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清军倚仗不靠谱民团遭惨败

(2016-09-26 10:00:43)
分类: 历史

摘自《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上)》, 去当当购买),王开玺著。东方出版社

 


18596月,英、法两国公使乘坐军舰,耀武扬威地闯至大沽口外。清政府认为,英、法两国“既为议和而来,中国总以诚信相待,断无疑虑”,要求英、法公使所带从员不得超过二十名,且不得携带武器,以免引起“民情惶骇,滋生事端”。从北塘河口入京换约。但英、法侵略者却恃强逞横,蛮横声称:“定行接仗,不走北塘。”咸丰帝不愿因此而导致中外冲突,训令清军守将僧格林沁,只可“加意严防,不值与之用武”。

 

但是,咸丰帝及其大臣们亦不愿示弱于外夷,仍力图以民扰夷,以民攘夷,为大清朝保存一些脸面。因此,当部分英法侵略者在大沽口外悍然登岸,靠近清军炮台时,僧格林沁遂“派令武弁,改装易服,扮作本地乡团”,出面进行阻止。第二天,当英、法侵略者再次企图登岸时,僧格林沁又派地方官员向英法侵略军告以“本处团练,不知轻重,恐有损伤,致伤和气”,同时“又改派武弁数名,扮作乡团,向岸往拦,以助声势”。

 

英、法联军不辨真伪,真的以为清政府官员平和相待,只是一些不知轻重的百姓民团自发进行阻拦,这也是造成英法联军恣意强闯大沽口的一个重要原因。结果,英、法联军被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惨败而逃。

 

18601月,清政府官员即已获得夷人“有兴师报复之信”,故已“咨行镇道各官,令其密饬所属,先于沿海村庄团练民勇”,希望能够在日后的战争中以多胜少,“以逸待劳,以主拒客”。

 

同年7月,英、法联军对华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当英法联军到达山东烟台海面时,咸丰帝曾指示山东巡抚文煜,“将团练事宜迅速举行,使该夷知众怒难犯,不敢肆行滋扰”。

 

81日,北塘陷落,大沽炮台已是腹背受敌。820日,咸丰帝谕令光禄寺少卿焦祐瀛、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之万等,“驰驿回籍,办理团练”。21日,又谕令御史陈鸿翊“回籍办理团练”。22日,咸丰帝再次谕令焦祐瀛等人,“飞速前进,驰抵天津,赶即出示,晓谕四乡居民,激以大义,并悬赏格,令其同心杀贼。该夷如不受抚,竟来扑犯,即纠集团勇,痛加剿洗,使该夷知所畏惧”。但是,焦祐瀛等人鉴于天津城已于24日为英法侵略军占据,担心出示举办团练,“该夷必立起衅端”,不敢召集团练御敌。

 

咸丰帝此时对团练能否御敌攘夷似乎亦有些动摇,一方面谕令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赴天津与英法议和,另一方面又谕令焦祐瀛、张之万等人,可暂在天津附近“召募壮勇,联络声势”,“如该夷有北犯情形,虽迎击不能得力,尚可跟踪追剿”。在桂良等人与英法联军议和期间,咸丰帝又多次谕令焦祐瀛等人尽快召集民团,对准备北犯的英法军队“一面迎头截击,一面跟踪追剿,务使该夷于由津至京要隘处所,节节阻拦,不敢长驱直入”。

 

稍后,英军扬言即将进京,焦祐瀛等人上折陈述举办团练的七大困难,奏请清廷不可过于相信和依赖民间团练,“速定抚局”。但是咸丰帝决不肯轻易放弃其“以民制夷”之策,一方面命焦祐瀛等人明确回奏:“天津民情是否忿恨该夷?抑或外强中干?”除武清、静海两处之外,其余各处民团“能否兴办?

 

另一方面表示“该夷肆行狂悖,所求各款断难允准,刻下惟有与之决战后再抚,舍此别无办法”,通知他们即将向其拨发三万两白银,用以“招集民团,立悬重赏”,命他们采取所能采取的一切方法与手段,“或俟该夷北犯时,跟踪追剿;或于夜间轮流暗袭,使其刻无休息,以疲其力。总使步步牵制,使该夷跋前疐后,攻剿方有把握”,并特别谕令其“切勿以有碍抚局为虑,是为至要”。也就是说,他们不必考虑清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战、和与否,也不必考虑清政府议和代表与外国人的谈判进行得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向英法军队发起猛攻。

 

无奈清政府允准拨发的募勇经费三万两白银,总不能如期解到,焦祐瀛等人“虽欲招募而款无可筹,军装器械,枪炮火药,一概未备”,而由当地富商张文锦控制的天津练勇,只能防匪,“未便调赴北路防夷”。咸丰帝以民制夷的希望始终不能如愿。

 

99日,英法联军自天津出发,沿运河向北京方向进犯,相继突进至北京东面的马头、张家湾一带。咸丰帝一面斥责桂良、恒福等人办事不力,撤去其钦差大臣职务,改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等赶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议和,一面叠谕恒福、焦祐瀛等人,“该夷既不受抚,朕意惟在与之决战”,然“大兵剿击,尤须民团协力,相辅而行”,命令他们“速即招集津郡一带民团,悬赏杀贼,破格优奖。一闻马头开仗,即行进击”。

 

918日,清政府与英法议和谈判失败。僧格林沁愤而将前来议和的英国代表巴夏礼等擒获。咸丰帝闻此奏报后,极其主观地认为,僧格林沁与英法开仗已是“大兵获胜”,英军的“巴酋善于用兵,现在就获,夷心必乱,若更以民团截其后路,可望一鼓歼除”,谕令恒福、焦祐瀛等“乘此声威,激励团勇,一涌而前,痛加剿洗”,满心欢喜地以为,清军又可以获得如同18596月大沽口痛歼英法联军那样的伟大胜利。却不料想僧格林沁所率清军于当日(即18日),已经从张家湾溃退至北京东郊的八里桥。而咸丰帝一向寄予扭转军事、外交局面厚望的焦祐瀛等所募民团,此时只招募了五百人,“且多系仓猝应募,只能携带短兵(器),并无火器,又无号衣、锅帐等件”,故不敢向英法联发动进攻。在其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只好以“惟有令其伏于四路,遇有可乘之机,奋力袭击”。相敷衍,因为其是否有可乘之机,紫禁城内的咸丰帝是难以知晓的。

 

921日,英法联军对驻扎于通州至北京要道八里桥的清军发动进攻,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大学士瑞麟和副都统胜保所指挥的清军,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也未能阻遏英法联军的兵锋,京城危急。咸丰帝以“办理和局不善”的罪名,撤去载垣、穆荫的钦差大臣,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自己则于22日率领后妃、王公大臣等逃往热河的避暑山庄。


http://s1/mw690/0038gwFbzy74ObqIz3qc0&690

 

延伸阅读-王开玺晚清系列:


《晚清南国》:这是一场中国边疆的千年危机,这更是一场誓死保卫家园的战役。 去当当购买

《晚清的四张面孔》:晚清时期的“四张”不同面孔,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百景图。(去当当购买

《晚清政治史: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上卷)》:看清政府是如何面对中国近代“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这一空前严重的国家、民族政治危机的! 去当当购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