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ger测序技术的发展史
(2017-04-19 15:47:18)
标签:
测序服务sanger测序一代测序 |
分类: 测序服务 |
DNA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成熟的DNA测序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7年Maxam和Gilbert报道了通过化学降解测定DNA序列的方法。同一时期,Sanger发明了双脱氧链终止法。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将DNA测序带入自动化测序的时代。这些技术统称为第一代DNA测序技术。
第一代测序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主要基于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目前基于荧光标记和Sanger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的荧光自动测序仪仍被广泛地应用。
Sanger法因操作简便,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DNA测序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荧光自动测序技术。
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基于Sanger原理,用荧光标记代替同位素标记,并用成像系统自动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DNA测序的速度和准确性。早在1985年,Smith等采用激光激发标记的荧光,并用CCD检测,比常规电泳测序速度提高9倍,测序速度达到8000bp/h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Jorgenson和Lukacs提出了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electrophoresis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biosystems,ABI)3730系列自动测序仪即是基于毛细管电泳和荧光标记技术的DNA测序仪。如ABI3730XL测序仪拥有96道毛细管,4种双脱氧核苷酸的碱基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在通过毛细管时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上的4种荧光基团被激光激发,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被CCD检测系统识别,并直接翻译成DNA序列。
Sanger测序是DNA测序技术的金标准,曾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发挥了关键推动作用,并且现在仍被用来获得高度准确且可信赖的测序数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