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按照有无标志,将其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种类型。而这中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着重从这两种类型的被动句着手,并结合它们之下的子系统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代汉语 被动句 形式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引言
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句式,王力先生认为:“谓语所叙述的行为系施于主语者,叫做被动式。换言之,凡叙述词所表示的行为为主位所遭受者,叫做被动式。”这是对被动句概念的一个初步概括。就其在结构形式上有无标志,一般把被动句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种。下面主要从这两个类别来进行探讨。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指的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它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于”、“为”、“见”和“被”所构成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式。
这种形式中,“于”通常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于”作为一个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通过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表示被动关系。这种句型的主要结构是:“主语(承受动作者)
+ 动词谓语 + 于 + 行为的主动者。”一般来说,这种“于”字可译为“被、叫、让”等含义。例如: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这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里,“圣人”是被动者,“物”是主动者,“凝滞”是谓语动词,由“于”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注意要把它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即“不凝滞于物”就要译成“不被事物拘束”。
(2)“为……”式。
这种形式与上述“于……”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用在谓语动词之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兔不可复得,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在这种句式里,“为”被译为“被”,表示被动。这时候会在“为”字和谓语动词之间插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句中的“宋国”。“为”以介词身份出现,它与引进的动作引为的主动者构成介宾词组,然后作动词谓语的状语表示被动关系。此外,“为……”式有时还会省略掉主动者。如:“厚者为戮,
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此句可译为“重的被杀戮,轻的被怀疑。”这里的“为”字之后行为的主动者承前省略。
(3)“为……所”式。
在被动句中,这种句式可谓是最常见的一种。这可以看作是“为”字表示被动的一种辅助句式。即在“为”和所引进的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的介宾词组之后,再加上一个“所”,然后表示被动。这就构成了一种格式:“主语
+ 为 + 行为的主动者 + 所 +
动词谓语”。如:“太祖为流矢所中。”(《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在这个句子中,就动词“中”来说,“流矢”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这个主动者是靠介词“为”引进来的“,
为”可译为“被”。“所”字用在动词“中禽”之前,指代动词涉及的对象,即被动者太祖。因此,这句话可译为:
“太祖被流箭所伤。”
这种现象有时也会发生一些小的变化,即承前省略了主动者。如:“官军加讨,
屡为所败。”(《旧唐玉·
黄巢传》)这里,为之前就省略了主动者。但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省略的部分应该补充完整。
(4)“见……”式。
这种被动句式,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谓语动词之后,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另一种是在谓语动词前用“于”字表示被动。前者用法同上面叙述的“于……”式。后者“
见”的作用是用来表明谓动词的被动性质,
但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句中的“见”字就只是被当做是关系副词,虚化后用在动词之前,如果要是再想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就必须再用“于“字引出。
(5)“被……“式。
这种用法同上述的“见……”式用法大体上是相同的。一方面,是与“于”构成“见……于”式,直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万乘之国,
被围于赵。”(《战国策· 齐六》)另一方面,“被”又用在谓语动词之前,直接表示被动。此时,其作用与“见”字相同。例如:“国一日被攻,
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一》)这里的“被”字用在谓语动词“攻”之前,表示被动。同“见”字用法一样,“被”字也不能直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果想引进的话必须要借助于“于”字。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当然这只是汉代以前的“被”字用法,汉代以后,“被”字逐渐地可用于直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意念被动句。
所谓的意念被动句,就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只是单纯意念上的被动。这种类型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句意上理解的意念被动句。
这一类的被动句并,没有上述类型中的诸多标志,只是在理解句意的时候,分析出来的被动关系。如:“羊子感其言。”(《东羊子妻》)这里表面上好像是一个普通的叙述句,但仔细理解,就会发现应是“羊子被其言感”,翻译过来就应该是“被言所感”了,即被动关系。再如:“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箧》)这里的“诛”无疑指的就是“窃钩者”,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的联系词,而且从语意的角度看,“窃钩者”应该是被“诛”。因此,这也是一个在句意上理解的被动句。
(2)词类活用时的意念被动句。
这里有可以简单的分类两个小类别。即名词活用如动词和形容词活用如动词两种类型。前者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里面,“蠹”是名词,译为“小虫子”,在古汉语里是名词动用,意思是:“使……生虫子”。因此,整句话就可以译为:“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这是意译的结果。“水”肯定不会自发地发臭,“门轴”也不会毫无缘由的腐烂,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被动的关系,只是由于在翻译时不好译出来而已。再来看一下后者,举例来说明一下:“淄水至,
则汝残矣。”(《战国策·
齐策三》)这句话中“残”本来是一个形容词,后来活用为动词,译为“使……残”。而这句话同上面的名词活用相同,它们前后意思之间没有标志,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其语意为:“淄水冲来,你就被冲的残而不全了。”
总的来说,被动句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两种形式,即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在判断的时候,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这对我们理解古代汉语文章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发展刍议》,梁忠东,岱宗学刊第13卷第2期,2009年6月。
2、《浅谈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式》,沈军军,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月。
3、《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王玉彪,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6 期(总第108
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