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诵读世界 |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http://s3/mw690/ab0e7d4agx6D2kyKdnc02&690词牌
【江城子】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http://s6/mw690/ab0e7d4agx6D2kpRYVL55&690
作者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http://s4/mw690/ab0e7d4agx6D2kvxwtR23&690【赏析一】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而悼亡的风格,到了苏东坡手里则为之一变。
先叙述一下这首词的背景吧。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老苏明允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宋代诗歌后人多认为难得好诗,而词则是当时的流行的文学样式,宋词在后世也是声誉颇高的。但运用词的形式来悼亡,则以东坡此作为首唱。其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意是明白如话的。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赏析三】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辑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研读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这首词大家太熟悉了,而且也没有任何古今语言方面的隔阂,几乎就是今天的白话诗。余光中先生就曾说,今天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余光中圆梦〈乡愁〉》泉州晚报)
这首词就是如此,它的词语,它的情感,它的意境,都已经进入我们今天的日常用语,所以我想再作任何字面解释方面的讲解都是多余的了。本篇拟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第一,提供几则接受学意义上的资料;二,提示一下思考与练习的问题。
按照接受学理论,一首作品的意义不但存在于作品完成之时,更形成于历代读者的阅读过程,今天我们见到的这首《江城子》,已经不仅仅是苏轼笔下的一篇作品,还是一千年来历代读者阅读过、思考过、感动过的一篇作品。
1、龙应台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
百年思索: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龙应台《百年思索》)
2、林夕的苏轼情结
……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是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低沉。当太阳的一半被山头遮没时,他大叫一声,急奔上峰。身在高处,只见太阳的圆脸重又完整,心中略略一宽,只要太阳不落山,三月初七这一日就算没过完。
可是虽然登上了最高的山峰,太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下。悄立山巅,四顾苍茫,但觉寒气侵体,暮色逼人而来,站了一个多时辰,竟是一动也不动。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顶呆立了一夜,直到红日东升,四下里小鸟啾鸣,花香浮动,春意正浓,他心中却如一片寒冰,似有一个声音在耳际不住响动:“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她自知中毒难愈,你决计不肯独活,因此图了自尽,却骗你等她十六年。傻子,她待你如此情义深重,你怎么到今日还不明白她的心意?”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更因内功精纯。虽然一处艰苦颠沛,但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额角鬓际拔下三根头发来,只见三根中倒有两根是白的。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东坡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日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尔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已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半阕,那是作者一晚梦到亡妻的情境: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猛地里一跃而起,奔到断肠崖前,瞧着小龙女所刻下的那几行字,大声叫道:“‘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小龙女啊小龙女!是你亲手刻下的字,怎地你不守信约?”他一啸之威,震狮倒虎,这几句话发自肺腑,只震得山谷皆鸣,但听得群山响应,东南西北,四周山峰都传来:“怎地你不守信约?怎地你不守信约?不守信约……不守信约……”
他自来生性激烈,此时万念俱灰,心想:“龙儿既已在十六年前便即逝世,我多活这十六年实在无谓之至。”望着断肠崖前那个深谷,只见谷口烟雾缭绕,他每次来此,从没见到过云雾下的谷底,此时仍是如此。仰起头来,纵声长啸,只吹得断肠崖上数百朵憔悴了的龙女花飞舞乱转,轻轻说道:“当年你突然失踪,不知去向,我寻遍山前山后,找不到你,那时定是跃入了这万丈深谷之中,这十六年中,难道你不怕寂寞吗?”
