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匠心I一种坚持的倔强
匠心I一种坚持的倔强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96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2022-05-21 15:01:01)
标签:

传统工艺雕塑

雕塑定制厂家

景观雕塑

人物雕像

水果雕塑

分类: 景观雕塑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荔枝产于中国南方,它在中国的栽培和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属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常绿乔木,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果皮有鳞斑状突起,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人物雕像,公园雕塑,户外景观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采摘雕像,景点景观,铜雕定制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雕像定制,公园雕塑,雕塑定制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常绿乔木,高通常不超过10米,有时可达15米或更高,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状,褐红色,密生白色皮孔。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荔枝雕塑,果园雕像,铸铜工艺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人物雕像定制,城市景观,现代铸铜工艺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大型景观雕塑,人物铜雕,户外景观
在中国福建莆田县城内,有一棵唐朝时候栽的古荔枝树,名叫“宋家香”,已有1200多岁了。这棵老树仍旧生气勃勃,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它不仅是最老的荔枝树,也是世界罕见的高龄多产果树。
“宋家香”古荔,不仅国内闻名,在欧美评价也极高。1903年和1906年,美国传教士蒲鲁士两次从莆田运走树苗,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试栽成功,并推广到南部各州及巴西、古巴等地。美国等国所种的荔枝,都可以说是“宋家香”的子孙后代。
宋家香”这棵千年古荔,已被列为福建省莆田市重点保护文物。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铸铜雕像,园林雕塑,铸铜工艺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彩绘雕塑,荔枝雕像,广场铜雕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水果雕像,荔枝雕塑,大型景观
宋代古荔
莆田枫亭古蔡氏族居有宋荔三株,见在原蔡京府地,虬枝老干,叶蔽高宆,为诸处荔枝之祖,越千年而仅存。邑里志书记为五代留居道从安南移植,故老相传,或为蔡襄手栽。此三株古荔原先乏人管理,为园中杂果所蔽。亏得枫亭文化研究会同仁努力,建造围藩,把古荔保护起来,使老树焕发青春,重新结果,味极香美。在枫亭镇政府的支持下,东宅下社等村已再植荔树一万多株,今已呈现红绢翠被,流丹灿绿的荔荫景色。这是令人欣慰和振奋的。明大理寺卿、浙江人凌义渠曾作《枫亭荔枝》诗,中有:“不染烟霜肤更泽,独超尘劫气恒坚。根蟠苍兕疑掀地,焰发红云直透天。”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现代人物雕像,公园雕塑,纪念铜雕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苏轼雕像,古人物雕塑,名人铜雕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传统文化雕像,民俗生活雕塑,铸铜人物雕塑
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又有《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通鉴唐纪》中也写道:“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涪州即今重庆涪陵。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可能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蜀地,也就是贵妃的家乡。
当然,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属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能一一求诸史实。
荔枝在五六月份成熟,这个季节,玄宗和贵妃已经不住在骊山的华清宫,而是住在长安。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荔枝主题雕塑,荔枝背后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