有被皇太极的子孙祭奠呢?
乾隆八年。及历次档案所载致祭之各妃位。系按照康熙年间之例办理。所有昭陵妃园寝内。缘何并未开具宸妃之处。隔年久远。无可稽考。臣等实不敢臆为增添。谨仍照历次致祭过之。妃位名号。缮折具奏。理合一并陈明。奉旨依议。” 如此看来,按照康熙朝之例,清帝的十次东巡,实际上均没有祭祀宸妃。如果说连园寝内祔葬的格格等低位妃嫔都一个不拉地予以致祭,堂堂的敏惠恭和元妃又怎能被礼部官员一而再地遗漏,而康熙却对此没有异议呢?所以说,这一定是遵照康熙的旨意办理的。
在康熙出生前,宸妃早已逝去多年,康熙本人能对宸妃有什么成见呢?康熙以孝治天下,对皇太极和顺治的诸妃都礼数周全,对宸妃非同寻常地打压,究其原因,只能是出于孝庄的授意。而这种对宸妃的打压又是不能拿到台面上的,因此会典、礼部则例乃至实录等官书都不能明言不祭祀宸妃。之后嘉庆和道光两朝的东巡祭祖,实录中就只记载了对昭陵的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的,致祭,宸妃从此不再提及。
此外,妃园寝每年都有四次大祭。按例,福陵太妃园寝祭祀用羊三只,昭陵贵妃园寝用羊两只。贵妃园寝的这两只羊显然是为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准备的,而没有宸妃什么事了。【对比宸妃身前的荣宠,其身后种种,实在令人倍感凄凉。】
玉儿对海兰珠这个姐姐,究竟抱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孝庄作为一个有机会成为“ 武则天”、“吕后”、“慈禧”似人物的女人 ,她不要垂帘听政、她不要把持朝权,她一生都只在为了保全丈夫的基业,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样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武则天爱李治吗?慈禧爱咸丰吗?姐不敢说;孝庄不爱皇太极吗?姐同样不敢说
虽然很多野史,渲染着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真爱”, 还是说回海兰珠,有些女人她并没有作任何不好的事,却让除了她男人以外人,对她有种爱不得恨不得,有口气一直出不去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起因,在当时被归结为“与理不合,与祖制不合”, 这些皇太极身前没人敢讲的“不合”,在他死后都被尽量的“修正”了。《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在康乾时期,经过了两次大的修订,实录也可以修,就和直播是对嘴一样,清代的实录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清代的帝王特别“好面子”,把自己粉饰的完美无缺不算,还喜好粉饰自己的祖宗,于是儿子改老子、改爷爷说过的话,稀松平常,但目的只有一个,让他家祖祖辈辈都成为“明君圣主”,改到没有任何可以被诟病,可以被指出“于理不合”的瑕疵。
皇太极的一生,在军事政治文治武功上,不用改,可以算得上出类拔萃、领导英明的“圣主”,唯一不得体,还是很不得体的,就是他为他家海兰珠做过的那些“渣事”, 他那段比孟姜女哭长城还壮观的历史在《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修订版中,几乎都被删除。他下跪祭酒的事,自然也不能留,到底共删去了多少他的“渣事”,姐不清楚,但姐理解皇太极的子孙,在男权的社会,尼玛放平常人,都不太体面,何况是个皇帝,实在掉渣,修改后的实录,只剩些“饮食骤减、圣躬违和”之类无伤大雅的记载,就连皇太极为他家海兰珠写的情真意切、真情实感的祭文,也被全部改写,改成像个帝王对妃子的悼念,而不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哀思。“厚加眷爱”改成了“礼遇有加”。 之前的那些皇太极纪实,都是根据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初纂整理的,初纂是不是完全据实记载,也不好说,但是总比后面的修订版真实,哪怕也只呈现了一部分,已经足够,姐都想给皇太极家的海兰珠跪了。
尼玛,这渣女人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和魅力?
一个皇子,出生就被当王储,基本活不长
;一个妃子,占了帝王全部的爱,却没儿子,没后位;
海兰珠是一朵娇弱的,经不起风雨的花,丧子之痛几乎将她折毁,皇太极的眷爱和陪伴,是她活着的最后依恋,离开海兰珠,皇太极还能撑两年;离开皇太极,海兰珠一天也撑不过,姐只能说,这个女人不适合皇宫,不适合能成就大业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