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个真正的“善读者”
---听虞大明老师的略读教学课有感
刘庆
叠翠流金,天高去淡,9月22日,作为钟基如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与风采,给我全新的视觉与认知冲击。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名师确实不同凡响!”。尤其是浙派名师虞大明灵动精致、风趣幽默的略读教学课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记上一笔,和曾经感动过的老师一同回味,与不曾了解他的老师一同走近虞大明,走近他的略读教学课。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一直到六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和精读课文开始不相上下。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略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我们不经意走进了这样的误区:按辔徐行地精读,走马观花地泛读,按图索骥地问读,信马由缰地自读。听了虞大明老师的课,我正确而清晰地认识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大明老师认为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当立足于让孩子“善读”。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阅读方法,粗知文本大意,训练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抓住主旨,恰当地学习语言;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阅读的习惯。
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习中习得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孩子真正“善读”。
整体概览,局部精读
师:这是属于冯骥才生活之书中的某一个篇章,从这个篇章中,冯骥才读懂了什么?让我们拿起笔,将这句话认认真真地摘抄在课题的旁边。(课件呈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这句话中的“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最最美好的境界?(13自然段)
【课件呈现】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为什么这是最最美好的境界?(曾被人们视为怕人的珍珠鸟,竟然在人的肩头谁着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哪几个词特别体现了“不可思议”?(居然、竟)
“居然”“竟”这样的词语,往往能很好地表达出乎意料,再读读这段话,找一找,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这段话的什么地方?
略读课文教学应当遵循“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的原则。从文章的“点睛之笔”入手,去读文章,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这样的阅读有利于让孩子从整篇文章入手,迅速“聚焦”与“锁定”重点内容,从而保障孩子们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立足重点,细细咀嚼,真正实现“探”有所获,“究”有所得。
化身为物,以物自揣
通过将描写冯骥才的语言和小珍珠鸟表现的语句对照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因为有了人对鸟的呵护,所以才有了鸟对人的信赖,所以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继而,大明老师设计了师生合作对话:老师读描写冯骥才的语句,但是已经作了改动,看学生能不能灵活应对。
师: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我们便不敢伸出小脑袋瞅瞅冯骥才。
师:瞅瞅我。
生:瞅瞅我。
(师生笑)
师:你别瞅自己,瞅瞅我!(指自己)
生:瞅瞅你。
师:对。这只小珍珠鸟不敢伸出脑袋来了,谁还想来应对?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我便躲进角落里。
师:你看,这只胆小的珍珠鸟躲进了角落里,可真够可怜的。我经常扒开绿蔓瞧它们。
生(慢慢站起,回答不出。)
师:你看,她惊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师:我经常掀开叶片往里看,特别是添食加水时,我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它们。
生:我一直躲到角落里用害怕的眼神看着你。
师:她害怕了,她被我吓到了。另一只珍珠鸟,你会怎么样?
生:我便缩成一团。
师:她会缩成一团,诶,不会因为你冷吧?
生:我是害怕的。
师:哦,是害怕,担心。这只珍珠鸟,你呢?
生:我会躲进妈妈的怀抱里。
师:接着来,我见珍珠鸟在房间里,一会儿飞到柜子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我就拿着鸡毛掸子去追赶它们。
(生笑)
师:来,小珍珠鸟们,我拿着鸡毛掸子来追你们。
生:我吓得在屋里飞来飞去。
生:我便扑腾着羽毛还没长满的翅膀,赶快飞回笼子里。
师:还敢出来吗?
生:不敢了。
生:我会惊慌失措,然后飞出窗外,就飞走了。
(大家笑)
师:他逃走了,这叫什么?(指那个学生)这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真聪明!接着,我见珍珠鸟靠近我了,来啄我的笔尖,我不是微微一笑,我是哈哈大笑。
(生笑)
生:珍珠鸟躲到笼子里了。
师:说的是你吧?生点头。
生:我躲到笼子里再也不出来了。
师:所以说,同学们刚才说得太有道理了,只有人——一起说
师生:只有人呵护鸟,鸟才会信赖人,人和鸟之间才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段对话中,大明老师凭借快速浏览,让孩子划找描写冯骥才和珍珠鸟举动的句子,再借助“一正一反”两次师生合作的情境对话,让学生更自然地化身为物,以物自揣,让孩子真正感悟、铭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至理名言。大明老师的语言总是那么不疾不徐,像在聊天,却扣住文本,比文本随意,直奔主旨,却化之无痕。
语言探究,巩固内化
大明老师提到:阅读教学的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语文知识取向;阅读能力取向;人文精神取向。阅读教学应当以突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取向,略读课文教学更是如此。在《珍珠鸟》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上,虞老师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略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其次是在粗知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要恰当地学习语言;也就是关注语文知识取向。这主要表现在,大明老师先让同学们明白正因为冯骥才仔细地观察和细腻的描写,才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然后让大家再好好读读冯骥才描写珍珠鸟的这些语句,找出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抓住了:①三个“一会儿”写出了珍珠鸟的活泼;②抓动作把珍珠鸟的特点写具体了;③字里行间流淌出对珍珠鸟的喜爱——“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小家伙”——顺势引出“大作家都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课件顺势引出《猫》和《白公鹅》中的描写。通过对比发现了文本在语言层面的“个性之处”、“精妙之处”。只有教师关注了这些语言点,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种种策略和手段,辅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运用、去巩固和内化。这样的学法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形成之后,我想这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激活阅读,落实善读
结课环节,大明老师推荐给了孩子们很多优秀的文章,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我始终记得大明老师的这句话:“一篇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因此,一篇文章的教学活动的终结,应当是孩子们崭新的相关性阅读活动的开始。阅读教学当有三重境界,其一,由篇及章(读好几篇文章);其二,由章及本(读好一本书);其三,由本及人(读好一段人生)。”如此,让“阅读”之火,从课堂开始“燎原”,方能真正让孩子们“善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