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容忍
(2022-10-27 23:55:36)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杂谈 |
世上没有什么不可忍的
——题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弥勒佛塑像边的对联。天下没有容不下的事,没有忍不了事。之所以不能容,不能忍,是因为自己相之于对手,有反制的手段与条件,否则只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想到《愚公移山》的案例,其之所以决定移山并付诸行动,在于其认为,通过自身能力的合理运用,终有胜算的那一天,也就是能将山给移完。这种理论源于中国有种“坐吃山空”的理论,从一动一静中,愚公找到可寻之机。在自身优点与山之缺点之间,找到了平衡。或者说制胜的法宝。否则,愚公还得忍受出北出行的种种不便 ,或者自己搬走得了,惹不起躲得起,聊以自慰。
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谓不忍,源于自己有反制的手段。也源于人们内心所画之红线。这个红底也称之为底线,是处理各种事情的动机。
忍是绝对的,不忍是相对的。与社会相处,求得社会的协调与平衡,要求的是忍之道。这种忍是协调,是平衡。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讲,成不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强大的韧性,也是有强大忍的能力,“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用许多在其先前的案例来说明,从“舜,傅悦,胶剅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等案例,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经过痛苦的麿练。
在后人寻觅伟 人踪迹的时候,又有意识的经过筛选,得出更为经典的例子,如韩信受胯下之辱,不与一个莽夫计较,结果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给历史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飞将军李广,失意醉酒被人奚落,心有所怨,待东山再起,将此人带至军中,寻机杀之,以报先时之仇。以此,终其一生,不得重用。
从政汉来讲,国共两党,历史上进行过两次合作,尤其是第二次合作,是国共两党经过十余年的内战后进行的,可谓双方是血海深仇。但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面对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共御外侮,结果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借用鲁迅先生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人们常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谓的忍与不忍,是各种利害权衡之下的结果。
在客观表现上,忍之外在表现,为进退行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百丈竿头,更进一尺。古人表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为忍,行为上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不可预知,不可抵御的天灾与自然规律面前,所有人都表现为十分弱小与无能,所产生的悲剧,是毁灭性的,但许多人都还是忍了。为什么 ?缘于对手过于强大,凭己之力难以挑战。难以克服。这时,人们多以命来安慰自己,命里该有此劫,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做到牙睢必报,叫是有仇不报非君子。当然,这种快意恩仇,带来的冤冤相报的结局。
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总会有矛盾的存在,并不是所有事情,你都能占上风,都能“为所欲为”,它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零容忍,是肆意妄为,好听之语,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好听之语,是狂妄自大,不计后果。凡此种种,必付惨重代价。
鲍叔牙之于管仲,成就忍之美德。
忍为德。忍为智。忍为力。
孙悟空,前为不忍,后为忍。忍气吞声,是为前面的不忍付出代价。