泪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龙女白衣飘飘的影子,又隐隐似乎听到小龙女在谷底叫道:“杨郎,杨郎,你别伤心,别伤心!”杨过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4、云扬先生的系列电视讲座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这是中华诗词学会特约编审云扬先生的系列电视讲座《温柔敦厚诗教也》的一段文字,有删节。
今天我们讲讲苏轼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稍有古代文学常识的人,听到这么个话题,脑子里的第一反映,肯定是苏轼的词《江城子》,这首词太深入人心了,我就从这讲起。
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说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但是,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了,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一直在怀念,思念满腔吗?能说感情很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查苏轼全集,这十年间苏轼还真没写过怀念结发之妻王弗的诗或者词,一首都没有。这怎么理解?如果我告诉观众朋友这么一件事,可能诸位就都理解了。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初,苏轼从凤翔回京,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个特别考试,他专上奏折恳请皇上允许他考试中不做诗赋,说是“久去场屋,不能诗赋”。“场屋”,科举考试的考场,苏轼果然是“不能诗赋”吗?我们还是查苏轼全集,可以看到《凤翔八观》、《石鼓歌》等等一百三十多首诗,都是那几年刚刚写的,而且其中的《石鼓歌》当时就被世人传开了。还有《喜雨亭记》、《凤鸣驿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到现在也是经典名篇。这个时候苏轼的诗文名声已经很高了,人们几乎都公认这位29岁的才子必将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怎么突然不会写诗了?原因只有一个,就在几天之前,治平二年(1065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病逝。……这时宋英宗其实通过身边的翰林学士刘敞(苏轼好友)已经知道了这位英才刚刚丧偶,现在一看奏折,说是因为“久去场屋”,所以“不能诗赋”,好,准奏,只“试二论”。……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和词章,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没有十年的积郁,我们能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让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落泪的词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跟你生死一别,整整十年了,我努力地不去想你,可是怎么能忘得了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我满心满腹的凄凉到哪里去诉啊?即使我们见了面,你也不认识我啦,我现在是尘满面,鬓如霜。只有知道了理解了苏轼三年的沉默,十年的郁积,你才能体会到苏轼对他亡妻的这一段诉说,确实是含悲带泪,字字真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个题目很特殊,特殊在哪里?……好,我们就查苏轼的诗,一查,发现“梦”字在他诗中出现了上百次,但一律不记时间,这梦哪天作的,没有。为什么这首词“江城子”偏偏要把作这个梦的时间记载得那么清楚那么准确呢?“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我原来想,是因为这个梦很重要,梦到死别十年的妻子啦,从他明确记下时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深,亡妻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之重。这一点,毫无问题,就是这样。可是再一深究,发现又不仅止这么简单。原来苏轼的诗绝大多数也不在诗题当中记时间,可是在这个梦以后,在这篇《江城子》之后,“正月二十日”这几个字,在他的诗题当中连续出现,极其醒目。我们列在这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梦的8年后
这三首七言律诗,还显出一个令人非常惊异的特殊之处,就是都用一个韵:元丰三年用的韵是这么五个字:门、村、痕、温、魂,元丰四年,“乃和前韵”;元丰六年,“仍用前韵”。都是门、村、痕、温、魂。这就是说几乎连续三年,年年在正月二十日这天,都要用这几个字作诗。我本人也写诗,所以对这种现象就非常敏感: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无法解释一个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创作规律。
特殊意义是什么?我们看这三首七律。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元丰四年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有着一种传统与发展的关系。首先,给唐诗宋词谱曲,直接就能成为优美的流行歌曲。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等,由台湾声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丽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借用唐诗宋词的意境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也成为成功的创意。如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及其他古人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及其他人物形象是十分吻合的。
下面介绍几首曾经在大陆和港台传唱的流行歌曲——
且拭今宵泪/ 留与明夜风/ 风儿携我梦/ 天涯绕无穷/ 朝朝共暮暮/ 相思古今同
2、涛声依旧(陈小奇词)聆听
带走一盏渔火/ 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 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3、《笑傲江湖》主题歌“沧海一声笑”(黄沾词)聆听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摇,/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4、电视连续剧《新包青天》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黄安词)聆听
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看似个鸳鸯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 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癫/ 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
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 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 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 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 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